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民不愿种地的成因及对策

2016-03-16 20:18石灵娥
甘肃理论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种地成因农民

石灵娥

(庆阳职业技术学院 财会教研室,甘肃 庆阳 745000)



浅谈农民不愿种地的成因及对策

石灵娥

(庆阳职业技术学院财会教研室,甘肃庆阳745000)

[摘要]本文以西北东部为例,陈述了目前我国农村的现状,从简单层面和深层次层面做了简单的成因分析,并从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加大粮食直补,加强、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和农业技术指导,培养新生代农民队伍,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功能,加强电子商务和订单农业,使购销渠道保持畅通,干部应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等七个方面简单论述了对策,阐述了笔者的观点。

[关键词]农民;不愿;种地;成因;对策

一、目前我国农村的现状(以西北东部为例)

现在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绝大多数不愿种地,相当一部分人进城务工、经商,90﹪的农户家中劳动力不足,对自己分得的承包地不能很好地耕种,更谈不上精耕细作。有的委托给亲戚朋友不负责任的耕种;有的多少收点租金租给他人粗耕烂种;有的携妻带子进城务工或做生意,播种的时候抽两三天回去撒一把种子,成熟了再回去收割,至于种后出苗齐不齐、匀不匀的根本不管,田间管理也更谈不上,任其随意生长、自生自灭; 有的即使回来帮父母收收种种庄稼,完了就走;有的看父母老了,就把地包出去,每亩地80~100元,明知亏就亏着,反正不愿种地;有的干脆撂荒了。村子里只剩下老人、儿童和狗。

据国家统计数字显示,在改革浪潮的冲击下,从2000年到2010年10年里,我国有90万个自然村消失。据百度2013年5月8日报到:河南洛阳的偃师市府店镇麦秸坪村,因为交通不便,人口外迁,村子里边老树斑驳,断壁残垣,只剩下两男三女五位老人,两条狗,三头牛,十几只鸡。村里近30年未办过一次喜宴,说起自家的孩子,五个老人同时低头不语,李素开老人背过身,悄悄用手抹眼泪。另据百度新华网2015年3月18日报道:陕西省横山县赵石畔镇驮巷村圪洞峁位于黄土高原白于山区深处,那里山大沟深,祖祖辈辈的百姓靠天吃饭。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不愿再过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子的村民陆续走出大山,投身经济大潮,寻求新的生活。20多年来,圪洞峁的30多户200名多村民先后离开了这里,如今只有50多岁的王明厚和高生花老两口子守着家园,不愿离去。王明厚认为城市条件虽好,但不能养牲畜,自己也没有打工的能力,不如在老家种地好。圪洞峁占地近2平方公里,由于现在村里人烟稀少,500多亩耕地都已荒芜,王明厚两口子粗放式地种着50亩耕地,年收入三、四万元。

改革开放为农民提供了施展能力、才华的大舞台,农村已有2.6亿人转移到城镇,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还将有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出去。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51.3﹪,这标志着当代我国已经从乡村社会转型为城市社会,处在这个历史转折点的我国农民,一方面,对祖国百年之久追赶西方现代化的期盼给予了极大鼓舞;另一方面,面对即将消亡的乡村和乡村文明却感到了阵痛和担忧,农村毕竟是中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我们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留守的农村,荒芜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近年来,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种地不赚钱”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在日常生活中,农民认为,种地只能实现其满足基本的粮食需求功能,不能实现发财致富的目的,只能吃饱,不能吃好,由此导致许多青壮年或者能流动外出的农民都不愿意种地,并给种地贴上一种“划不来”的标签,事实确实如此。如郊区一些农民不想种地盼拆迁。哪么,谁来种地呢?

二、农民不愿种地种地,种地“划不来”的成因简析

(一)直接原因

1.农村条自然件和公共设施差。农村山高路远沟深,信息闭塞,公共资源稀缺,女孩子长大后没有人愿意嫁到山村,山村的年轻后生因订婚彩礼高、娶媳妇难,宁愿当上门女婿也不愿留守家园,使乡村生命得不到延续。城市的交通、教育、医疗、购物等资源都优于农村。这成了农村人走出大山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城镇化的影响让农民不再留恋故土,宁可背井离乡挤在逼仄的乡镇或城市夹缝里,也不愿回归满目疮痍的乡村。

2.农作物生长周期长,种地见效慢,收益低。农村没有城镇钱好挣、来得快、来得容易(以笔者所在市为例)。一棵青菜长成最快需要23天,一头生猪出栏最少需要130天,一粒冬小麦成熟需要365天,一个苹果落地也需要365天。种地,以小麦为例,山地搭平地,灾年搭丰年拉平计算,平均亩产也就是500斤多一些,一斤麦子按1.20元计价,人工费用不算,除过化肥、农药、机耕费、收割费等费用,基本不赚钱。而一位斗大的字不识一升的农家大妈去超市当保洁员或扫街道,一月至少可以领到1300元,一年按10个月工作期计算,就是13000元,相当于种近20亩小麦的总收入;一位初中毕业的小姑娘去酒店或饭馆当传菜员,只要能吃苦,管吃管住一月起薪2000元,另外还有全勤奖加提成;一位农村妇女去建筑工地当小工,一天可以领到110元;一位农家妇女去大中城市当保姆,管吃管住一月可以拿到3000多元的工钱,若培训一下当月做嫂就更多了;一名成年男子去建筑工地砌墙或装修房子,一天可以拿到将近300元的工钱,40天左右就可以赚到10000元,每年按7~8个月工期计算,可以挣60000~70000元,甚至更多一些。各打各的算盘,可见种地对他们毫无意义了。

3.种地辛苦,体力耗费很大。“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辛苦”。面朝黄土背朝天,东山日头背西山,不论酷暑与严冬,还是大田与山川,从田里归来总是满身的泥土、“臭汗”,常年栉沐风雨、夙兴夜寐,皮肤总是粗拉拉、黑黝黝的。一年四季穿不了干净衣服和鞋袜,即便有一两套上档次的衣服,也只能作为走亲访友的礼服。常被城里一些人蔑称为“泥腿子”、“乡巴佬”。远不如在宽敞的车间、琳琅满目的超市,酷暑严寒有空调,冬不用与北国刺骨地朔风“热烈地接吻”,夏不用头顶赤日炎炎地骄阳。

4.种地风险系数大,季节性强。西北地区东部大部分地区基本上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的年份,农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苦有所为、苦有所获、苦有所乐,若遇灾年,则劳而无功,甚至入不敷出。农活儿季节性很强,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麦田要防霜、除草、追肥、杀虫,有条件的地方当然要灌溉,大秋作物则要抢种。“一日春工十日粮,十日春工半年粮”;夏季天气变化无常,冰雹、雷暴雨则是“常客”,这些无情无义的 “常客”们不分白天与夜晚,说到就到,满年的庄稼随时都有颗粒无收的可能,农民付出的汗水和心血转眼间都有付之东流的危险,星夜劳作便是家常便饭;秋季抢收抢种,恨不得把一个人掰成两半用,成熟的粮食收割、打碾、晾晒,归仓,入土的种子要查苗补苗,施底肥那是不用说的了;冬季冬麦田要镇压、保墒,农民们也该考虑制定来年的生产、生活计划了。

(二)深层原因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农民种地虽然没有完全脱离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模式,但和家庭联产承包前比较,还是清闲了好多。平原地区的大田种植,几乎都是机械化,山川另当别论。农业机械化,解决了几千年来一些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劳苦耕作的经营方式,使农村出现了大批的剩余劳动力,许多农民洗脚上田,打工成了绝大部分农民收入的近半壁江山。长期在城镇就业或已落户的一些农民工,有的无力再经营承包地,有的不愿意再经营,他们希望进行土地流转。

目前,我国在农业方面的基础地位日渐薄弱,种粮农民的收入难以大幅提高,投入产出不协调,农业转型的迫切要求与农业生产日益副业化、兼业化趋势格格不入,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化生产自然受到限制。近几年党中央也出台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农户依法采取多种方式流转承包地,鼓励地方对土地流转实行扶持政策。要求地方理解中央精神,积极引导、做好服务,不搞强迫命令,不替农民做主,让农民成为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对家庭农场等规模主体,要加强方向上的引导和规范,坚持以粮食和农业为主,不能搞“非粮化”,使土地流转成为提高粮食和农业生产能力的有力武器,更好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当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桎梏的时候,就会产生变革即改革。

进入新世纪以后,废除了2000年以来的农业税,总体上出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新局面,为党和政府的农村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国家废除农业税和禁止一切向农民收费、集资项目后,国家与农民的分配关系主要体现为“予”。当前政府对农民的补贴项目比较多,如农机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地膜补贴等等大约20多项。各项补贴如仙女散花,漫天飞舞,均要打入农户的存折,其中有些补贴项目资金量很小,但涉及的农户很多,然而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比如粮食直补,在农村,只要是农民身份,只要是承包了集体土地,种与不种均能享受到粮食直补,有的耕地已作其他用途,承包者仍在享受补贴。但真正的种粮农民得到的补贴却很少,而种粮大户或土地流转户,他们的耕地是从其他承包户手中租用或流转过来的的,不能享受粮食直补补贴。种粮户的利益得不到保证,也加速了土地撂荒。而其他农户或者不种田者照样可以享受国家补贴。这就必然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导致个别农民认为种两季不如种一季,种一季不如不种,不必去辛苦劳作。

对于土地准所有者的农民来说,在家乡的土地成为保障和就业载体的情况下,绝不愿意放弃,但也不愿投入,部分田地即使租给种粮能手,由于土地关系的脆弱性,使种粮能手也不会有恒心去投入。这些因素无疑都会降低土地的使用效率,也是承租户不安心种地。撂荒问题已经不是通过增加保护价,提高补贴等办法所能解决。当然,不能一概否定诸如完善农产品补贴办法,改革最低价收购政策,加大税收政策对农业的倾斜力度,增加生态补偿力度,灾害保险服务等政策措施所起的积极的作用。笔者认为,解决农地撂荒问题,谁来种地的问题,成为中国农业培元固本,需要进行深层次改革的当务之急。

总之,目前种地只能吃饱饭,不能吃好饭。还是打工有保证、靠得住。很多人都不愿种地,能挣钱的就在城里买房住,挣钱少的就先租房住,就是不想种地。现在的留守老人还能自食其力,10年以后怎么办。归根到底,搞农业收入很不景气,不吸引人,只能填饱肚子,是年轻农民不愿种地的主要原因。还有最近几年,物价的一路飙升,这个另类群体不得不为将来的生活担忧,诸如子女上学,老人的赡养等。当今的老年农民以后迟早是会要“走”的,请问这一代老年农民 “走”了以后怎么办?真的要撂荒吗?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改革开放就是发展和解放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要相适应、相协调,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我们坚信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能有信心、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在发展中求改革,在改革中促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

三、解决农民不愿种地、种地“划不来”的对策

(一)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我国农户小规模经营越来越显示出局限性,无论是先进技术应用、金融服务提供,还是农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市场竞争力提升,都遇到很大困难。农业要发展,必须突破经营规模小的限制。根据笔者调研发现,农户一对夫妇至少需种植农田面积100亩,才能与当地农民外出务工的收入相当,要规模经营,每户应在200亩以上才能有规模效应,否则每户3~15亩耕地,即使将保护价提得再高也作用不大。靠单产提高,显然也不现实。目前,我国谷物、水稻、小麦的单产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玉米单产达到中等发达水平。可见中国农业发展,缺的主要是制度。

规模化要有经济效益,最大的障碍是农地产权制度问题,其次是资金。我国农地产权依然是集体产权,自由流转有障碍,由于农业投入产出周期长,在产权不明晰的情况下,社会资本不愿投入整合。土地是农民的最大资产,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有74%农户不愿放弃土地耕种权,物价的一路飙升,不得不为将来的生活担忧,怎么能舍得几亩承包地?种粮大户也是短期行为。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建设不配套,不给农民和国有土地拥有者、城市土地拥有者同等土地权利,就难以让资金、技术、土地等要素最有效结合。当然,如何在这一过程中保护农民利益不受损害,如何给农民提供最后一道“保障线”,是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这个问题上,只要符合国家政策、符合改革方向,农民群众欢迎,不管什么形式,我们都要鼓励和支持,还要看到,在今后相当长时间期内,小规模农户仍占大多数,要注意帮助他们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① 李克强同志2014年12月24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二)加大粮食直补

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要全面推开,还需要时间,需要一个较长过程,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小规模农户仍占大多数。在这个过程没有完成之前,还是要加强对农业种粮的直补,使有限的资金正真用到刀刃上,用到点子上,化零为整,取消其他补贴加大粮食直补,使“肥水不流外人田”,有限的直补资金直接发放到种粮农户手中,做到精准投放,以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据有关资料报道,虽然我国四项农业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金额逐年提升,2012年全国农民的人均补贴24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的3%,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农业补贴力度不足,而农业生产成本刚性增长,包括种子、化肥、灌溉、农药、机耕费用等在内的成本每年上涨10%~20%,远超过粮食价格上涨速度,导致种植收益不断被压缩。

(三)加大、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办好农村的学校,选配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到农村的学校任教,提高农村教学质量;选拔医德高尚、医风文明、医术精湛的医疗工作者队伍充实加强乡镇卫生院的技术力量,提高为农民防病治病水平;修好乡间道路,建好桥梁等基础设施。使农家子弟上学、农民就医、购物、走路等都不成问题。小康不能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心里有了“国民待遇”, 有了自豪感,就不难无人种地,农村也就有了自我发展的后备力量。

(四)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和农业技术指导,培养新生代农民队伍

1.加强农业机械管理。大型农业机械是一个复杂的成套的机器系统,不仅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技术性很强,而且投资也很大。加之农业生产季节性、分散性和综合性等特点,说明了农业机械化是一个复杂的技术经济问题。如果说制造农业机械是农业机械化的基础,那么管好、用好农业机械则是农业机械化的关键。对农业机械的使用、管理若不好,就是极大的浪费,就会增加政府和农民的负担。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农民定期不定期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使用农业机械的技术水平。

2.加强对农业生物育种的研究。我国的国土辽阔,地域广大,各地的土壤、雨水、生物、气候等资源条件也不同,其中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农业生产的主要对象是有生命的植物和动物,他们的繁殖、发育和生长都有自己固有的各自特点及规律,而农业生产过程就是生物和生活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化的过程。要提高农业生产率,必须首先搞清楚植物、生物和它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掌握它们的特点与发展规律。而生物技术向更深层次再继续发展,会产生其本身固有的弱点:即再好的品种,再好的技术,假以时日,都会产生作用退化的时候。目前,农民不论是种粮还是种菜都缺乏科学指导,在品种的选择上多数是互相观望,看亲戚邻居中种的哪个品种好,来年就种那个品种,碰对了就对了,反之就要受到很大的损失,只能自认倒霉。希望政府加大加强对生物育种科研的投入和引导,不断地研究出更多、更好的适合本地区种植的粮食、蔬菜和瓜果,让政府、农民、居民都收益。有了好的粮、菜、果,我们的餐桌丰富了,饮食就不单调了,就能享受舌尖上的美味了,心理自然也踏实了,民以食为天,吃饭的事是天下最大的事。

3.要补充新生代农民资源。近几年,我国每年均有700多万高校毕业生和相当数量的中职生要走向社会,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到农村去创业,使年轻人愿意种地,种地成为体面的职业,才能保证我国农业发展有足够的后备力量。

(五)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基层干部是农民的“父母官”。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使基层干部政绩的考核、职务的升迁、工作的调动与农村农民的经济效益挂钩,使基层干部,能上能下,大有作为。如果说领导干部工作作风腐化、生活生活作风糜烂、贪污、行贿受贿是腐败,那么一般干部工作上不作为、小作为同样也是腐败。县乡干部就是为农民服务的,现在小的乡镇政府有100多名干部,大的有200多,倘若把这些干部的智慧充分发挥出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进村进社,将是一支不可估量的力量。

政府为农民指明了路,后续服务还要与之配套、跟上去。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上世纪90年代政府号召农民种植烟草,各个村庄都给配备了技术员,从农民拿到烟苗开始栽种到青烟成熟、收割、装炉、烘烤以及装炉后火候的定度、湿度的测量、烟草出炉、直到收购一条龙服务,各个环节都有人引导、指挥、管理,各项工作按照政府和农民们的意愿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农民得到了实惠,政府获得了税收。还有近年来一些地方搞退耕还林,轰轰烈烈,政府花了钱,买了树苗发放给农民,农民出了力,但效益如何,到底栽了多少棵树、育了多少亩林、成活率是多少,无人问津,年底下级报给上级的统计数字是怎么来的?依据是什么?只有天知道。要说经济效益,唯有树苗培育户,他们从政府那里领到了售苗款。还有象大棚蔬菜,政府投资,农民流汗,由于服务指导不到位、不及时,农民不懂技术,不会经营,大多都是不了了之,半途夭折,真可谓是劳民伤财。政府何不花些钱从大棚蔬菜的发祥地请一些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专家来指导,传、帮、带我们的青年农民呢?那怕是高薪聘请也行。一年、两年,最多三年,他们给会我们留下许多专业技术、专业知识及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培养了一支熟练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这正是“开发式扶贫”。如果是这样,农民赚了钱,居民也吃上了便宜放心的新鲜蔬菜。花钱请人值,其实政府真的是“赚”了。

(六)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功能,加强电子商务和订单农业,使购销渠道保持畅通

我国的领土辽阔,幅原广大,是我们永续生存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感激我们的老祖宗建立的幅原广大的国土疆域。当乌苏里江已是曙光初照的早晨,青藏高原西部还是星斗满天的黑夜,当塞北高原还是冰天雪地的隆冬,海南岛已进入春耕大忙季节。辽阔的疆域,决定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种植品种和农业产品种植时间、收获时间不尽相同,而收获时间的不同,必然决定上市时间的不同,这就有利于各地取长补短,互补与缺,互通有无。大宗农产品上市的时间一般都比较集中,靠农民自己销售出去想卖个好价钱十分困难,农民也没有这个能力。举一个例子比如西瓜,如果一个县有一位领导干部直接牵头,对本县种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把本县各个乡镇按照交通情况划片,乡镇政府派人指挥、协办,瓜按大小分类(如15斤以上的; 12~15斤的;10~12斤的;8~10斤的;6~8斤的),不同类别不同价格,在互联网上发布消息,联系销售渠道和客户,批量销售,在此期间为了让农民放心,政府可以先垫付给农民一部分瓜款,等销售完结后再把瓜款如数分发给瓜农。对于种植面积大的村庄,可以直接把客户带到田间地头,现摘现卖,当场钱货两清。这样肯定比农民天不亮骑自行车、摩托车赶到几十里外的公路边上拦挡载重车、大货车,低三下四、磕头礼拜地求爷爷、告奶奶求买,拉架子车、开蹦蹦车赶集市、走村串户叫卖效益要好得多。有时候几个大男人连续在公路旁接连蹲守好几天,往往连一辆货车都拦不住。时间就是里程,就是金钱,公路上奔驰的车辆都是按其主人既定的目标前进着,一般不会改变运行方向,除非瓜价特别便宜。若卖不出去,只有烂掉。

(七)干部应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学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保持党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最懂得要怎么做和该怎么做。“中国农民是极富创造力的,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承包制是农民冒着风险发起的,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是农民创立的,近年来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也是从农民冲破障碍进城开始的。中国农民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也有着很强的耐性和韧性。为了追求美好生活,他们可以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李克强同志2014年12月24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充分重视、尊重基层的意愿,只有顶层设计和基层改革意愿互动,才能把改革开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农业经济与管理.江苏四川吉林银行学校,1981.

[2]王瑞璞,王利华.农村经济管理概论(修订本).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1992.

[责任编辑:支建强]

[中图分类号]F30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07(2016)01-0156-05

[作者简介]石灵娥(1961—),女,甘肃宁县人,庆阳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主要从事财会理论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25

猜你喜欢
种地成因农民
种地钓鱼
智慧农业看“屏”种地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色散的成因和应用
幼儿自信心的缺失成因及培养策略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农民工月均收入超3000元,怪不得种地的农民少了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