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本主义”的高职课程改革措施分析

2016-05-01 15:56张乐君
求知导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高职课程人本主义改革措施

张乐君

摘 要:“人本主义”的核心理念即“以人为本”,高职课程改革要想以“人本主义”为导向,必须对教师以及学生的个体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做到以学生、教师为本,以教师为主体进行课程开发及建设,以学生为中心制定相应的课程教学策略,并以提高学生、教师的身心发展以及综合素质为改革目标。

关键词:人本主义;高职课程;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28

一、以人的发展为改革目的

现阶段,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的教育多以人的发展为基本目标,而课程作为高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载体,必然也要将人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人本主义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意味着高职学校要以教师、学生为本。职业教育可以被归纳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以及职业能力,促使学生有能力面向未来职业生活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高职学校要想基于人本主义原则进行课程改革,必须要明确“人的发展”这一根本性改革目标,大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职学校要确保所设置的课程可以满足各个职业的实际需求,因此,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不能单纯注重服务于社会发展的经济性功能以及工具性功能,要基于就业的引导,开展符合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以及适应服务、管理、建设以及生产等一线需求的高技能培养措施,确保最终所形成的教育课程内容不仅符合社会需求、专业技能需求,还符合学生的个性需求。除此之外,高职学校还要不断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促使高职课程中的素质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实现和谐共生,促使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职业技能相得益彰,实现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教师的职业能力

1.企业实践能力

教师要深入了解相关职业领域的生产现场活动以及相关管理规范、操作技术等,只有具备良好的实践经验以及专业技术生产实践能力,教师才能有效处理实践现场的各种复杂问题,并完成相关教学任务。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具备良好的科技开发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高职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成长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要以学生的职业意识、实践技能作为重点培养任务,这便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实践教学能力,例如实践指导能力、实践示范能力等。

2.课程整合能力

课程整合即对已有的课程结构、内容进行改变,有机融合多门课程,使其呈现一个完整的体系,进而构建具有良好的综合性的高职教育课程文化。课程整合涉及多个方面,例如课程文化、课程实施、课程资源、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目标等。教师要想对课程进行有效整合,首先需要分析课程开发以及课程目标构建中的职业工作,然后明确相应的能力要求,进而选择整合内容,例如态度、技能、组织知识等,再对整合课程内容以及相关内在联系进行深入分析,最终对其进行排序、重组以及整合,进而实现课程机构的整体优化,将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作为教学方法、媒介以及工具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中,以此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观念以及综合实践能力。

3.教学组织实施能力

现阶段,高职教育多采取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该种模式要求高职学校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企合一教学环境,促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锻炼实现和谐统一。这便要求高职学校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由课堂知识教学转变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以此促使高职教育课程更具实践性、开放性以及职业性。这种改革促使高职学校的教学环境出现了全面改观,学生的学习环境以及工作环境合二为一,这对教师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具有非常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提高学习性工作任务以及一体化教学方案的设计科学性,在理论知识教学中有机融合职业活动关键元素。教师要按照职业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在教学环节中融入职业工作任务,促使高职课程的“教”环节具有良好的项目导向性;“学”环节具有良好的任务驱动性;“做”环节实现工与学相结合。通过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职业行动能力,促使学生由经验层面发展转变为向策略层面发展。

高职学校开展人本主义教学改革,首要条件便是明确课成教育目标,即人的发展,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创新教师职业能力实现教师的个体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水平,进而带动学生进步。

参考文献:

[1]孟静静.基于人本主义教育观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6).

[2]胡 水.“人本主义”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6).

猜你喜欢
高职课程人本主义改革措施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课程改革途径分析
科学管理理论和人本主义思想在某互联网公司的运用
高职院校工程制图课程现存问题及改革措施探讨
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改革策略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其简评
高职选修课《演讲与口才》训练策略与原则探析
慕课对于高职课程教育形态的创新与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