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凡尔纳作品的动物形象比较

2016-07-12 07:28张显翠长春理工大学长春130022
名作欣赏 2016年29期
关键词:凡尔纳庄子动物

⊙张显翠[长春理工大学,长春130022]

⊙陈梓然[长春师范大学,长春130032]

庄子与凡尔纳作品的动物形象比较

⊙张显翠[长春理工大学,长春130022]

⊙陈梓然[长春师范大学,长春130032]

本文为新批评细读法在中西叙事类作品方面的应用比较研究。庄子与凡尔纳笔下的动物形象,其目的是为了与人形成鲜明的对照。庄子以动物喻人,为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凡尔纳则借动物表达对自由的歌颂和对殖民统治的反感。庄子写动物,是为了体现自己的哲学理想;凡尔纳写动物,是出于对科学的美好幻想。

庄子 凡尔纳 动物形象 比较研究

庄子与儒勒·凡尔纳都以非凡的想象力著称,他们作品中的动物形象都栩栩如生,但同时,这些动物形象描写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庄子擅长讲故事,书中所呈现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小故事展现出来的。在这些想象奇特的故事中,动物形象经过了庄子的艺术加工,或被夸张地描绘了它们的特征,或被赋予了人的情态,表现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作为科幻小说家,凡尔纳依据科学规律做出构想,在描写惊心动魄的冒险故事时,再衬以大自然的奇景,渲染出浪漫主义的色彩。他笔下的动物,是他在渊博的自然科学知识基础上描写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一、动物与人对照

在庄子与凡尔纳的作品中,动物描写都占据着一定的篇幅,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家们常常托物言志,借助一些事物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动物就是庄子与凡尔纳笔下特殊的“物”,二位作家都在借助着动物,通过动物与人的对照,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态度。

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大变革的乱世,也是一个思想文化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诸子纷纷著书立说,创作出具有实用价值的文学作品。他们渴望着入世,让自己的政治观点为君主所采用。但是庄子洒脱不羁,基于对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他不愿入朝为官,也不愿抛弃世界而归隐山林。他的观点与当时的儒、墨等学派有很大的不同,他追求内心世界的逍遥自在。楚威王希望庄子做官,庄子则讲述了乌龟的故事来拒绝他:乌龟愿意平凡地活着,哪怕必须在泥巴里爬行,也不愿意被珍藏在太庙。它不愿意死后留下自己的龟甲,被奉为神龟,来显示自己的尊贵。乌龟的选择,其实也是庄子的选择。他笔下的乌龟,站在世俗政治的对立面,渴望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借助这一动物形象,批判了那些违背自己的本心、放弃自由和尊严去依附权贵的人,同时也赞扬了自由逍遥的人生观。①另外,朝三暮四的故事讽刺了容易被外在的得失蒙蔽的人,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批判。庄子借助对动物形象的描绘,来反映当时人们的种种心态和生活状态。同时,他为了表达深奥的哲理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了“三言”(寓言、重言、卮言)的文学手法,让深奥的哲理充满生活情致,以动物来喻指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在便于说理的同时增添文学性,让对比和讽刺更加鲜明。

凡尔纳擅长写科幻小说,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影响了凡尔纳的思维方式,让他的作品在处处体现出严密的科学性的同时,又富有幻想的激情。他小说中的动物与人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凡尔纳笔下的动物世界,符合大自然弱肉强食的规律,动物们有它们各自的习性,或温顺可爱,或凶猛残暴。在《海底两万里》中,凡尔纳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精彩纷呈的海洋世界:大海是独立而伟大的,海洋里的动物们也都是自由的,它们和勇敢的主人公一样,徜徉在自然世界中。但是小说也体现了另外一种对照关系:海洋动物被捕杀,制成餐桌上的美味,为潜水艇制造着动力;为了制造墨水,章鱼也被杀死。这些描写说明,动物和人类是不平等的。人类为了征服自然世界,对动物进行残忍的虐杀。与此同时,18世纪的欧洲为了获取廉价的劳动力,发展工业文明,占领了贫困民族的土地,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那些殖民地的土著居民,就像被无情杀害的动物一样悲惨。动物的劣性是凶恶,人类的劣性是贪婪,在这一点上,人与动物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凡尔纳在小说中,描写了凶恶动物的可怕,人与这些动物斗智斗勇;他也描写了贪婪者的丑恶面目,暴露了他们拜金、虚荣、自私的丑恶嘴脸。

二、虚构与真实

文学作品中的动物形象,都是被作者塑造出来为文章主旨服务的,也都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19世纪以前,自然科学发展程度有限,无论是在战国时期的中国,还是在刚迈入机器时代的法国,作家对动物形象的描写都要依靠奇异的幻想。庄子笔下的鲲鹏、,凡尔纳故事中的远古硬鳞鱼、蜥蜴,都是现实动物与作家幻想相结合的产物,并非作家亲眼所见。但是庄子笔下的动物形象大多是虚构的,体形和习性与现实之中的动物相距甚远,而且还富有人的情感;凡尔纳相对真实客观,他凭借丰富的想象,把动物形象实事求是地描绘出来。

在庄子的笔下,动物身上的特点被无穷放大,动物甚至可以与人对话。如庄周与鲋鱼的对话,鱼经过艺术加工,无论是生活处境还是内心活动,都与人无异。又如,任公子做了一条大黑索,想要钓鱼,他用五十头牛做鱼饵,自己则蹲在高高的会稽山上,把鱼线投到东海,每天都在山顶等着大鱼上钩。整整一年,任公子都毫无收获。忽然,大鱼终于上钩了,大海里涌起了比山还高的白浪,海水震荡不止,那海水的声音就像鬼哭狼嚎,千里之外也能听见,十分可怖。后来,他把这条大鱼分给了许多人吃。任公子钓鱼,掀起如山的白浪,震荡的声音也十分剧烈,可见鱼的身躯之庞大。庄子在描写这条鱼时,就用了夸张的手法,只有极粗且结实的黑锁才能承担起这条大鱼的重量,钓者只有坐在高高的山顶,才能钓起这条鱼,钓鱼的时间也极长。此外,还有著名的《逍遥游》中体型极其庞大的鲲和鹏。在庄子的笔下,鱼鸟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这样夸张而又荒诞的动物形象,是现实生活中绝无仅有的,是庄子凭借非凡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虽然庄子笔下的动物形象仍然保持着动物本身的习性和特点,如鱼仍在水中游,鹏凭借季风飞行,但是它们已经背离了自然规律,是庄子自己虚构出来的文学形象。

在凡尔纳的小说中,科学和艺术实现了完美的融合。比如在前往地心的途中看见的古老的爬虫遗骸,海里的大乌贼和水黄蜂等动物,都出现在主人公们的探险路途中,它们都是适宜生活在该地域的动物。凡尔纳在对它们进行描绘时,以科学的态度描写了它们的大小、颜色和生长状态,仿佛亲眼所见,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在《海底两万里》中,主人公和船长等人去海底森林狩猎时,途中遇到了一只漂亮的水獭。它是只很新奇的哺乳动物,脑袋和眼睛都是圆圆的,它有一双短短的耳朵,胡须像小猫一样是白色的,它的脚掌带甲,尾巴簇成一团。②作者细致地描写了一只水獭,让读者很容易想象这只水獭的样子,它的形态、模样,都与真实的水獭别无二致,而且憨态可掬,惹人喜爱。在这部小说中,作者还站在科学家的角度,用一场小辩论的形式,在科学理论的支撑下,对硬骨鱼的分类进行了详细说明:硬骨鱼一共可以分为六目,上腮是否完整,是否可以活动,鱼鳃的形状是什么样子,都是区分硬骨鱼的标志。这样科学而且真实的描述,让小说立足于现实,更具有可信度。

三、哲学理想与科学幻想

庄子的作品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他所刻画的动物形象,也都是为了更生动细致地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虽然把动物形象描写得荒诞不经,但是作者所阐发的观点逻辑缜密,引人深思。例如《逍遥游》中,“鹏”徙于南冥,需要凭借六月的季风,象征着大知;“蜩”与“学鸠”可以猛然飞起,却只能触碰到榆树之类的小树,是小知的象征。大知和小知的对比就通过“鹏”“蜩”与“学鸠”体现了出来。“朝菌”“蟪蛄”是小年的象征,“冥灵”“大椿”是大年的象征,这两对比较物体现了小年与大年之间的差异。但是,无论是小知大知,还是小年大年,都不可能真正的逍遥,它们都需要凭借外物来维持自身,它们的生命无论是长是短,都总有消逝的一天,总会与世间万物融为一体。③庄子借助传说中的动植物,阐明了顺应规律、追求内心逍遥的人生哲理。在《齐物论》中有个“朝三暮四”的故事:养猴人说早上给猴子们三颗果实,晚上给他们四颗,猴子们非常不满意;养猴人说早上给他们四颗果实,晚上给他们三颗,猴子们就高兴起来了。果实数量没有变化,但是喜怒的情绪却有了不同。庄子为了阐述清楚自己的观点,让猴有了人的情态,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猴的行为看上去毫无意义,十分愚昧,这就喻指着社会中容易被别人诱导的人,这些人太过拘泥外在物质的得失,庄子在行文中对这些人表达了自己的鄙弃。④又如《秋水》中,与鸱分别喻指庄子和惠子,用来形成鲜明的对比,目的是突出庄子那像一样高洁的品质。是一种十分有气节而且高贵不凡的鸟,它一定要在梧桐树上歇息,只吃练实,喝的是甘甜的泉水。对于鸱的食物——腐鼠,绝不会多看一眼。庄子就如同高洁不凡的,鄙弃着名利;惠子就如同鸱。惠子身居高位,他的位高权重在庄子眼中,只是腐烂的老鼠而已。庄子用拟人的手法,借助着这一动物形象体现自己拒绝入仕、追求自由的思想。在这则故事中,庄子告诫我们不能囿于有限的见闻,而要开阔眼界,不能自夸,而要在谦虚之中保持自己的高洁。所以,庄子创作的动物形象,常常被加以夸张和拟人的处理,目的是体现他的思想。庄子把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哲学观放在这些动物身上,能让深奥玄妙的哲学道理变得更加浅显、通俗、易懂,让人们读来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凡尔纳作品中的动物形象都是直接客观的描写,没有加以艺术处理,仍旧是大自然中普通平凡的动物,符合科学事实,他在自己的故事里尽情地抒写着自己的科学幻想。在《太阳系历险记》中,作者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颗彗星意外地与地球相撞,地中海附近的一些居民、小动物被带到彗星上,于是,这支小队伍开始了他们在太阳系的旅程。两年后,彗星再一次与地球接近,一行人才安然返回地球。在离开了地球到达彗星之后,居民和小动物们都面临着失重的境况。在凡尔纳的描写中,幼小的母山羊和活泼的豺狗都比正常的动物跳得更高,这完全符合失重状态下动物的运动情况。作者借助动物们的反应,向读者再一次说明,这一行人确实已经离开地球了。离开地球被彗星带走,这样的旅途显得不可思议,这是现实生活中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但是这是凡尔纳的科学幻想,他幻想着人类可以自由地畅游在深海和宇宙中。细致和真实的描写,让凡尔纳的科幻故事充满了可信度,让读者更能接受。又如,在《气球上的五星期》中,探险者们所乘坐的热气球去旅行,热气球被一头非洲大象的鼻子勾住了。大象洁白优美的牙有八英尺长,锚的爪正好牢牢地钩在两颗象牙的中间。⑤由于大象和气球钩在了一起,无法分开,大象只能带着热气球往前走。这只大象成了旅行者们奇特的辕马,充当着他们的交通工具。这在真实的非洲草原上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中途大象又受了伤,于是它拼命在草原上奔跑,随着大象的奔跑和跳跃,热气球的吊篮被扯得一阵乱晃。也只有大象这样沉重而庞大的动物,才可以承载住热气球的重量,而两根长长的象牙正好为锚提供了着力点。一切设定都合乎科学,这会让读者很容易想象当时的情境。虽然热气球早就已经被发明,但是乘坐热气球长时间旅行仍然是一个幻想,凡尔纳用文字将这个幻想中的旅行描写得十分真实,让人忍不住去想象作者笔下的非洲见闻,使读者沉迷于这些故事中。凡尔纳笔下的探险故事,探险的地点常常被设定在地心、深海和太空,探险的方式也十分奇特,如乘坐彗星、热气球、深海潜艇等,这些都超出了19世纪的科技水平,显得荒诞奇特。然而,作者知识广博,以科学的态度对笔下的动物进行详细介绍,他笔下的动物与真实的动物别无二致,特征和习性完全相同。正是因为作者客观地描写动物形象,所以他的作品透露着科学性,于是,本来天马行空的冒险故事,变成了可触可感的科幻旅途。动物描写为凡尔纳的故事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这些活泼可爱的动物,也装饰着凡尔纳的科幻世界,让其更加美好有趣。

凡尔纳的一生都尊重科学,他赞美科学的巨大创造力,但是面对科技的迅速发展,他也有自己的态度。凡尔纳的作品,有一部分是以大爆炸、毁灭为结局的,这是因为在他的心中,道德的进步比科技的进步更加重要,即使科技在未来可以发展到极高的水平,凡尔纳仍然希望人们保持着正义感。凡尔纳热爱科学,但是他更希望道德与科学并存,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不希望因为科技的进步而引发人与自然的矛盾,也不希望在资本主义时代下,人们的贪欲被刺激。先进的科学技术必须与人类的道德和精神同步发展,这才是凡尔纳的理想世界。

庄子与凡尔纳都具备着非凡的想象力,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都能看见大量篇幅的动物描写。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和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两位作家笔下的动物形象也风格迥异。庄子在寓言故事中描写动物,多是为了喻指人,他以动物和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比喻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充满了讽刺意味。而凡尔纳在作品中,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着虚构的旅行,虽然故事荒诞,与现实相距甚远,但是其中的动物描写真实可信,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这不仅使作品增强了真实感,引发了读者的科学热情,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①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76页。(不另注)

②凡尔纳:《海底两万里》,曾觉之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版,第154页。(不另注)

③陈欣、乐桢益:《〈庄子〉动物形象简析》,《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1期,第16页。

④魏义霞:《庄子的动物情结与仿生哲学》,《学海》2013年第1期,第148页。

⑤凡尔纳:《气球上的五星期》,王汶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版,第120页。

作者:张显翠,文学硕士,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陈梓然,长春师范大学本科生。

编辑:赵斌E-mail:948746558@qq.com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批评’与中国文学研究的转型(1980—2010)”(14BZW174)、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批评’与中国文学研究的转型”(2013B208)、吉林省教育厅项目“新时期‘重写文学史’现象与英美新批评”(2013第208号);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应用文叙事与文学叙事的比较研究”,项目号:2014B117

猜你喜欢
凡尔纳庄子动物
最萌动物榜
《庄子说》(二十二)
海底两万里
《庄子说》(二十)
动物可笑堂
海底两万里
海底两万里
《庄子说》(十五)
旅行中的莫扎特、凡尔纳以及美好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