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德拉姆” 吉姆尼单车“察察丙”穿越记

2016-11-26 02:21徐飞
车主之友 2016年6期

[ 文/图 徐飞 ]

我的“德拉姆” 吉姆尼单车“察察丙”穿越记

[ 文/图 徐飞]

“丙察察”(丙中洛—察瓦龙—察隅)这条穿越西藏和云南的路线日渐著名,我的丙中洛之梦却迟迟未圆。十年弹指,终有机会驱车携友、逆向而行,一尝夙愿。

自从2005年看了著名导演田壮壮的电影《德拉姆》后,“丙中洛”这个名字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之后虽然多次造访藏地,却一直未能与那里结缘。两年前的国庆假期之后,我终于有了充裕的时间来完成这段“梦想之旅”了!

原本计划全程单车骑行,路线是从雅安经康定到西藏的察隅,再从察隅经过察瓦龙穿越到丙中洛,最后经云南贡山折回西昌、返回雅安,把常规的“丙察察”走成“察察丙”。与朋友“动力无限”谈及此事,他也刚好有“档期”,遂决定二人同行,座驾也由摩托车变成了吉姆尼。

坏消息也是好消息

早上九点整,我们开始了我们的穿越“察察丙”之行。

出发时天气还算不错,虽然不是大晴天,但秋后的空气也算清新宜人。我们驾着车谈笑着轻快地向二郎山方向驶去。在翻越折多山时半山起了大雾,到达山顶往下看一片云海非常壮观。

一路上都非常顺利,当我们到达新都桥时,这里的白桦树已经是一片金黄。金秋的新都桥一直是许多摄影爱好者向往的地方,然而我们此行的第一站是雅江,所以我们并没有打算在此逗留。然而此时就在路边我们遇见了一位开“吉姆尼”的上海人向我们打听路线,交谈后得知他正是刚刚穿越了“丙察察”过来的,于是赶忙向他打听那边的情况。他告诉我们说路很烂、很险,而且他是用了三天时间穿越“丙察察”的,最后还叮嘱我们最好备油箱。

烂路是寻常人的噩梦,却是越野玩家的乐园。虽然我和动力无限都不是越野“老炮儿”,对将要遇到的艰难路况也是兴奋多于畏惧。有了第一手资料,心中也有了点数,接下来的旅程会是长经验的好机会!

斯朗翁姆是我在雅江的一位朋友,她的家里还有公公、婆婆、丈夫和她的小女儿,一家五口都非常好客,在电话里听到我要到雅江,立刻热烈邀请我们到家中做客。我们俩在这里享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和丰盛的晚餐,在一家人的挽留下,也在此过了夜。

改道,雅砻江峡谷

早餐后辞别了翁姆一家上路,刚出雅江城不远的一个转弯处车就被武警拦住了。一打听才知道是由于前面修路交通管制,要下午六点才放行。这下我们傻了眼,要在这里呆一天可不是闹着玩的。还好我们看见公路右边有一写着到“新龙县”的路牌,打听后得知是有一条到新龙县的乡村土路, 但因年久失修变成了一百多公里烂路,虽然此路可以转到理塘县,不过要多绕二三百多公里。我们商量了一下,想到吉姆尼应该没有问题,总比在这里等一天要好。所以我们就折回驶上了这条土路。

道路的确很烂,整个路段凹凸不平,几乎就是在雅砻江峡谷里行走,还上坡下坎的。不过沿途风景还是很不错,远山云雾缭绕,近山红叶黄叶竞相争艳,五彩缤纷。除进峡谷30公里处有一个大电站在修建外,往后的路段就很难得碰见别的车辆了。我们一路摇晃,半路上经过几个村庄全是空空的,刚开始我们很纳闷,后来才反应过来,绝对是因为修电站把当地的居民都搬迁了。

一直到下午,我们都没有找到可以吃午饭的地方,看地图上有个叫“普巴绒”的村庄结果也是人去村空。没办法两人只得在路边的小河边每人洗了个苹果、一根黄瓜当午餐。然后继续穿越,道路依然很烂,还看见一辆货车翻到在路边。一直到下午五点过我们才走出“雅砻江大峡谷”在一个叫“君坝”的地方上了新龙到理塘的省级公路。

当然这里的省级公路远不及外面的公路好,但这段路已经是到了理塘县的境内。宽阔的草原上一片金黄,一条河流穿梭而过。成群的牛羊在斜阳的照耀下悠闲地吃着草,景象美不胜收。

“露宿”措普沟

在理塘县城吃过晚饭时天已暗下来,夕阳的余光把西边的云彩映得通红。我们继续前进打算到巴塘去住宿。

从理塘到巴塘要翻越海拔4000多米高的海子山,路上静得可怕,这时天已经黑了,但天空此时出现了月亮,周围的雪峰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神秘美丽,使我有一阵偷窥美人春睡的快感。

下得山来,在离巴塘大约50公里处路边有一路牌指着左边是“措普沟”。对于这个名字,我的几个朋友提起过多次,然而大家都没有进去过。路边人告诉我们大约有30公里路程。尽管此时天完全黑了,我们还是决定进沟去看看再说。

借着月光开了大概5公里左右再看不到房屋和人烟,我们也就不敢再往前行了。决定就在车上过夜,等明天天亮再做决定。这一晚真冷啊!

不枉一夜寒

迷迷糊糊中感觉天上有光了,弄不清是冷醒还是睡醒的。我们发动汽车前行,没走多远前面出现一股股浓雾,隐隐约约还走过来一群小朋友。刚开始我还以为是藏族人在煨桑,后来越看越不像。走近了才发现是从路旁边河沟水沟里冒出的水蒸气,“温泉”我大叫一声。我们跳下车来,果然是温泉!原来这是措普沟里的地热地段,这样的奇观我们还是第一次看到。

天渐渐亮了,继续向沟里前进,整个峡谷里此时就我们一辆车,道路坑坑洼洼,七弯八拐的。两旁的风景倒是很美。远处有雪山、近处有清澈的小溪和茂密的原始森林。颠簸了一个多小时,太阳已经完全出来了。这时我们来到的一片开阔地带,是一片大草甸,远处是阳光普照的雪山,真是世外桃源一般。我们跳下车来各自拿着相机一阵狂拍。

再往前是一片大草原和一个村庄,藏族老乡已出来放牛。得知对面山脚下还有一个海子,于是我们开车到半山腰后徒步向海子方向走去。

我们花了近一个小时,爬上一个山坡又一个山坡,走过一片湿地才来到海子面前。这是一个很大的冰蚀湖,碧绿的湖水清澈无比,犹如一颗绿宝石镶嵌在群山中。湖水显得很深,湖边的植被茂盛,湖对面的密林中耀眼的经幡阵忽隐忽现,据说措普寺就影藏在那片密林中。我俩呆在湖边尽情地享受着美景,仍就一根黄瓜充饥。

我们依依不舍地走下山,驱车返回的时候已近中午,沟里的风光在艳阳下甚是美丽。路边的小池里居然碰见在这里打工的雅安老乡在泡温泉。小河对面有一座大寺庙是我们昨晚进沟来时没有看见的,现在也没有必要进去烧香了。

从沟口至巴塘一路下坡,我们在县城吃了午饭,也没有耽搁继续上路。两点半钟就来到了竹巴笼的金沙江大桥,进入了西藏境内。

免费的不只是晚餐

现在我们穿行的高山峡谷便是中国唯一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大山脉—横断山脉。道路两旁的土地变成了红色,路上车辆很少,十分宁静。在前往芒康的路上我们和前几天出发去拉萨的“情商鸽”取得了联系并且说好在左贡会师。过了芒康县城一直到澜沧江峡谷谷底,沿途有许多的藏族民居错落有致,田野里有层层篱笆分隔,高高低低的青稞架,草甸与树林交织,经幡白塔散布其间,好一幅经典的藏区田园景色。

快到峡谷时道路变得十分险峻。在这一段约两公里的江面上,奔流的江水被刀切般的岩石挤在了狭窄的河沟里。离开峡谷底部,道路就在峡谷的山腰上蜿蜒而上,海拔迅速上升。左面是深渊,右面是山崖,沙石路面更增加了道路的艰难之感。

翻越觉巴山时天已渐渐黑下来,等我们到达左贡县城已是八点过了。我急忙给“情商鸽”打电话,在他的引导下来到了“金山旅店”。一见到“情商鸽”和“大师”就像彼此好久没见面的朋友一样格外亲切。“金山旅店”是“情商鸽”的“517318”网站的接待站,老板两口子都是重庆人,非常热情好客。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还专门给我们上了一盆野生鱼,真是盛情难却、令人难忘。

吃罢晚饭,住进房间里痛痛快快的冲了个澡才知道今晚吃住老板全免了。这是沾了“情商鸽” 的光。睡觉前和“情商鸽”商量好明天继续赶路,晚上歇然乌。

然乌逢“高反”

早晨起来,“情商鸽”他们已经先走了。我们也不好再惊动老板一家,于是悄悄开车出来到街上吃了早餐继续上路。

清晨的村庄在朝阳的照耀下十分迷人,白桦树的金黄叶子更加透亮,村边的小河都被映成了金色。趁着美好的时光我们一路拍照。

其实进入西藏境内一路上都有不少的小村庄,只是近几年也许是因为政府的支援,这里所有的藏家屋顶上被安装上了刺眼的浅蓝色、浅绿色和粉红色等等塑钢屋棚,与当地美丽的风景格格不入,显得十分怪异。

后面的路段进入了“丹霞地貌”,两边的彩色山体大多红白相间,也有黄白相间的,巍峨挺拔层层叠叠。

我们在邦达镇和“情商鸽”他们会了面,由于他们有业务要办,我和“动力无限”继续先行。业拉山上的“七十二道拐”真令人震撼。翻了近两小时在下完业拉山,过了怒江大桥。在怒江峡谷路边我们遇见了一队“磕长头”的藏民,我们停车下来送了他们十来瓶矿泉水。午饭是在八宿县城吃的。过八宿县城后的地质又呈现出丹霞地貌,非常漂亮。还有一处大滑坡地段,但路况非常好。每次出行都感觉公路路况数四川最差,而四川的道路又数雅安最差。

当我们翻过一个山口,眼前出现了一种全新的视觉,如果没有高耸如云的雪山摆放在那里,真是会有身临江南的感受。道路两旁的针叶林越来越茂密,挺拔的山冈被婉转的溪流所依偎。周围那些或平缓或尖锐的峰顶无不被白雪、冰川所覆盖。

下午四点我们来到了然乌。然乌湖一片宁静,我们驱车到湖边一处高地欣赏湖景。湖水呈现浑浊的淡黄色,像冲淡了的玉米糊,好像是由于季节的原因会使得湖水变换不同颜色。当年湖边的一片湿地如今已成了采沙工地,令人痛心。

我们按照“情商鸽”的吩咐来到了“雅安老兵饭店”,老板夫妇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老板还主动热情的帮我把车洗了个干净并告诉我们他们早就杀鸡杀鱼等着我们了,今晚看来又有一顿大餐了。

老板娘是雅安芦山县人,和我们聊起家乡自然兴趣盎然。老板也兴致勃勃的和我们聊起他在西藏二十多年的见闻,我当然也会不失时机地向他打听关于“丙察察”的情况。我们等到八点左右“情商鸽”他们也到了,大家又热闹地坐在一起。晚饭除了丰盛的饭菜外老板还特意端上了本地藏族风味“石锅鸡”。大家兴致极高地边吃边聊着路上的见闻,整得我因为多喝了点酒,到寝室时出现高反头晕起来,幸好“大师”他们带得有肌酐和葡萄糖让我和喝下两支后才压住。

第二天又该分手了,“情商鸽”他们还要在然乌待一天,而我和“动力无限”的计划是先去“来古冰川”看看后直接到察隅。

探冰川

很多走过川藏线的人都知道然乌湖,但是很少有人去过然乌湖旁的来古冰川。出然乌镇18公里处右拐就进入了去来古的小路。路不大好走,但对“吉姆尼”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然乌湖还处在睡梦中,走过几个村庄是一片大草原,这里有许多牛羊马匹在悠闲地吃着草。穿过一片灌木林就来到冰川门口。这是一幢小木屋,一个藏族老汉告诉我们车不能开进去了,景区收费每人30元,倒也不贵。看着前面的山路,我们决定骑马进去。老汉帮我们叫了两个牵马的藏族小伙来,每人50元。替我牵马的小伙名叫“贡嘎降泽”,我们俩成了好朋友,他告诉我以后再来来古的话就到他家做客,我想一定有机会的。

来古冰川长达十几公里,是一个由若干条支冰川汇合而成的树枝状的复合式冰川。冰川末端的两个因冰碛物阻塞而形成的湖泊一个碧绿绿犹如美玉,一个却是水质混浊,状若泥浆。由于今天天气不怎么样,我们并没有看见十分美丽的风光,但毕竟是了了前几年的一个心愿。

正戏开场

告别了来古我们走上了去察隅的公路,在翻越一座大山时天下起雪来。整个路段路面非常好,但我们居然没有遇见一辆车,一路享受着如此的宁静和美景,仿佛世界就为我们两个穿越者而存在。下到山底,傍边的小河在此形成了一个碧蓝的小潭,清澈见底,一点也不亚于“九寨沟”的“五彩池”。

再往前又进入了峡谷,西藏江南的美景又出现在我们眼前,有巍峨的大雪山,有清澈见底的河流,茂密的森林仍是五彩缤纷。路旁随风舞动的经幡像是欢迎我们的人群令我们心潮澎湃。

下午四点过到达了真正穿越“丙察察”的起点察隅县城。察隅县地处西藏东南边陲,东与云南,西与墨脱县,北与左贡、八宿、波密县相连,南与缅甸、印度两国接壤。全县总人口2.6万人,由藏、汉、纳西、独龙、苗、回、珞巴、僳僳、怒族等九个民族和僜人组成。县城不大,我们找到了一家“邛崃饭店”吃饭。

吃饭时我们又进一步向当地人了解了“丙察察”的路况,并且还打听到往前60多公里的“下察隅”和100多公里的“上察隅”两个边境小镇,于是我们决定趁还有时间去前面看看。

谁知在出检查站时武警才告诉我们前面路段在修路,很烂,要我们小心。过后这来回一百多公里的路就成了我们明天的“热身赛”。

这是一条穿越“察隅河”的峡谷路,风景虽然也漂亮但道路又窄又烂,加上施工的车辆造成的拥堵,使得我们的旅途更加艰难。六点过了我们来到一个边防站,问当兵的下察隅有什么可看的,当兵的告诉我们:“有僜人”。

到达下察隅时天已经有些暗了。下车询问,有位买菜的大姐告诉我外边来的人一般就是上山去参观两个“僜人村”,问明了方向我们就开车上了山。

僜人村

所谓僜人俗称“僜巴”,分布于中印交界地区,即喜马拉雅山脉以东、横断山脉西部的西藏察隅等平均海拔1 000米左右的林区。加上藏南印控区的僜人,总计有5万多人。 居住在察隅的僜人共有1 300多人。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目前尚未列入中国56个民族中。

进了“僜人村”我们停下车来信步漫游。村子并不是很大,住着大约几十户人家。建筑是比较有特色的木屋,据说都是广东等沿海及海外人士资助援建的。村边的田地倒是比较宽阔。“动力无限”和我的本意是想走进僜人家里去看看,于是我们问了好几家,最后一群热情的小伙把我们迎进了屋内。

除了房子外面的特色以外,房子里面就显得非常简陋了。屋子里有些简单陈旧的家具,中间有个火盆。四五个小伙子围着火盆在炸几块排骨。他们好像喜欢喝啤酒,桌上摆了几件,并且热情地邀我们共饮。出于礼貌我们每人接了一听,坐下来与他们聊天。

我们向他们打听了很多关于“僜人”的风俗,他们也很健谈。

这个村叫“嘎腰村”,共有72户人家,总共300来人。全村居住在海拔1 600~1 700米之间,主要农作物有稻谷、玉米、鸡爪谷、荞麦、花生、辣椒、花椒等。僜人信奉鬼神,以宰杀家畜家禽方式送鬼神或举行祭祀活动。狩猎是僜人家庭肉食的主要来源之一和经济收入的重要补充。僜人捕猎的方法主要以放绳套、挖陷阱、埋竹尖木桩等,也有用弓箭射猎,少数家庭还使用同外界交换来的火药枪或僜人自己制作的火药枪。僜人以玉米、大米、鸡爪谷为主食,菜的一般吃法是用水煮,加肉类和辣椒、花椒、大蒜等。无论男女都酷嗜烟酒。从婚姻方面来看,一般都是父权制下的买卖婚姻,一夫多妻,妇女在怀孕初期就要请巫师来送鬼。僜人死后多实行屈肢土葬,忌讳水葬,土葬无固定墓地,不设墓碑。僜人无固定节日,无“过年”的观念,也无其他设立的节日。

“僜人”也有自己的服饰,但年轻人一般都没穿。当今社会各个民族的人平时都不穿自己的服装全穿汉装了,这真是现代文明最不堪的一面。

这个村除僜人外还有少数几家藏族人,他们风俗习惯都不同却能和睦相处。

不知不觉间天已经很晚了,由于在此住宿不便,我们不得不下山返回察隅县城。按“动力无限”的说法是这次最遗憾的是不能去上察隅了。

回县城的路十分艰难,我们在黑灯瞎火的察隅河谷里颠簸了三个小时,这多亏“动力无限”的充沛精力。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县城里居然差点找不到住宿了。白天还看见许多旅店,晚上似乎被穿越的人住满了?晃了好半天才终于在一个藏民开的小旅馆找到两个铺位。

在此之前我们又碰到了一队来自北京、广东的穿越者,开着两辆JEEP“牧马人”,这伙人貌似老穿越了。他们告诉我们他们是花了两天时间穿越过来的。路非常烂,并且他们本来是三辆车的,有一辆已经“撂在半路了”,似乎是磕漏了油底壳。值得欣慰的是他们都说“吉姆尼”肯定没问题。但他们又说:“必须带油桶,否则绝对把你撂那儿。”天啦!这时候了我们哪里买油桶去?结果为了油桶的事我晚上都没有睡踏实。

真正的挑战开始了!

翻山穿谷惊喜连

次日早晨六点钟我们就起来了,整理好行装来到加油站,值班的人还在睡觉,被我们叫醒很不高兴,更不要说卖油桶给我们了,根本就没有。这下我们只有硬着头皮上路了。

此时天还没有破晓,我们在一个叫“桑久村”的地方往右拐进了上山的路,走了大约300米左右就上了土路,路上石块很多,车就开始颠簸起来。我现在的心情说不出是激动还是紧张。此时东边的天空出现了鱼肚白,远处巍峨的雪山云雾笼罩着半山腰,好似送亲远行的美妇。

这时前面一辆爆胎的大货车挡住了去路,好在这时司机已经换好轮胎,我们才没有耽搁。路上又遇到几辆货车,但这里的司机都非常有礼貌,听到我们的喇叭声都会在前面稍宽的地方让我们先行。

车继续在崎岖的山道中以平均20迈的速度前行,左边深沟是一条湍急的河流(这里是独龙江上游的支流),四周是一片原始森林。黑暗中的森林十分幽静,密集的树林仿佛排列整齐的巨人军团,树上的寄生植物也好似军人手中的幡旗随风飘扬。

随着天空的放晴,森林露出了它缤纷的色彩。我们就在峡谷中穿行,忽高忽低。清澈的小河好似奔腾的骏马在我们旁边一会儿左一会儿右,一会儿就在我们路面翻腾,一会儿又突然下落到离我们几十米深的谷底,如此大的落差简直让人生畏。河水的咆哮声仿佛狮吼虎啸一般。

出了森林来到一段较开阔的地带,两边是彩色的山体,这里已经快到“察察丙”路段第一座山“米奇山”的垭口了,所以也感觉冷起来。“米奇山”垭口海拔4 720米,而我们两小时前的出发地察隅海拔是2 330米。

刚翻过垭口,对面的天空中出现了今生第一次看到的奇观——我称之为“天眼”!

乌云笼罩的天空中此时出现一条裂缝,慢慢地张开,裂缝中被阳光照耀着的群山和蓝天白云显得十分耀眼,透过“天眼”仿佛看见了天堂。我不禁狂叫起来。我们拿着相机疯狂地拍摄这一奇景,直到乌云再次把它遮掩。此时我不禁发出一声感叹“上帝是把福气留给勇敢者的”!

待兴奋舒缓下来,我们继续沿着崎岖的山路下山。下山的路真够长。大约九点半我们来到了嘎达村,这里是给穿越者提供食宿的地方。我们进入了“扎西客栈”,里面扎西夫妇正在为三个藏族老乡泡方便面。我们询问有什么吃的,最后和扎西商量好来两碗鸡蛋面。扎西老婆告诉我们快大雪封山了,也不再会有游客来了,过几天他们也要搬回察隅去了。每年他们也就在六到十月上来做生意。

等了大概半个小时,热腾腾的鸡蛋面端了上来。一大腕香喷喷的面吃得我俩热呼呼的,而老板才收了我们十五元一碗,比我们想象的便宜多了。

吃了面我们告别了扎西夫妇,继续翻越第二座高山“嘎达山(海拔4 504米)”。这座山的植被稍微差点,但路面石头少了,基本就是土路。在半道我们看见一辆粤牌照的JEEP车,也就是昨天那队人“撂下”的那辆。

在一个山垭口有一处小湖也是清澈碧绿,非常漂亮,但我们也没有专门下山拍照。在山坳里走了好长一段时间来到了“目若村”,这里的环境比较开阔,植被也好。我们没有逗留,只和路边的一个小妹妹和老婆婆打了个招呼,送她们两个梨子就继续前行。

不久又进入了山谷,现在应该是进入了怒江支流地带。然后开始翻越“察察丙”的第三座大山——齐玛拉山(海拔4 638米)。这是一座经常有山体滑坡伴着倾斜路面的大山,道路就在乱石中穿行,速度不可能提得起来,群山静得只听见汽车马达的轰鸣声和汽车的颠簸声,翻过一座山头又是一座山头,一路上看不见一个人影,甚至看不见一个生物,按“动力无限”的话说就是“简直要把人开疲”。在垭口回看蜿蜒而上的山路简直不亚于“业拉山”甚至更险。

就这样摇摇晃晃地下了山,来到一处叫“锯木场”的地方,这也是一处为穿越者提供食宿的地方,据说一般穿越者头一天就在这里歇脚,不过现在已是人去房空。我们赶的太快了,时间尚早,我们也不打算在这里休息。

随后就进入了一片五彩缤纷的原始森林,这片森林真正是美极了!绿色的、黄色的、红色的简直是在这里竞相争艳。清澈见底的河流唱着欢快的歌曲,林中小鸟及各种珍禽的叫声穿梭声不绝于耳。我们下车按个人的意图随处拍摄。中午早过了都还没有吃饭,于是又洗了黄瓜、梨子充饥。然而现在的海拔明显降低了,我们的身上开始感到热起来。心想“察瓦龙”应该不远了吧?谁知过后到“察瓦龙”的路还有三四个小时。

以后的道路继续在怒江峡谷里行进。两边仍是千仞的高山,有些地段非常狭窄还伴着滑坡,河流仍然是在我们的身边忽左忽右、忽高忽低。整个路段简直称得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谓“壁立千仞险,一水中流吼,群瀑横飞急,人在画中游”简直就是怒江大峡谷的真实生动的写照。怒江大峡谷在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两条海拔四五千米是山系夹峙下,形成了南北纵贯数百里的被称为世界上最神秘和最原始古朴的“东方大峡谷”。

在一个“几”字形的转弯处,清澈的小河混入了一条浑浊的河流后继续向西奔流。慢慢地终于看到对面山上有了小村庄,偶尔也看到当地老百姓骑着摩托车的身影。虽然才大半天时间我们都感觉好久没有闻到人味了。这里江面开始变得宽阔,水流也平缓下来。让人根本感觉不到眼前是“怒”江,而是一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然图画。来到一个叫“左布村”的地方,这里满山都长着仙人掌,上面还结着好多仙人桃,好像这里是个“仙人掌观赏基地”。此刻使我想起了前年骑车穿越香格里拉“水洛乡”的情景。

下午五点半钟我们终于从峡谷中远远望见了“察瓦龙”的街景。

夜抵丙中洛

“察瓦龙”海拔1 900米,是个很小的乡镇,公路就从镇上穿过,两旁有十来幢二三层高的楼房,街上许多老百姓三五成群地站着闲聊。“察瓦龙”位于察隅县东南部,梅里雪山脚下,也是西藏据云南最近的镇。过去九十多公里就是云南的“丙中洛”。在2003年田壮壮拍摄《德拉姆》时都还没有通公路,交通运输全是靠马帮长年在山沟里悬崖峭壁间来回穿梭。此后道路虽在每年逐步拓宽,但真正能通汽车也就是前两年的事。“丙察察”也号称是从云南到西藏的道路最险也是风景最美的一条路线,因此如今才引得那么多的穿越者慕名而来。

到了“察瓦龙”我们已经很疲惫了,尤其是“动力无限”,因为途中主要都是由他驾驶。吃过晚饭,稍做休息,我们向饭馆老板打听路况不是很差,但九十多公里的土路还是够呛的。此时“动力无限”说继续前进,我也认为在此地呆着没有意义,于是我们又出发了。

此时夜色已经开始降临,走不多远我们来到了一处大滑坡前。这里开车得非常小心,随时上面都有可能滚石,滑坡长度近300米,边上是汹涌的怒江。又进入峡谷路段我们才发觉上了饭店老板的当,当然也许人家并没有恶意。道路仍然是那样的烂,并且又有岔路,还有施工地段,我们有两三次走到了岔路上又返回。

“吉姆尼”在夜色中踽踽独行,山谷一片寂静,山崖边的怒江也仿佛进入了睡眠,轻轻的流动声好似梦中人的呼噜。除了车灯照着的正前方周围一片漆黑。天上点点的星光和对面山上仿佛是行人的火把使我感觉置身在童话世界里。其实这一段道路也是非常险峻,风景也是非常漂亮的,只是现在已被夜幕遮掩了。不过白天欣赏的美景险途已够多了。

就这样颠簸了四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了神往已久的“丙中洛”。下榻在电影《德拉姆》里的重丁村“丁大妈家”。全天行车十六个小时,完成了一天穿越“察察丙”,全程未挂四驱。

融合之地

丙中洛(海拔1766米)是滇西北三大山脉即高黎贡山、怒山、云岭与三江即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形成倒“川”字的“三江并流”核心区。怒江山北向南贯穿全境,东面为碧罗雪山,西面是高黎贡山,两山夹一江,形成明显的高山峡谷地貌。靠近缅甸、印度,扼滇藏两省区,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又是怒江州的主要藏区之一,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东方大峡谷—怒江峡谷中的一块宝地。

“丁大妈家”是一个家庭旅馆,院落很大,打理旅店的就是丁大妈。这个旅店接待过各地来的各族人,也包括各级领导干部。在丙中洛,“丁大妈家”相当于半个政府招待所。

丁大妈七十多岁了,老伴健在;一儿四女,除小女儿外,都已婚嫁成家。家庭成员来自六个民族:丁大妈是藏族,老伴丁大爷是怒族,大女婿白族,二女婿傈僳族,三女婿广西壮族,儿媳妇納西族。女儿女婿大多在州、县等政府机关担任公务员,不常在丙中洛家中住。全家团员的時候,坐在一起都用汉语交流。丁大妈本人会说藏语、汉语、怒语、傈僳语和独龙语。

累了一天,我们立即洗漱休息了,“察察丙”的穿越就此画了个圆满的句号。

清晨醒来,全身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我昨天告诉过“动力无限”丙中洛的雾景是相当漂亮的,因此我俩就早早来到屋顶上面拍摄。

此时天还没有大亮,群山被笼罩在重重的雾霭中,朦朦胧胧中的原野散发着露水的芳香,沉睡的小镇十分安宁,浓浓的迷雾无声地从怒江峡谷中慢慢升起,笼罩了田野,然后又笼罩了小镇,最后逐渐散开向山上飘去。山上的雾刚散开,河谷底又升起一阵浓雾,此时我的思绪仿佛被带到了远古的战场或童话中的仙境,脑子里产生了无限的遐想。

作为一个基督徒,我自然对教堂怀着无比的崇敬和浓厚的兴趣,吃罢早餐,我们请丁大妈带我们来到她家斜对面的“重丁教堂”参观。丙中洛一带有许多教堂,重丁天主教堂是名气最大的教堂,到丙中洛的路上就能看到它高高的耸立在一片低矮的民宅中,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原来的教堂而是前两年各地爱心人士捐助重建的了。原本的教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瑞士的传教士任安守(中文名)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传福音修建的。每逢礼拜天、村里绝大多数天主教徒都来这里做礼拜和祈祷忏悔,丁大妈就是其中一员。打开重丁教堂外墙的一扇大铁门,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好漂亮好艺术的西式宗教礼拜堂,院子里还种着好几株高大繁茂的栗子树,在树阴的掩映下,满地枯落的黄叶托起一座墓碑,那里就是瑞士传教士安息的地方。

我怀着敬畏之心轻轻的步入教堂,教堂内的装修虽然简陋,但也显得干净明亮、庄严肃穆,正面讲台上是耶稣的塑像和圣母圣婴的挂图,厅内一排排整洁的座椅,整个教堂可以容纳200人左右。可惜今天不是礼拜天。

丙中洛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且和谐相处的地方,宗教有喇嘛教、天主教、基督教、原始宗教以及原始宗教与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宗教等。这一带既有喇嘛教的普化寺,又有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各村白塔、经幡随处可见,且每座神山都有自己的神主,每个奇峰怪石,每棵大树,每个菁沟都有自己的神灵。

参观完教堂,我们打算去看看著名的“怒江第一湾”。

怒江出西藏一路南下进如云南后,在丙中洛孜当村附近遇王菁悬崖绝壁阻挡,由原来的从北至南急转为从东至西300米后,又遇丹拉大陡坡阻挡拐了个180度的大弯后向东流去,形成了“怒江第一湾”。

丁大妈告诉我们对面的神山上有一处“观景台”可以俯瞰第一湾的壮景。 吉姆尼的最大优点就是哪里都敢去,于是我们就驱车往丁大妈所指的方向开去。神山的名字我已经忘了,上山是一条小路,这段路也是崎岖难行,雾又非常大,搞得我们上山后都找不着丙中洛的方向。一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找到已经荒废的观景台,这时山下仍被大雾笼罩着,什么也看不见。等了半天,“动力无限”已经按捺不住催我下山了。这时大雾却开始散开,“怒江第一湾”的壮景在迷雾中慢慢出现在我们眼前,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拍摄到第一湾的壮景后在下山的路上一个转弯处我们还拍到了的“丙中洛”的全景。然后心满意足地告别了“丙中洛”往贡山方向开去。

惜别

要想真正了解“丙中洛”在这里呆一两天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到它周围山上的村庄里去,众多的村庄各具特色。丙中洛被称作怒江中的“桃花园”。 境内共有怒族、僳族、藏族、独龙族等十个民族,是一个三教并存和多民族共居的地方。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和习惯而又能彼此和睦相处,居住在这里的民族就像高原的山脉一样不卑不亢,充满了神奇般的色彩,与自然和谐地并存。

可惜,我的假期快要结束了,返回雅安尚需两日的时间,不得不与这里依依作别。不舍之际,新的旅行计划已经在心中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