髓内钉或克氏针与钢板固定对锁骨骨折临床疗效比较研究

2016-12-14 05:27王延军张亚辉
河北医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克氏锁骨髓内

刘 剑, 董 雯, 王延军, 张亚辉

(1.陕西省西安市大兴医院骨科, 陕西 西安 710016 2.陕西省西安市西京医院外科手术室, 陕西 西安 710032)

髓内钉或克氏针与钢板固定对锁骨骨折临床疗效比较研究

刘 剑1, 董 雯2, 王延军1, 张亚辉1

(1.陕西省西安市大兴医院骨科, 陕西 西安 710016 2.陕西省西安市西京医院外科手术室, 陕西 西安 710032)

目的:对比分析髓内钉或克氏针与钢板固定对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7月至2015年3月治疗的锁骨骨折患者60例,按照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钢板固定,实验组患者采用髓内钉或克氏针固定,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出院时间,同时对两组患者术后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记录,并根据记录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优良率,其数据结果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加以处理。结果:治疗结束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较少、出院时间较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病率较低,优良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髓内钉或克氏针比传统的钢板固定对锁骨骨折的治疗效果好,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髓内钉; 克氏针; 钢板固定; 锁骨骨折; 临床疗效

本文通过对髓内钉或克氏针与钢板固定对锁骨骨折临床疗效比较研究,以期为锁骨骨折的治疗提供更好的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2011年7月至2015年3月入住我院骨科病房的锁骨骨折患者60例,男性47例,女性13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3.34±5.62)岁。其中粉碎性骨折患者25例,斜型患者14例,横型患者11例,螺旋型患者10例。按照电脑生成的随机数字表将所有患者随机进行1~60号编号,单号为实验组,双号为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患者30例,男性24例,女性6例,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42.45±5.32)岁;对照组患者例,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43.82±5.78)岁。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骨折类型等一般情况相当,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实验经我院伦理协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纳入标准:①锁骨初次骨折的患者;②患者同侧肩部无其他部位的骨折;③患者年龄18~65岁;④无神经血管损伤。

1.3排除标准:①陈旧性锁骨骨折或锁骨部位二次手术的患者;②合并严重感染的患者;③手术前一个月内参加过其他临床试验的患者;④妊娠或哺乳期患者;⑤患者依从性差,不配合实验。

1.4治疗方法:对照组:使用传统的钢板进行固定,方法:将患者骨折部位进行麻醉后进行手术,清理骨折端血肿,随即将骨折部位进行复位,骨折复位后,根据钢板大小,剥离局部骨膜,用骨折固定器套入骨折后方,将钢板安置在骨面上,并将骨折端加压靠拢,然后拧紧骨折固定器的滑动部分,对锁骨进行固定,手术完成后将患肢悬吊1个月。实验组:使用髓内钉或克氏针进行治疗,髓内钉固定术:对患者骨折部位进行麻醉后,在锁骨上进行切口,将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复位满意后使用髓内钉进行固定;克氏针固定术:对患者骨折部位进行麻醉后,在锁骨上进行切口,充分暴露出骨折端后,将直径2.5mm的克氏针逆行穿入骨折远端髓腔,骨折端复位满意后,将克氏针顺行从骨折近端腔穿出,折弯后间断从背侧穿出的克氏针。

1.5疗效判断标准:优:骨折部位愈合正常,未发生局部畸形,骨折端及周围关节无疼痛感觉,肩关节活动正常。良:骨折部位愈合稍差,具有略微隆起,骨折端及周围关节偶有疼痛感,肩关节活动范围受到轻微限制;差:骨折部位愈合差,骨折端明显出现畸形,当手提重物或肩关节活动较大时,患者有明显的疼痛感,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受到很大的局限,需要再次进行手术。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主要计量资料比较: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主要计量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主要计量资料比较(±s)

组别术中出血量(mL)手术时间(min)骨折愈合时间(d)住院时间(d)实验组75.68±8.5185.65±8.8678.82±9.128.44±1.03对照组108.64±13.14 107.84±12.84 124.18±15.84 14.21±1.84 t或t'11.53177.790913.592814.9874 P0.0000.0000.0000.000

2.2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病情况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0,P<0.05)。见表2。

表2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病情况比较

2.3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优良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45,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3 讨 论

锁骨骨折是骨科常见的骨折之一。锁骨为一长管状骨,位于胸廓的顶部前方,全长位于皮下,为上肢与躯干之间唯一的连接骨骼[1],由于锁骨的位置处于皮下浅表,且骨身细长,故易受到外界暴力而发生骨折,临床上锁骨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2],直接暴力较少。髓内钉是医疗器械中骨科常用的一种内固定器械,其切口较小,损伤组织的程度小,对锁骨的分离、旋转、侧向与压缩等移位都进行了限制,使稳定内固定与微创的目标初步得到实现。克氏针内固定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3],多用于类似撕脱骨折或较为短小的骨折等较小应力的骨折固定,其具有较小创伤,操作简便,手术用时较短等优点,又因其以弹性固定为固定方式,故愈合较快。传统钢板固定具有较强的牢固性,在临床中应用也较为广泛,但具有创伤大、术后患者骨折愈合率低且并发症多等不足[4]。在本次实验中,笔者通过对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出院时间的检测以及对并发症与临床疗效的观察,来研究髓内钉或克氏针与钢板固定对锁骨骨折的作用机制。

有学者认为,锁骨、肩胛骨、肱骨与附属结构共同组成的肩关节,是全身活动度最大的关节,上述任意一处出现异常都会对整个肩部的运动造成影响,将锁骨骨折看作是整个大肩关节内的骨折,而对于关节内的骨折来说,其治疗应尽可能解剖复位,来达到最大限度恢复的目的,同时,对于锁骨骨折的治疗应注意重建或维持锁骨的正常排列与长度。由于肩关节在活动时会沿着肩峰与胸骨二者间的周线进行旋转运动,因此其压力侧与张力侧是处于变化中的,由此可以看出髓内固定在生物力学的角度上来讲是更为合理的;髓腔内的髓内钉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弯曲力矩,能够矫正骨折移位,使点支撑结构形成,可以对骨折的再移位进行预防,与此同时还可承受骨折端的轻微活动,对骨痂的形成具有有利影响,能对骨折愈合起到促进作用;髓内钉具有较小的手术切口,能初步形成闭合复位,同时微创能减轻手术对于外观的影响,尤其对于显露在外的锁骨来说十分重要;髓内钉的固定较为牢靠,在术后无需制动,短期内肩关节就能做一些非负重被动运动,功能恢复良好。克氏钉内固定是一种锁骨骨折的传统内固定的方式,与髓内钉一样具有手术创伤小的优点,且针取出容易、损伤小,但克氏针固定十分难兼顾每一运动与受力平面,其固定不是十分理想,对肩关节在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产生了不利影响,但与髓内钉固定的合用恰好弥补了这一缺憾,使锁骨骨折的恢复更为理想。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少(P<0.05),证实了髓内钉或克氏钉固定能有效减轻手术创伤,提高骨折愈合效率。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明显较低(P<0.05),证实了髓内钉或克氏钉固定能有效降低锁骨骨折并发症发病率。锁骨骨折的常见并发症包括骨不连、神经损伤、畸形愈合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可能的机制有传统固定方法过多剥离骨膜与其周围组织,对血液供应产生了不利影响,直接引起骨折处发生缺血坏死,进而造成骨折的愈合发生延迟更有甚者不愈合;过度矫正可能造成骨折愈合畸形;创伤面过大可能引发神经损伤与感染等。根据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观察,我们发现实验组的30位患者中出现并发症的一种或以上者仅有3人,其并发症发病率仅为10%,而对照组中有12人出现上述并发症中的一项或以上,其并发症发病率达40%。

经过治疗后对参与实验患者的观察与统计,我们发现实验组的30位患者中有23位骨折部位愈合正常,未发生局部畸形,骨折端及周围关节无疼痛感觉,肩关节活动正常,表现出的治疗效果为优,有5位骨折部位愈合稍差,具有略微隆起,骨折端及周围关节偶有疼痛感,肩关节活动范围受到轻微限制,表现出的治疗效果为良,其优良率高达93.33%;对照组中有9位患者骨折部位愈合差,骨折端明显出现畸形,当手提重物或肩关节活动较大时,患者有明显的疼痛感,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受到很大的局限,需要再次进行手术,表现出的治疗效果为差,其优良率为70%。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优良率较高(P<0. 05),证实了髓内钉或克氏钉能有效提高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1] 贾光耀,刘时伟,梅炯.成人锁骨中段骨折的治疗进展[J].实用骨科杂志,2014,20(3):240~243.

[2] 李圣国,张锋,张勇.“~”形锁骨解剖钢板在锁骨骨折重建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师杂志,2014,16(3):401~402.

[3] 何恩荣,杨小华.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跖骨骨折的疗效比较[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5,12(3):75~76.

[4] 朱良运,闻永.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骨科,2015,6(2):102~104.

1006-6233(2016)11-1852-03

A 【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6.11.040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临床科研专项资助课题基金,(编号:320-2745-16-105)

猜你喜欢
克氏锁骨髓内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微创克氏针经皮固定治疗第5掌骨骨折
除草剂敌草快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毒性研究
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三种生物制剂农药对克氏原螯虾影响研究初报
呵护锁骨皮肤
不掉到锁骨都不敢说是“矩形耳环
克氏针骨穿辅助复位石膏固定治疗难复型尺桡骨骨折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分析
锁骨中段骨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