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龙景区水源特征与钙华地貌形成及演化

2016-10-20 08:37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四川松潘623300
地球 2016年10期
关键词:五彩池华彩黄龙

(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四川松潘623300)

(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四川松潘623300)

黄龙望乡台南部是黄龙钙华景观形成的主要水源补给区,区域内水体向北顺势而下,遇到非可溶性岩的阻隔,在望乡台一带出露于地表,形成黄龙钙华景观的源水。从望乡台至黄龙沟口一带是源水的径流转换区。在该区域,水体经过多次地表地下循环后又多次以泉的形式出露于地表。泉水每一次出露地表后,会根据所流经地的地貌状况形成不同形态的钙华地貌景观,同时,水流量、水流速、水流状态等都会对景观的形成与演化产生重要影响。

浅析水源特征景观形成与演化黄龙景区

1 引言

黄龙钙华地貌景观发育于雪宝顶北侧一条南北向的U型沟谷中,海拔在3100-4500米左右,全长3.5km。钙华彩池、钙华滩流、钙华瀑布、钙华洞穴四种钙华景观组成了黄龙景区大型的露天钙华景观。形态各异的钙华地貌景观的形成与水有着最直接的关联,其中,水源分布、水流量、水流速及水流状态等特征对钙华地貌形成与演化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就黄龙景区的水源分布、水流量及水流状态与钙华景观形成演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2 研究区水文环境概况

黄龙景区的水循环是一个上游深部循环,下游浅表循环的水体循环体系,是由“地下-地表-地下-再地表”的转换系统构成[1]。在该系统中,南部为补给系统、北部为径流系统。其中北部径流系统又由次级循环系统构成,次级循环系统是景观形成中的主要水循环系统(图1)。

图1 黄龙沟地质剖面及水循环示意图(据张金流等[2]修改)

3 水源分布与景观形成

3.1 水循环过程与水源分布

黄龙钙华地貌景观始于望乡台,止于黄龙沟口。在望乡台冰碛垄一带海拔3600米处出露的黄龙泉群及地表水为景观形成的源水(图1)。源水在流经五彩池地段形成五彩池群后,大部分水流逐渐渗透和漏失,而后在海拔3400米处第一次出露地表形成的转化泉形成了钙华彩池群——争艳彩池。在海拔3300米处第二次出露地表的转化泉形成了约1km长的钙华滩流——金沙铺地及其下游的钙华景观。在海拔3200米处第三次出露于地表的转化泉形成了区内最末端的钙华彩池——迎宾池及其相邻的钙华景观。

全区水循环系统经历了四次“地表-地下-再地表”的循环转化阶段,而每一次循环转化后出露的泉水都将会根据所流经地的地貌状况形成不同形态的钙华地貌景观。

3.2 水源分布与景观形成

3.2.1 “源水区”与五彩池景观

以转花泉为代表的黄龙钙华泉群和地表水,不仅是黄龙钙华景观构成的“源水”区[3],同时也是形成五彩池的主要水源。据监测发现,泉群钙离子浓度含量高达149-240mg/l、水温3-7oC、PH值6.5-7.5。五彩池钙离子含量及钙沉积速率均极高,因此五彩池是区内钙华彩池中钙华沉积速率最快,色彩最为艳丽的彩池(照片1)。

照片1五彩池

3.2.2 玉液泉与争艳彩池景观

在海拔3400米以玉液泉、接仙桥泉为代表的转化泉,是“源水”经过再次转化后第一次出露于地表所形成的泉。泉水向下径流的过程中形成了争艳彩池群等钙华彩池景观。玉液泉与接仙桥泉水量是区内最大的泉水,因此,也形成了区内规模最大的钙华彩池群——争艳彩池群(照片2)。

3.2.3 含羞泉与金沙铺地景观

在海拔3300米的含羞泉、隐芳泉是第二次转化泉。两泉所流径区域形成了世界上同类地质构造中,状态最好,面积最大,距离最长,色彩最艳的地表钙华滩流——金沙铺地。

3.2.4 龙泉眼与迎宾池景观

转化泉在经过地表地下循环转化后,在海拔3200米第三次出露于地表,形成了区内最末端的泉——龙泉眼。由于龙泉眼的流量及水中钙物质含量远低于上游泉水,因此,迎宾彩池群也是区内规模最小、钙华沉积作用最弱的彩池群。

照片2争艳彩池

3.3 水流状态与景观演化

在黄龙钙华景观形成过程中,除水源分布、水流量及水化学组份对景观形成有直接关系外,水流速、水流态对钙华景观的演化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3.3.1 水流速与景观演化

在钙华的形成过程中,水流速对钙华沉积速率有着显著的控制的出现频率逐渐增大,2012年内出现两次极端高温天气,均刷新了有气象资料以来的历史极值。作用。其原因是,水流在地表凸处,水层变薄,水速加快,水温增高,造成局部地区低压甚至负压,使水中溶解的Ca(HCO3)2易于释放出CO2产生CaCO3析出并沉积。同时,温度差在CaCO3的溶解与沉积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由于浅滩处的水温高于其它部位,有利于CaCO3在浅滩或坝体上析出沉淀[4]。这就是钙华彩池池壁、钙华滩流处的钙华沉积速率远高于水流速较慢的钙华彩池内部的原因所在。

3.3.2 水流态与景观演化

景区钙华彩池、钙华滩流等地貌的形成,漫流是景观形成的主要水流形态。在彩池形成初期是以堆积池埂为主,此时漫流状的水流流向近似垂直的弧形,水层中挟带的枯枝落叶及木质碎屑,在突起处受阻停积,逐渐堆积成池埂,圈闭成雏形钙华池池埂。漫流利于池埂的加积和增厚。

区内水体的散状或线状流态是钙华景观形成过程中极其不利的水流形态。其原因是水流散乱且水量较小,不利于景观的形成。近年来,由于自然及人为的诸多因素造成区内水流出现散流、线性水流状态,这些水流状态会对钙华景观造成切割、搬运并最终使钙华景观消亡,是景区不容忽视的现象。

4 结论

(1)由南部补给系统和北部径流系统组成了黄龙钙华景观形成的完整水循环系统。其中,南部补给系统控制着北部径流系统的水量、水质;

(2)望乡台北至沟口段是黄龙钙华景观的主要形成区域。补给系统的水源在这一区域内进行了四次地表地下的循环转换,每一次出露于地表的地下水(泉)在地表径流过程中,水体会根据该地段的地貌特征形成各具形态的钙华地貌景观。在区内由四次出露于地表的水源分别形成了五彩池群、争艳彩池群、金沙铺地滩流、迎宾彩池群等钙华景观组群;

(3)在景区钙华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中,水源的流向、流量、化学组份、流速及流态对钙华景观的形成和演化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1]郭建强.四川九寨沟、黄龙钙华景观保护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2005,25(1);23-25.

[2]张金流,唐淑.黄龙自然风景区地表水流量减少原因初探[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5..37(6).688-691

[3]李前银,范崇荣.黄龙景区水循环系统与景观演化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9,36,(1)

[4]郭建强,彭东,杨俊义.松潘黄龙水循环及钙华景观成因研究 [J].四川地质学报,2002,22(1):2l-26.

浅析黄龙景区水源特征与钙华地貌形成及演化

■唐淑 张清明 汪孝萍

P641.4+3[文献码]B

1000-405X(2016)-10-104-2

猜你喜欢
五彩池华彩黄龙
岁月的华彩
等价转化
华彩少年薪火相传
特约撰稿专家 黄龙光 编审
《五彩池》说课稿
黄龙河川道
西江华彩路
静谧的五彩池
佐敦蝉联“华彩奖”斩获三项殊荣
黄龙核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