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杨家惨剧

2016-10-20 21:07马涤明
杂文选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杨家国务院扶贫办山村

马涤明

9月9日下午,国务院扶贫办调查组到甘肃省康乐县景古镇阿姑山村开展调查。近期,阿姑山村连续发生致人死亡恶性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农妇杀子、自杀事件,据说贫困是主要原因。然而,多年以来国家实施的扶贫政策,即便在有些地方、有些时候不能有效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至少应该解决生存问题。穷得活不下去了,却被取消了低保,这个问题或许能够在一个侧面揭开当前农村扶贫工作中存在的某些严重问题。

记者了解的情况是,在阿姑山村,杨改兰家是村里二十多户人家中最贫困的一户。问起她家住处,村里人指路说,“从土路下去,最困难的一家”。她家住的是破败不堪的土坯房。关于取消低保的原因,村主任说,“召开商议低保资格的会议时,三十多名参会者的提议中没有杨改兰家,因此,这一次就取消了她家的低保资格。”最贫困的人家,集体提名中却没被提到,这种“提名机制”的客观公正性令人质疑。

村主任称,2014年该村评定低保户政策改变,需要全村集体提名,公示后报镇里。基层“集体提名”未必就是真正的民主,或者说,涉及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多数人机制”并不符合权利逻辑。杨家人不善沟通,“平日和村民的来往都很少”,因而人缘不好,这是其被集体提名淘汰的一大原因。这里的问题是,国家扶贫政策在基层遭遇了人情社会的“水土不服”。

当然,村里也进行了摸底调查,称杨家全年人均收入超四千元,明显高于两千三百元的精准扶贫标准。可为什么很多村民又都认为她家是“最困难的一家”呢?事实上,记者们看到的情况也是这样,她家确实穷到了家徒四壁的地步。

说到“精准扶贫”,这一事件所反映出的一些问题值得反思。首先是,官方认定的村民收入数字是否准确,是个大问题。而这正是“精准”的前提。其次,精准扶贫,应针对困难家庭的具体情况制订扶贫方案。杨家可以享受普惠式危房改造补贴,但一万多元的补贴款对她家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这不能算是精准扶贫。如果“全年人均收入”的计算比较粗糙,扶贫就更难精准。

杨家惨剧的发生或许不是一个问题引发,但贫困显然是压垮杨改兰的最后一根稻草。由此也暴露了基层落实精准扶贫政策的一些问题:一则是,精准扶贫并不精准,否则,杨家不会从低保户中被“踢出”。建房问题,更不该拿一种标准而非精准的政策,以不变应万变。另一则是,“精准扶贫”似乎成了一个筐,比如“村民集体评选”就被装进这个筐。而“集体提名”与“精准”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

如何避免“精准扶贫”到了地方基层之后沦为一句口号,然后是通过层层看数据、听汇报以考核精准扶贫成效?这些问题应成为国务院扶贫办调查组调查和反思的重点。

插图 / 精准扶贫 / 朱慧卿

猜你喜欢
杨家国务院扶贫办山村
杨家铭
我请大雁落山村
国务院扶贫办定点扶贫工作推进会在贵州雷山召开
一道例题“引发”的探究
山村之晨
国务院扶贫办启动2018年脱贫摘帽县抽查
山村晚归
美丽的杨家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