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原创文化益智节目的叙事特征研究

2016-04-28 22:26刘念
科技传播 2016年7期
关键词:原创性

刘念

摘 要 近几年,电视娱乐节目井喷的趋势,在激烈化的市场竞争下,大量国外娱乐节目的版权被引进并进行本土化。与此同时,针对娱乐节目形态和主题的同质化现象,开始出现一些原创性的综艺节目。中央电视台在近几年持续推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益智游戏类节目,在创新节目形态的同时,结合传统文化元素,古典的内容和新颖的形式让观众耳目一新。文化益智节目寓教于乐的方法将娱乐性和知识性、趣味性犹有机结合起来,给观众带来愉悦和快感的同时,也起到了重要的益智和文化认同的作用。本文从叙事特征角度来分析央视文化益智节目的创新性。

关键词 央视;文化益智节目;原创性;叙事特征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60-0020-03

中央电视台在近几年持续推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益智游戏类节目,在创新节目形态的的同时,结合传统文化元素,古典的内容和新颖的形式让观众耳目一新。文化益智节目寓教于乐的方法将娱乐性和知识性、趣味性结合起来,给观众带来愉悦和快感的同时,也起到了重要的益智和文化认同的作用。这也暗示着,电视娱乐节目同电视剧一样,都可以讲好“文化”的故事。

1 文化益智节目简介

根据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学的划分,文化游戏节目属于益智节目的范畴。电视益智游戏节目是指在形式上以娱乐、精彩、博彩为主,注重思想上的交锋,在内容上注重知识含量的节目形态。[1]而笔者在这里提出文化益智节目,是为了区别于传统形式的益智游戏节目,文化益智节目在节目元素上减少了博彩的物质性奖励,主要以文化知识,特别是传统文化知识为竞赛内容的一类电视娱乐节目。中央电视台近几年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下文统称为《中国大会》系列)都是文化益智节目的代表,虽然通过知识竞赛的方式调动观众的文化好胜心,但是节目的重点不在于最后的奖品和冠军,而是文化意识的呈现,唤起社会的文化意识,重视中华传统文化。

文化益智节目可以分为博知和趣味两种[2]。博知性益智节目注重选手对知识的记忆和积累,侧重知识的储备量;趣味性益智节目注重选手对知识的运用和分析,侧重知识的理解力。但是两者的目的都在于益智。《中国大会》系列的文化游戏节目是央视原创娱乐节目的典范,几乎同时结合了两种形态的节目元素。

《中国大会》系列节目的原创性体现在主题设定,游戏环节,主持人、观众、舞台设置等多个方面。本文主要是从叙事特征角度来分析节目的创新性。

2 央视原创文化游戏节目的叙事特征

一档文化益智节目的展开,都在讲述一个90min~120min的文化故事。节目的比赛规则就是故事的叙事结构,串联起故事中的人物关系。节目选取的视角我们称之为叙述语言。节目中的人物:主持人、选手、观众、评委嘉宾构成复杂的角色关系,透过角色的人物关系,我们可以看出传播者想要表达的文化象征含义。笔者将分别从文化益智节目的叙事结构、叙事语言、人物角色3个方面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来阐述央视原创文化益智类节目的叙事特征。

2.1 叙事结构:仪式与反仪式

无论哪种节目形式,都会产生一定的模式化的结构,这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模式化的制作不仅可以保证节目质量的稳定性,同时也可以提高节目的制作效率,降低制作成本,最重要的是,模式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它通过潜藏的方式传递着传播者的话语权利和世界观。《中国大会》系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节目的三段式结构:仪式——反仪式——重回仪式。在这种三段式的结构下,节目拥有了一种强大的张力和节奏感。

2.1.1 开场:创造平等的神话

诗词大会的开场的仪式化最为明显,在每期节目的开场,都有一位文化名人和现场的百位选手齐声朗诵古典诗词名句,在这种表演仪式下,文化显得庄严而典雅,表演者在此时就如同天主教堂里做礼拜的圣徒,在“上帝”——“诗词文化”的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这种仪式化的展现也会强化观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仪式化的开场有助于受众形成对文化的乐观态度,创造平等的“神话”。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这种“仪式”帮助人们回避现实,暂时从现实的烦恼中解脱出来,从而达到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每一种节目形式都不可能成为解决现实问题的灵丹妙药,它更多的是提供一种思路或者可行办法。

2.1.2 过程:悬念与差异

反仪式主要是指过程的竞争和差异,《中国大会》系列的原创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赛制的改革。汉字大会、诗词大会、谜语大会都采取了团体对抗的形式,节目组从全国各大高校征集选手,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分组对抗,这不仅考验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实力,也是团队成员之间默契的考量。通过两两对抗的形式,不断淘汰战败者,直到剩下最后一组冠军团队。这种赛制让“悬念”元素发挥了重要作用,每一期选手的胜负就像是悬疑侦探小说一般充满着诸多不确定和未知。悬念往往一直是娱乐节目趣味性的来源,因为它是节目中诸多元素中唯一的变量。文化益智类节目要好看,还依赖于赛制的复杂和对抗的激烈性,《中国诗词大会》还采用了“以一敌百”的赛制。这与节目开场的仪式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费斯克在《电视文化》一书中对仪式进行了定义:“将不同年龄、背景和社会地位的人们聚合在一起,分享共同的体验,以创造有意义和统一的身份的活动。”[3]而竞赛的过程和目的恰巧是反仪式的,竞赛是帮助同一起跑线的选手分出优胜劣汰,体现选手个人能力,从平等走向不平等的过程。

2.1.3 狂欢:神话的复归

重回仪式的环节集中在颁奖环节,从节目时长来看,颁奖环节所占的比例很少,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大会》系列的颁奖仪式改成了一种现场狂欢的形式,省略了特定的颁奖流程和颁奖台。在现场想起的激昂音乐当中,现场部分主持人、选手、观众、嘉宾全都聚拢或者拥抱在一起。以往被淘汰的选手也会走上台来和获胜组一起庆祝,全场陷入一种狂欢的气氛之中。根据巴赫金的狂欢理论,身体快感的本身是一种对等级秩序和群体控制进行抵抗的资源。[4]在这层意义上,最后颁奖环节的意识呈现,再一次否定了内容的差异,重回到了平等的前提之下,通过节目首尾的相互呼应和再次强调,观众加深了对仪式的印象,忽略了竞争过程的差异元素。

2.2 叙述语言:文字的隐喻

2.2.1 电视文案

白话的语言会比文言的语言更加贴近受众,从早期《综艺大观》《正大综艺》《曲苑杂坛》这一类的标题中体现出一种由上而下的传播姿态,观众作为被传播的对象更多的是观赏而不是参与。《中国大会》系列更多体现了一种平民视角,在这几场益智节目的宣传语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字眼“好胜”“自称语境”“全民”,这也暗含了这样一种文化价值观,文化不只是少数人的专利,也可以是大众的,并且文化还会因为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思维方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似乎与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认为的“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社会方式”这一文化观点不谋而合[5]。

2.2.2 画面语言

娱乐节目的画面语言包含了舞台布置、人物服装、画面景别等多方面的要素。大会的舞台都是环形的设计,类似大会的形式,不分先后顺序和特殊位置,对战选手通常在屏幕中央,主持人则移至两侧,体现了节目的人本思想。画面拍摄角度通常是从嘉宾席的方向,这无形中给了观众一种暗示,我们既可以充当观众的角色,也可以充当评委的角色,对选手的表现进行文化角度的点评。节目中除了开场使用大惊别交代场景外,使用频率最多的是主观镜头和特写镜头,例如选手猜题时紧促的眉头,或者对视的眼神,这都加强了节目“直接交流”的效果。

2.3 人物角色

2.3.1 主持人:被释权的“狂欢之王”

传统的益智节目当中,主持人是节目规则的宣读者、节目过程的控制者和结果的宣判者,因此被称为“狂欢节之王”。但在《中国大会》系列当中,参赛的选手在文化知识层面上与主持人大致相当。参赛者甚至可以自己解释答案或者是对主持人给出的解释提出质疑。这类节目特别添加了评委嘉宾的角色,这些文化专家从观众的角度随时对主持人和选手的表现提出质疑。这些都逐渐消解了主持人的中心权力。

此外,从四档节目的舞台设置中也可以看见主持人地位的下移。早期央视益智节目《幸运52》《开心辞典》我们可以看到主持人在节目中占据着舞台的中央位置,与到场的不同选手形成分庭抗礼之态。在4档《大会》节目当中,主持人位置移到了舞台边上,而选手站在了舞台的中央。

2.3.2 选手:“文化人”形象颠覆与再现

电视娱乐节目重通常会出现一些固定的人物形象,我们称之为类型或者类群。他说通过提取一类人群所共有的特征(通常是外部特征)来加以重复形成观众对这一类人的固定印象。

“文化人”的形象频繁出现在益智类节目当中,特别是博知型益智类节目当中。他们通常衣着得体,谈吐不凡,思维敏捷,表情严肃。这样观众与之产生疏离,因为他们的形象与大多数普通观众的日常想象大相径庭。在《中国大会》系列中,这种形象发生了颠覆:他们服装大胆时尚、幽默风趣或者害羞呆萌,思维跳跃。这种形象减少了攻击性,更容易让观众接受和亲近。透过这种活泼生动的形象,人们打破了“书呆子”“读书使人变傻”一类的偏见。同时选手的妙语连珠和“神猜”的表现,是对“读书无用论”的反驳。文化习得会演变成一种文化自觉,体现在平时的行为当中,这是对现存教育制度“文化等于技能”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文化益智节目的主旨:文化需要通过主动学习得到强化和传承。

2.3.3 嘉宾:知识分子的仲裁

郦波和蒙曼教授是四档节目的的常驻嘉宾。他们代表了标准的“知识分子”形象。知识分子通常包括两个核心要素:经过完整的高等教育或同等水平,拥有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的系统知识。但在节目当中,通过嘉宾评委的角色,实现了“知识分子从象牙塔式的学科院系中回归到公众领域:从个人化的、奥秘的研究转向对社会问题的集体探讨”。每一轮竞答结束后,都会插入嘉宾的点评。他们一方面认可选手的出色表现,突出文化和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对选手甚至是主持人表现予以指正,并且适当进行相关文化知识的普及。在这个环节中,交谈的形式多于演讲的形式,文化知识的传授不是自上而下的,而是面对面平等的交流。

2.3.4 观众:意义的生产者

《中国大会》系列将观众从一种商品变成了生产者,成为了意义的和快感的生产者。电视受众为了满足一定的心理需求来进行节目收看。其中观看益智类节目较为主要的因素就是求知欲和自我认同。两种心理都是通过观众自主参与到答题过程当中,与在场的对手进行私底下的较量,进行自我检测和评估。现在的文化益智节目给了观众更多的可能。《中国大会》系列普遍采用了新媒体互动的技术。《汉字听写大会》邀请了百家媒体通过平板进行在线答题。《中国谜语大会》再现征集场外观众的谜语和谜底,扫面二维码或者下载客户端也可以进行在线的答题。这种方式是的选手与观众,出题方和答题方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节目的进程和内容开始与电视观众密切相关。

3 文化益智节目的叙事功能

3.1 娱乐节目也能讲好文化故事

电视娱乐节目的同任何一种形式一样,都需要运用讲故事的技巧。综艺节目的低成本、娱乐化和大众化让人们往往忽视了他的文化传播功能,这是因为文化精英主义意识在传播者意识中的残留,再加上娱乐节目的商业化倾向,“文化”主题似乎从一开始就得不到青睐。还有人认为娱乐节目内容的混杂和不确定性让他不可能像电视剧一样拥有固定的叙事元素。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每一种节目都有他天然的叙事结构。只要掌握好其中的技巧,准确的抓住受众的心理诉求。无论是哪种节目形态,我们都可以讲好文化的故事,增强观众的文化认同,承担文化传承的责任。

3.2 娱乐节目不等于低俗文化

娱乐节目并不是“高雅文化”的对立面,通俗的口头文化的形式,观众的较为普通的社会地位,低廉的节目制作成本以及重复和好斗的节目元素,这些都无法否认节目最终产生的宏观传播效果。

3.3 文化的包容性:多元主义

节目中相互矛盾或者暧昧的元素是一种多元主义的体现。央视原创文化益智节目创造了这样一种场域:不同的社群、不同的文化身份在同一个舞台之上进行同样的文化实践。如同约翰费斯克所说,“利益的多元和矛盾价值并不意味着他们不能在一种商品中相遇”。

参考文献

[1]刘利群,傅宁.美国电视节目形态[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54.

[2]孙宝国.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126.

[3]大卫?麦克奎恩.理解电视:电视节目类型的概念和变迁[M].苗棣,赵长军,李黎丹,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72.

[4]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4.

[5]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7.

猜你喜欢
原创性
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评介
——开阔的价值理论与经济实践的视野
教育学科原创性学术著作展示认识西方教育的一个重要窗口
——《美国教育思想史》评介
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评介
——社会组织如何参与社会治理
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民间叙事与区域史建构》评介
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评介
——行走在历史和思想的深处——《王阳明统说》管窥
藏族音乐研究中的原创性学术观点及其价值——以西藏音乐史的分期问题为例
新闻作品的原创性标准探究*
新闻作品的原创性标准探究
原创性的艺术史研究如何可能?
——《专注性与剧场性:狄德罗时代的绘画与观众》评介
作品的原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