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楚雄彝族四弦琴的发展现状

2016-12-06 02:50栗源楚雄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民族音乐 2016年4期
关键词:弦琴弦子月琴

■栗源(楚雄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浅析楚雄彝族四弦琴的发展现状

■栗源(楚雄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楚雄彝族有着悠久的本土文化,而随着元明时期大量中原移民的涌入,汉文化开始影响了部分民族文化,使二者交流整合,从而不断发展。月琴这样一件本属于汉族的乐器在流传到彝族地区后,受到彝族人民的喜爱,渐渐地融合了当地彝族的文化后,演变成了今天的彝族四弦,成为彝族人民生活、娱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今楚雄彝族的民间音乐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跳乐、器乐演奏、彝剧等,每一种表演形式都有着特殊的魅力。而彝族四弦作为彝族音乐中的主要乐器,以它靓丽的外形,丰富的表现力在这些表演中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跳乐

相传在很久以前,两位勇敢的彝族青年阿里和阿罗带领彝家人民制服了一条在世间兴风作浪,造成洪水危害的恶龙,他们齐心协力向恶龙开战。恶龙见势不妙,躲回了龙潭。人们为了不让恶龙逃出龙潭,便把事先烧红的栗炭倒进龙潭,倒满后又用石头、泥土,把龙潭填平。为了防止夯压不紧恶龙翻身,于是人们就在填平的洞上燃起了篝火,边唱边跳边跺脚,三天三夜恶龙终于死了。后来彝家人用恶龙的头、皮、骨、筋制成弦子,聚到一起跳脚弹琴,口唱“阿里罗”以示纪念。

于是,这样边唱、边跳、边弹的艺术便在彝族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不断丰满。不论是祭祀拜祖、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人们都将“跳乐”融入了进去,渐渐的“跳乐”的调子种类越来越多,男欢女爱表情达意时的情歌、祭祀拜祖时的颂歌、讲事讲人的叙事歌、吃饭宴请的酒歌,还有讽刺歌、劝世歌、教化歌、诙谐幽默歌等,内容涉及彝族文化、生产、生活各方面。在楚雄地区,是否是从有“跳乐”就用了“弦子”来伴奏呢?其实不是,最早的“跳乐”的伴奏乐器为“笙”,故当时有句老话为“吹笙叠脚”,后来月琴流传到了彝族地区,由于月琴比笙更加利于边跳边弹,同时人们的嘴也空闲出来用于歌唱,于是月琴取代了笙,随着月琴在彝族地区的受欢迎,聪明的彝族人民又为了使月琴更加美观以及便于唱跳时的弹奏,于是将月琴进行了装饰和改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今天的弦子。可以这么说,没有“跳乐”那么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彝族弦子。

在跳乐中,四弦一般由男性领舞者弹奏,它起到了打节奏、领舞、变换舞蹈动作、改变队形等作用。当然它也可以由多把月琴伴奏,而这时弹奏者一般位居跳脚队之首,整齐的乐音、整齐的队形、整齐的动作,使整个跳脚队合而为一,现在,彝族的“跳乐”已经成为集歌、舞、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并且因为不同的地区的生活习性差异,各地的“跳乐”也更加具有了自己的“个性”,例如南华的“跳歌”、双柏的“弦子舞”“跳笙”、牟定的“左脚舞”等。但是,无论叫什么,变得有什么特色,在“跳乐”中始终都缺少不了弦子这件乐器。

■器乐演奏

推敲彝族四弦琴的起源,可发现它与汉族月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族月琴至今已发展的十分完善,有四弦、24品,左右手技巧丰富,使之在充当戏剧伴奏乐器之外成为一件出色的独奏乐器。而彝族四弦琴,发展到今天也具备了更多的演奏方式。

传统的彝族四弦琴多为四弦九品,(也有例外,如:双柏的龙头四弦,虽称四弦,但四弦轴基本不拴弦,三根弦为外弦一根,内弦两根同音。)定弦为内弦二根同音,外弦两根同音,音高为d-a或c-g,内外弦为纯五度关系(一些特定的曲子,也有纯四度定弦),演奏时使用拨片(多用牛角或塑料制成),左手多用食、中、无名指,技巧以擞、打、吟为主,演奏风格多为强拍用双弹,长音辅用滚奏,很少使用挑奏。传统彝族四弦经常作为独奏乐器出现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中,它用优美的琴音和丰富的曲调诉说着许许多多语言无法表露的心声,例如南华的月琴独奏曲《思乡曲》、姚安的《相思调》、武定的《草皮调》等等。当然它也能作为伴奏乐器或是重奏、合奏乐器用和声烘托出其他声音的美妙,使音乐更加丰富、完美,如笛子、四弦齐奏曲《羊似桃》,笛子、二胡、四弦三重奏《甩姑》等。

除了传统的彝族四弦琴,为了演出需要,一些演奏家们为了演奏需要,对传统彝族四弦琴进行了改良。在制作方面,不但外表更加精美细致,为了更好地达到演出效果,琴体上也做了许多变化,例如:在传统彝族四弦琴的基础上将品加至10~13并设有12度关系半音品,将原为两两一组的弦也分了开来,为每弦一音,定弦为CFCF,这样使四弦的音域更宽,演奏更加多样化。在技巧方面,它借用了其他弹拨乐器的技巧,右手弹、拨、撮、长轮、扫弦等方法,左手为推、拉、揉、移指等使演奏变化万千。作曲方面,作曲家们也因为四弦的改良,从而不再受乐器音域的限制,而利用彝族民间动人的旋律,写作了更多的彝族四弦琴独奏、重奏甚至协奏作品。

今天,彝族四弦琴不但以独奏乐器的身份站在了舞台上,在2006年《中国记忆·“云中火把”彝族音乐会》上还与乐队合作,彰显了民族乐器的独特魅力。

■彝剧

戏曲艺术被称之为中国的国宝艺术,在我国各地均有着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除了广为人知的北京京剧、河南豫剧、浙江越剧等,在少数民族中也都有自己的戏曲,例如:藏剧、壮剧、侗剧、傣剧、苗剧、彝剧等,其中彝剧便是诞生于楚雄彝族自治州。

彝剧是将楚雄当地的梅格调、马莫喏、多西调以及一些民间小调作为唱腔,加上当地方言,再配之器乐、舞蹈、故事情节后所编成的,它用贴切的艺术形式生动地表现了楚雄地区彝族人民的传说故事及生活百态,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

那么四弦在彝剧中又扮演怎样的角色呢?彝剧艺术是综合性艺术,在剧目中的音乐伴奏里,四弦便是其中主要乐器之一了,它在整个乐队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伴奏唱腔,在许多转场,跳舞伴奏中都由月琴来担当演奏。当然除了作为“幕后”的伴奏乐器,也常常被呈于舞台之上,我们时常能看到四弦在彝剧中出现,可能作为布景摆设,可能主角身上的装饰,更甚者会成为演员们在舞台上直接演奏的乐器,这些无一不说明四弦早已融入到了彝族人民的生活之中,不可或缺了。

■结语

2008年左脚调《喜欢不喜欢也要喝》作为彝族祝酒歌的代表,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第13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正月十五赶猫街》荣获了原生态唱法优秀奖。这些优秀的反映着楚雄彝族人民音乐文化的节目越来越多地展现在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的眼前,这些曲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热情歌颂了真、善、美,辛辣嘲讽了虚、假、丑,情歌中表现出来的爱情婚姻观念和爱国爱乡情怀,更具有教化育人功能。

今天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彝族四弦琴已经由传统的个人生活娱乐型演奏,发展到了有专门的演出团队的专业演奏,例如:楚雄州歌舞团、云南省歌舞团等。演奏传承,也由以前的民间拜师学艺,逐渐发展到专业院校开展特色学科教学,例如在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民乐系开设的少数民族乐器精品课程中就有彝族四弦的教学。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彝族四弦逐渐推广了开来,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由于研究对象文化历史深厚,以及研究者时间、能力有限,本文只能算对楚雄地区彝族四弦研究工作的一个初步开端,希望以后的学习研究中,继续为楚雄彝族四弦琴的保护及发展尽到薄弱之力。所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要更好地保护和发扬本土的民族文化,更需要的是相关工作者们的积极配合和努力工作,这样才能使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远远流传。

[1]张兴荣.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 [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1.

[2]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编.楚雄彝族自治州文物志.[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7

猜你喜欢
弦琴弦子月琴
尼夫赫族人传统文化中的乐器研究
——以口弦琴为例
论唐代琴论中的主“静”审美观——以《昭文不鼓琴赋》《无弦琴赋》《琴诀》为例
悦己
口弦声声
论月琴的发展和演奏技法
试论藏族弦子舞被冠以“古道神韵”的历史由来
一百七十七级台阶
阿莲
马驹的弦子
警惕病毒性脑炎的“偷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