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阅读

2016-03-28 17:29张豪林/荐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老吾老仁爱传统美德

张豪林/荐

推荐理由:

选文围绕“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展开论述,重点论述了“忠”“仁爱”等传统美德对促进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试题既考查了考生对议论文知识的掌握情况、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又加深了考生对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的认识。

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①中华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优秀道德遗产,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处理人际关系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践结晶,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②中华传统美德最重视“忠”。传统意义上的“忠”,虽然有忠于君主的糟粕成分,但更多的是对祖国的忠诚。屈原自投汨罗,张骞出使西域,戚继光抗倭,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些先贤的事迹之所以被人们世代传颂,就在于这种“忠”实际上促进了国家、民族的发展。孙中山先生曾说:“我们现在说到忠于君,固然是不可为;说忠于国是可不可呢?忠于事又是可不可呢?我们做一件事,总要始终不渝,做到成功。如果做不成功,就是把生命去牺牲,亦所不惜,这便是忠。”今天弘扬“忠”,就是提倡每一个人既要热爱我们的文化、族群,又要忠于职守,尽心竭力做好每一件事。这种于国于事的担当意识,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③传统美德对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有积极作用。传统美德以仁爱为本,《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①,都体现了这种仁爱美德。“仁者爱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必然为爱所驱使,为所爱的人奉献,关心他、爱护他。因此,这种美德是调节人际关系、保障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近年来,一些人过分追求个人私利,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冷漠与紧张,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倡导仁爱,可以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提升其奉献意识,使人与人相互为善,彼此之间充满友爱。因此,充分汲取传统道德中的仁爱美德,既是净化社会风气的需要,又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需要。

④就个人而言,传统美德有助于为安身立命提供精神营养。读《陋室铭》可以知道,唐朝诗人刘禹锡,虽身处逆境,但不改高洁的情操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就是因为他在仕途失意不能“兼济天下”时,便以“独善其身”作为立身行事的准则,从而获得了“唯吾德馨”的精神回报和巨大的自我满足感。可见,中华传统美德会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这种精神营养会转化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⑤总之,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是对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升华。我们只有继承中华传统美德,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才能促进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肖群忠/文,有删改)

[注]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及尊敬其他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及爱护别人的孩子。

1.读完这篇文章,对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你的认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5个字)(2分)

2.阅读第②段,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忠”的时代价值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③段,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怎样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现实意

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ndprint

猜你喜欢
老吾老仁爱传统美德
身边的传统美德
“老吾老”适老化民宿展示空间设计应用分析
七嘴八舌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经典语录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用中华传统美德涵养党的道德建设
《弟子规》与传统美德研究中心简介
论“仁爱”与“兼爱”之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