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传播角度看法国电影的汉译

2016-10-25 15:44潘园园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9期
关键词:法国电影归化肢体

潘园园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从文化传播角度看法国电影的汉译

潘园园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文化策略是影响电影翻译活动的一大因素,电影翻译研究不能止步于翻译技术和规范的探讨。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下,定位电影翻译的职责和重点,分析电影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优势,寻找法国电影里的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对法国电影翻译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法国电影 文化使命 翻译策略

一、引言

在当今的文化传播中,影视作品的表现十分突出。一方面,以电视、网络等媒体为途径,影视作品能以文学作品不能企及的速度抵达异国观众的眼前;另一方面,影视题材的丰富多彩、观影过程的轻松愉悦,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以此作为感受异国文化的主要方式。可以说,电影和其他的影视形式事实上正在挑战文学的传统地位,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与小说一样,法国电影需要通过翻译才能实现法国文化的传播,但与传统的文学翻译相比,电影翻译有其特殊性:从内容上看,电影翻译主要是台词的翻译,而台词的翻译必须与电影的声音、画面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保证电影作品在翻译后是一个艺术的整体;从形式上看,电影翻译允许观众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电影中的画面不断前进,一句台词伴随着画面的呈现不过几秒,观众接收这一翻译的时间也不过几秒,而当我们阅读小说时,用于理解和想象的时间可以是无尽的。

“影视语言的特点在于其聆听性、综合性、瞬时性、通俗性和无注性”[1],译者在斟酌翻译策略时,必须考虑:(1)选择直译或意译时,必须考虑与画面的同步,过度意译可能导致电影画面的呈现与台词脱节、缺失甚至矛盾;(2)有限的时间与空间里,压缩的翻译策略更应受到青睐,否则长篇累牍的台词将不断“打扰”着观众的观影;(3)对白的口语风格需在翻译中予以保存;(4)晦涩、生僻的表达方式在电影翻译中需要尽量避免,因为电影翻译中难以提供注释的空间;(5)配音翻译中还需要考虑演员口型的对应。

以上规范和原则是电影翻译必须顾及的,然而,电影翻译的研究不应止步于此,法国电影作为传播法国文化的载体,在当前背景下,电影的文化翻译也是电影翻译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点。

二、电影与小说中文化意象的差异

与文学语言不同,电影语言由声音和画面组成,并通过声音与画面的同步来实现电影语言的表达。然而在文化意象的表现手法上,电影语言还有着另外的一些特征,使它在文化传播中具备了高于小说等文学形式的优势。

第一,电影以现实表现现实,而小说以文字书写现实。例如,电影可以使用月亮的影像直接表示月亮这一实体,在不同文化的观众眼中看到的都是月亮自身;而在文学作品中,月亮在不同的文化里有不同的文字符号。

第二,电影语言中的本体与象征体是重合的,文学语言中二者则是分离的。也就是说,银幕上的蛇既是蛇本身又是凶恶的象征物;文学中的蛇首先是一个抽象的文字符号,必须借助读者的识别能力才能成为一个想象的蛇的形象,进而成为凶恶的象征。

由于具备以上特征,电影成为一种能被各种文化的观众接受和理解的语言,由此电影与音乐、绘画并列,被称为“世界性的通用语言”[2]。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比文学作品更加有效,因为电影让观众能以双眼直接看到另一个文化下的社会生活场景,让观众不必学习外语就能直接融入另一个文化中;电影也比文学的传播更为广泛,观众甚至不需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就能欣赏电影,而文学翻译的作品,至少还需读者受过一定的教育才能阅读,受过更多的教育才能理解。

所以可以说,由于电影语言能更有效表现文化意象,更广泛地被观众接受,所以电影在文化传播中的角色应比文学作品更为重要。

三、电影翻译的文化使命

捍卫文化的多样性,是当前文化活动的主流趋势。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可以说,捍卫语言的多样性,就是在捍卫文化的多样性。捍卫意味着要保持一种语言的纯净,但同时也意味着与其他语言的和谐共存。众所周知,如果没有翻译,就没有真正意义的跨文化的对话。所以电影翻译同文学翻译一样,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同时,当前的文化传播是以保护本国文化与尊重他国文化为双重基础的,是双向、平等的,这一特征对电影翻译与文学翻译活动提出了文化层面的新要求。

电影语言的优势使其实际上成为文化传播中比文学更为实用和重要的角色。因此,电影翻译——虽然它常常被学界所忽视——在捍卫文化多样性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文化传播的媒介;其“译者水平的优劣不仅直接决定着一部译制片的成败,同时也影响着观众对外来文化的态度”[3]。

要实现其文化使命,首先,电影翻译应具备更为审慎的态度,兼顾保护本国文化与尊重他国文化:一方面,在译文中尽可能地保留原文中包含的思维方式、风俗甚至一些表达方式;另一方面,对他国文化意象的保留是有前提的,必须保证观众能顺畅地理解,保证汉语不因此变形变味。

其次,在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语境下,电影翻译需要在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之间因地制宜、兼容并蓄。“在翻译中,语言可以转换,甚至可以归化,但文化特色却不宜改变”[4]。

最后,文化翻译依然需要顾及电影翻译中声画同步的特殊需求。

四、法国电影里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

电影中的文化传递是通过文化意象来完成的。文化意象由物象和意象组成,如果一个文化意象在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中的物象和意象都相同,那么翻译起来必然轻松。如电影Les Choristes中有这样一句台词:“J′avais maintenant besoin de feu vert de ma hiérarchie.”字幕中译作“我还需要院长的支持”,事实上,“feu vert”(绿灯)这一文化意象,在中国和法国其物象和意象是完全相同的,所以若译作“我需要院长为我开绿灯”也未为不可。

而更常见的状况是,文化意象在两种语言中的物象或者意象并不相同,甚至,在目的语中缺失这一文化意象,这种棘手的情况正是我们在翻译策略中需要讨论的焦点。

在物象、意象中发生的错位可以通过归化或异化得到重组。参照文化意象在两种语言中的不对等,有以下几种情况:

(1)意象相同,物象相近但是存在细微差别。

例如,法语中有“remuer le couteau dans la plaie”一语,直译为“在伤口上动刀”,因在电影翻译中特别需要语言通俗易懂,在翻译该句时倾向于选择归化翻译,译作“在伤口上撒盐”,这一细微的修饰并不会使源语文化中的意象变味或者消失。

(2)意象相同,物象不同。

例如法语中描述人的歌声刺耳,有“chanter comme une casserole”,直译为“唱歌像炖锅”。电影的译者此时并没有太多选择,因为电影语言有瞬间性、无注性,译者不可能以注解的方式来说明,异化又明显会引起观众的不解,所以在这种情况中,文化意象需要以归化的方式重组,例如“唱歌像乌鸦一样”。

(3)物象相同,意象不同。

在这种情况中,译者可以处理得相对灵活一些。例如,大象在中国人眼中普遍是迟钝、笨重的象征,而法国人则认为大象是聪慧、记忆力超群的动物,所以有“un mémoire d′éléphant”,“大象的记忆力”的说法。而电影翻译中如果直接将其归化为“记性好”,则使观众失去了一个了解法国文化意象的机会,而纯粹的异化又会使观众产生相反的理解。顺应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背景,我们发现,对这个类型的文化错位使用异化加上一点说明,就能两全其美,例如“像大象一样好记性”。

(4)文化意象在目的语中缺失。也就是说,法语中的一个文化意象,在汉语中完全找不到对应,一般说来,只能放弃这个文化意象,通过解释性的翻译来说明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文化意象在汉语中虽不存在,但是随着观众群体的理解水平的演变,它们有可能是能被观众接受的。例如,法国的货币单位“sou苏”。这个字眼在20世纪的电影中被归化为“块,元”,但是对如今的电影观众而言,直接使用“苏”的翻译,虽不一定能为全部人理解,但是不会妨碍观众的电影理解。

上述例子中使用归化与异化翻译完成了文化意象的重组,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补充的方法完成文化意象的翻译。

文化意象的补充是在不改动物象或意象的前提下,为其添加中文说明的一种处理方法。例如法语中有“L′oiseau est dans le nid.”“鸟已入巢”这一习语,即汉语中“十拿九稳”之意,为了使它不经过重组就表现到译文中,可以在其后把汉语的习语补充上去,如“鸟已入巢,万无一失”,从而完成了原文化意象的保留并避免使观众产生陌生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化意象的补充是更符合文化多样性要求的翻译手法。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电影翻译,无论是配音还是字幕,都是在简洁的原则下进行的,所以在进行补充的时候,需要格外地注意与画面的同步。

法国电影中的文化意象有着不同的形式,其中常见的、难译的文化项可分为普通词汇、专有名词,习语、肢体语言等若干类别,其中肢体语言的翻译也是电影区别于小说翻译的一点。

肢体语言根源于一个特定民族、一种特定文化,肢体语言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视觉完成的。有时,通过了解不同文化下肢体语言,甚至能获得跨文化交流的钥匙。和世界通用的手语不同,同一肢体语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代表的意义并不相同,由此肢体语言的差异也会在文化交流中带来误解,这一点在电影翻译中尤其值得注意:当某个肢体语言在法国电影中以画面的形式直接呈现在中国观众眼前,如果没有在配音或字幕中得到说明,观众对于其代表的意义可能无从理解。

例如,法国人用手指背在自己一侧的脸颊上下轻划,表示此刻甚感无聊乏味,同时常会说一句“Quelle barbe?!?”(直译为胡须),在电影翻译中,若演员有这句台词,那自然可以抓住机会译作“真讨厌”,但若只有动作没有台词,电影翻译的译者也需在上下场景的对话中伺机把这个肢体语言的信息添加进去,以免造成观众的误解甚至不解。

肢体语言这一文化符号在细节上对电影翻译的影响很大,例如最常见的关于数字的手势,同时伸出拇指和食指,在中国代表的是数字八,而在法国却是数字二,如在电影翻译中将其忽视,自然会影响观众的整体理解。所以,电影中的肢体语言,要么选择与台词同步翻译,或者在下一幕台词中加以照应,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翻译中灵活应对。

五、结语

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深受时代影响,比起传统的阅读方式,通过各种视听媒体了解异域文化的趋势日益强势。与英语影视作品的普遍传播相比,中国观众更易获取的法国影视资料,尤其是当下的影视资料,更局限于法国电影。可以说,法国电影正以最广泛的方式向中国观众直观地展示着法国的文化。

以法国电影为窗口的法国文化如何展现在中国观众眼中,则是电影翻译的译者们所肩负的文化使命。如前所述,电影翻译受限于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较之于传统的文学翻译,需倾向于使用压缩翻译保证台词的简洁;需保证对白的口语化风格;需避免晦涩的用语干扰观众的理解;还需注意声音与画面的同步。除此之外,在保存文化多样性的要求下,电影翻译对译者也提出特殊要求,需观察归化与异化在电影翻译中如何取舍和互补,并结合电影语言的特征使归化与异化服从于声画同步的需求;需尽可能直译以保存台词中原有的文化意象,与画面中直接展示的文化意象同步,当文化意象发生错位无法直接译出时,需斟酌直译并适时添加解说性的文字完成电影的文化翻译。

[1]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越来越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1997(1):61-65.

[2]贾磊磊.电影语言学导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98.

[3]胡海波.浅析译制片翻译的重要性[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8(2):68-70.

[4]赵桂华.文学作品的翻译应传达原作的异域风格[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18-120.

潘园园(1980-),女,助教,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任教于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研究方向:法语翻译。

猜你喜欢
法国电影归化肢体
法国电影资料馆举办贾樟柯作品回顾展
肢体语言
跨文化冲突视角下的法国电影《岳父岳母真难当》解读
肢体写作漫谈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法国电影《触不可及》赏析探索
池塘之底 也有阳光温暖心灵——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