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青年教育”类栏目研究

2016-07-12 07:28萧涵糠张佩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北京102600
名作欣赏 2016年29期
关键词:新青年新旧陈独秀

⊙萧涵糠张佩[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北京102600]

《新青年》“青年教育”类栏目研究

⊙萧涵糠张佩[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北京102600]

《新青年》的“青年教育”类栏目集中展现了五四时代各路学者、教育家面对新思想浪潮的汹涌来袭,在滚滚波涛中寻得教育出路的过程。笔者将针对当时诸位大家对青年教育的异同言论以及杂志编辑人员对栏目安置的更改变化展开讨论。

《新青年》 “青年教育” 陈独秀 新旧文化 杂志

“青年教育”类栏目可谓是《新青年》杂志的“重头戏”,不单是两者的名称中都含有“青年”二字,更多的是展现了当时五四时代各路学者、教育家面对新思想浪潮的汹涌来袭,在滚滚波涛中寻找教育出路的过程。民国的教育如何改革?如何革故鼎新?这些问题的议论均在《新青年》中淋漓展现。各方言论亦对当时杂志的编辑人员产生了强烈冲击。笔者将针对当时的诸位大家对青年教育的异同言论以及杂志编辑人员对栏目安置的更改变化探讨各路教育家、学者是如何影响了《新青年》编辑们对有关“青年教育”内容的筛选编排。

一、《新青年》“青年教育”类栏目的构成

《新青年》“青年教育”栏目是云集各家学者、教育家对当时的儿童教育、青年教育各抒己见、百花齐放的平台。针对不同年龄层,教育的不同方面(思想教育、知识教育、道德情操教育、人格教育等)所集合的改革方针和理论阐述,为教育界提供了各方知识分子的意见,供大众学者评判。

(一)栏目伊始:敬告青年,奠定基调。创刊之初,《新青年》将重点放在对当代青年人应当秉持的精神思想予以探讨方面,议论主体是青年人本身,多与当时的政府、战争、国家前途相结合,分析青年人的思想行为对大局的影响。陈独秀《新青年》发刊词为《敬告青年》,文章旨在鼓励青年抛去腐旧思想,要做“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隐退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青年。可以说,这篇文章正是陈独秀的青年教育观,奠定了《新青年》杂志“新”的思想基调。之后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基本都是站在国家的角度探讨五四青年应具备的能力和品格。这段时期的文章对青年教育的议论并不丰富,主要是为唤醒青年一代的自觉——于社会、于国家的自我觉知。毋庸置疑,陈独秀创刊之初衷乃是抒己见以警示国家,乃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道。《新青年》中针对青年教育的文章并不多,因为此时的编创理念还未成体系,编者们还在创刊的道路上一边摸索,一边前进着。

(二)栏目的发展更替:回溯以往,对比评断。创刊一段时间后,《新青年》逐渐把视野重心从新青年的思想精神层面转移到新旧青年的思想对比上,继而延伸出对新旧社会的规章制度、新旧生活、新旧教育的思考与比较。针对青年教育提出的文章议论也逐渐丰富起来,探讨的角度、层面亦是多样。外来思想、文化、科技的引进,让国内众多学者重新审视与定义“旧文化”,以便更有方向性地建构中国领先的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这段新旧探讨的热潮过后,《新青年》杂志编辑又转向对教育方法的阐述,开始深入探讨何为“教授”以及国内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且大量译介国外先进的“教授方法”。相比于创刊初期“警示性”的发言,《新青年》中期的文章偏向于思考旧文化体系与外来文化体系的冲突,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头脑更为清晰的、五四时期的新青年和新中国思想,众多文学家、思想家对旧制度和腐朽思想的批判也更为强烈。

(三)栏目的成熟:眼光扩大,领域延展。随着《新青年》“青年教育”栏目的成熟,编辑从以“青年”为主体扩大到了多年龄层教育,如第六卷第六号的《儿童公育》一文,更是从家庭、女性两个角度展开议论,重点讨论二者对儿童教育的影响。此外,《新青年》从主要探讨思想教育扩展到讨论教育方法、新教育与旧教育的分歧、书本教育的改善、文法研究等更多领域,这就逐步完善了“青年教育”栏目的内容定位、结构设置与层次搭配,并且从学术、社会影响等层面阐述“何为教育改革”以及“如何进行教育改革”。此时正值白话文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新青年》主张普及白话,诸多学者都对“汉字问题”力陈己见。钱玄同甚至以汉译英的翻译举例,主张废孔儒,废道家,废灭汉文。站在今天的文化视角回顾,这种观点不仅不可取,简直称得上可怕,但在当时,一切都在实验阶段,各家之言皆可发布于《新青年》,确实体现了五四时期学术方面的言论自由。多篇文章还提到美国、德国的教育方法、教学课表,无不体现《新青年》的编者、作者眼光之广,涉及领域之多。

二、《新青年》“青年教育”栏目的主要内容

(一)试论《新青年》对青年人的健全人格树立的观点。陈独秀说:“自居征服地位,尊重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从事国民运动,勿囿于党派运动。”明确提出青年要首先完善独立人格。前文提到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提到的“青年六义”——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以此观照当今社会,青年教育的主要内容居然仍是以知识的输入为主,“应试”之地位几不可动摇。当代青年杂志上也有许多学生读者投稿,抱怨学习压力过重、自由时间太少等问题。陈独秀等认为,青年人在汲取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完善人格,培育思想。陶履恭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二号的《新青年之新道德》文章中提道:“新道德乃创造的,新道德乃进取的,新道德需用智识。”主张戒恶求善,而道德的前提就是教育高,知识富,因为只有知识广博,视野宽阔,才能周瞩情势,详审利害,才能看到旧制度的迂腐,新思想的进步性。但是,又不能仅仅局限于获取知识,而是要活用知识以化为智慧。

(二)《新青年》对新旧教育各层面的冲突性、对立性、相承性议论的反思。五四时期,作为《新青年》主创的陈独秀,从专注于青年个人教育到着眼于宏观社会层面的改变,一是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二是陈独秀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三是与新文化运动的转型有关。所以,《新青年》甄选的文章变化也是从专到博,由单到多。前两卷将重点放在青年本身、青春时代、青年与国家的关系上;三、四、五卷则着重对新旧教育、文化制度做梳理和探讨;六、七、八、九卷主要对教育目的与教授方法做进一步细分,引进国外课程设置、学习方法同中国当时的教育做对比评判。

言及国外教育就不得不谈外来先进思想所带来的冲击与对编辑们旧传统中糟粕部分的厘定。正是西方教育的新颖、自由、重视实践、启发性和社会性等特点,让《新青年》的诸位编者对旧教育制度中的应试性、过于死记硬背、课程单一化、个人主观性、奖罚分明的弊端重新做了思考。各家学者更是做了诸多议论,从完完全全摒弃旧教育到发展成保留旧教育中好的部分,结合西方教育成为新的中国教育体系。《新青年》杂志其实就是一部记录五四时期中国学者研究新教育的过程图。

《新青年》众编者对新旧教育的观点:

1)新旧青年之区别在于生理上与心理上孱弱与否。

2)新旧教育间的分歧不同。

3)旧教育是要受教育者依照教育者的理想成为伟大的人;新教育是注重在改良社会,不专在造成个人的伟大。新教育和旧教育的主义和方法完全不同,新教育的效力大于旧教育。

4)新旧生活是两种精神活动的方向,旧生活是必须代谢的,需创造一种新的生活。

三、《新青年》“青年教育”类栏目对现代期刊的借鉴意义

(一)栏目内容专且精,容纳各家之言。《新青年》编者都是哲学家、思想家,故而在撰稿时多有创发,选稿时眼光犀利独到。所选文章不会囿于自我意识囹圄,止步不前,而是能够凌波步虚,从多角度对所探讨的问题进行有深度、有力度的诠释,这就极有助于激发读者热情,尤其是进行共鸣式、争鸣式思考的热情。关于“青年教育”的文章,往往还涉及对女性问题、新旧制度文化冲突等热点。第五卷第二号的《南归杂话》中,刘半农并非以学术的角度来审视青年教育问题,而是记录下自己与友人间的闲谈,侧面引申出“职业教育”“实利主义”“留学”“科教书”等社会问题。在刘半农与妻子谈话中,更流露出其对旧社会中国女性伦理制度、教育制度的批评,彰显五四时期学者们更加开阔的眼界和向往着自由平等的意志。一篇文章兼及多个领域是《新青年》杂志的特点,也正是这种兼容并包的态度让它底气十足,成为一代“名刊”。

(二)根据当时社会热潮适当对栏目内容进行增改编排。栏目内容不死板,如山下泉出,稳固且灵动。《新青年》每期的栏目组成都有所调整,长期存在的专栏一般为“诗”“随感录”“通信”等。其他栏目则经常变换,专栏编排更多是根据当时社会热点来进行组织,也会按照读者合理的建议进行内容的修订和排版的调整。

编者对社会热点、学术热点把握精准,该舍弃的不留恋,该增补的不犹豫。《新青年》向中后期发展时,青年教育板块中道德、科学、文化教育内容逐步弱化,更多的篇幅运用在国文教授、研究方法上面。而有小部分的篇幅旨在鼓励新青年“自我革命”,换句话说,就是要进行思想的“革命”,除旧布新,锐意进取,树立正确、积极的新思想。这段时期中,陈独秀本人对新教育和旧教育做了系统的比对、定义与归纳总结,明确了新旧思想差别的根本所在——新教育的效力大过旧教育。《新青年》杂志后期的文章几乎不再涉及青年教育板块,而更多地关注政治、哲学层面,这与当时引进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响应一般是大众呼声,将杂志作为革命思想的舆论阵地。

作者:萧涵糠,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编辑出版系2013级韬奋班本科生,研究方向:编辑出版学;张佩,文学博士,法学博士后,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讲师,从事唐宋文学、近代法律史及编辑出版学研究。

编辑: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

本成果受2015年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新青年》类型栏目规划与内容判断力研究”资助,项目编号为08150115/145;同时受“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专业建设-北京高校专业群建设(市级)”项目资助,项目编号为03150116003

猜你喜欢
新青年新旧陈独秀
《茄克衫》新旧标准探讨
耕读事 新旧人
看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怎么干
陈独秀之妻:我生君已老
新旧桂系决裂之变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新青年》(珍情)读者意见调查表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钱玄同与刘半农炒作《新青年》
陈独秀的收与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