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层生活在媒体中的新变化——以《南风窗》封面报道为例

2016-02-28 20:42袁斯来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南风窗中产阶层中产阶级

袁斯来

(武汉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中产阶层生活在媒体中的新变化——以《南风窗》封面报道为例

袁斯来

(武汉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阶层出现分化。中产阶层成为阶层结构中的重要部分,媒体对中产阶层的关注由浅入深,开始探索他们的特点和作用。《南风窗》从2007年起对中产阶层进行报道,今年更是以专题形式探讨中产阶层面临的新问题。本文分析《南风窗》对中产阶层的报道,也可以就此看到媒体语境下中产阶层的变化。

中产阶级;媒体话语构建;中产阶层

一、西方社会中产阶层

18世纪,君主、大臣、议会成员和暴民形成了社会中等阶层(Middle sort),他们拥有财产,也享有贫困劳动者无法企及的一定程度的安全和舒适,但他们并不享有与地产相关的闲暇或社会特权。18世纪,社会中等阶层的兴起是一种意义的重大发展,因为它大大增加了不以拥有或耕作土地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员数量。然而,这种社会中层却不能被视作中产阶级,因为它缺乏一致性。

在美国,中产阶级是作为一个庞大的小企业家阶级进入现代史的,欧洲意义上的农民和贵族从未有过。米尔斯认为,他们都是老式的中产阶级。[1]然而,二战后,一个人对其财产利用的无限制的自由同时也就是一个人对数以千计的非独立雇员的自由和安全进行支配的自由。雇员在集中化的企业中工作,形成了新的中产阶级——白领。[1]

他们依附于企业上,利用他人的财产为他们工作,[1]没有有产基础上的独立性。[1]他们的政治立场完全是处于中间状态:居于实业界和劳工之间,在精神上毫无力量。[1]

在中国,中产阶级的形象一直是模糊的。陆学艺认为,因为中国社会在漫长的现代化的社会选择及发展中,作为培育其“中产阶级”的“私人财产”及“私领域”等方面,不似西方社会具有相应的独自发育、运行的社会条件,中国并没有成熟的中产阶级。只有中间阶层,即从事脑力劳动为主,靠工资及薪金谋生,具有谋取一份较高收入、较好工作环境及条件的、职业就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闲暇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具有公民、公德意识以及相应修养的社会地位分层群体。[2]

二、中国媒体构建的中产阶层

媒体塑造的是模糊的群体,并没有明确的学术界定。时尚消费类杂志早在90年代就使用了“白领”的概念,并把其作为时尚生活的代表。[3]但较为严肃的时政类、财经类媒体比较审慎地使用了“中等收入群体”“中间阶层”等称谓。[4]但有学者认为,中国的中产阶级呈现的是“杂领”现象,而非单一的“白领”构成。[5]有学者根据其所享有的公共权力、资产控制权、技术资产的相对量,将社会分为五个阶层,中产阶层位于有公权力和控制权的社会上层和被支配的社会下层之间,又可以划分为中产上层和中产下层。中产上层包括党政事业单位的中层领导干部、中层国企经理、小业主、民营企业经理、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等;中产下层则包括了低级职务的党政事业单位的干部、低级专业技术人员、有行政定级的职员办事人员、国企基层管理者、私营企业中的低层管理者、私营小企业经理等。[6]

研究方面,当前研究关于中产阶层身份认同,分为三个阶段,2002~2005年主要研究个案式讨论,2006~2007年,开始研究广告和同类型多种杂志,2008~2013年,则从更宏观的程度考察中产阶级的文化形象和生活方式。[7]

本次也采用个案专题研究,重点梳理《南风窗》封面报道中不同阶段的中产阶层生活。

三、《南风窗》构建的中产阶层

(一)报道特色:由零到整

《南风窗》对中产阶层的报道从2007年开始,封面报道共有3篇。在第一期封面报道“2007寻找边界”中,就有《当你成为中产》,此时还是模糊的概念,提出的概念是“中产阶级”,提出中国正在出现的“中产阶级”面临的私产维权、公民意识、心理恐慌方面的问题。

2010年第四期封面报道“中国人心‘安’何处”中,有《谁偷走了中产的幸福》,提出“中产阶层”这一概念。2015年1月推出封面报道“中产迷途”,以6篇报道较为全面地勾勒出中产阶层面临的新的困境。以个体案例报道两名中产阶级的生活,记者撰文仍从宏观社会效应角度,探讨中产阶级能否走得更远。

(二)报道的纵向变化

第一,阶层固化持续增强。在《南风窗》2010年文章中的中产阶层还有一定上升的可能性,对社会的“上游”,他们还有拼命的动力,职场上不眠不休并且免费加班,即使金融风暴让白领工作朝不保夕,但此时中产阶层更多困惑的是物质丰富和精神空虚之间的矛盾。新专题中对于民营企业家豪哥的报道,更是折射出当下社会板结带给中产阶级的不安和压抑。

第二,报道范围扩大。《南风窗》对中产的定义是“公务员、知识分子、高级白领、职业经理人和中小企业家”,但报道的重点发生了变化。2015年,二线城市互联网公司管理干部和实业家成为报道重点。

四、心理状况变化:痛苦—愤怒—绝望平静

正如报道所呈现的,中产阶层的心理状态经历了三个阶段。在2010年的报道中,报道重点是中产阶层对自我价值和自我认同的寻找,心理状况表现出“痛苦挣扎”。

2013年白领们已经开始有更多生活和交往方面的压力,中产阶层开始“贫穷化”“下流化”,花费大量金钱在饭局上只为了融入官二代和富二代“圈子”,成为掌握资源的一部分人是他们上升的唯一道路。

2015年,中产阶层心灵状况不平衡继续延续。他们在报道中呈现出绝望和认命的情绪,对生活中的不平等感到无奈,但又无能为力,转变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报道变化原因:

第一,整体环境变化。《南风窗》8年中对中产阶层的报道发生了明显变化,最大的原因是环境造成的忧虑。在2008年之前,中国的“城市消费时代到来,消费主义文化初步兴起”。传媒语境中的中产阶层“由于过多地与物品和服务的消费联系在一起,已经被化约为一个欲望目标。他们承载着大众对于小康生活的殷殷向往,指引着他们大步迈入消费社会”。[8]但同时,他们的资金来源又是不稳定的。中产阶层在成长之初就受到了环境的打压,而这一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明显。

《南风窗》报道的改变,也是环境改变的缩影。政治、自然环境、经济的变革,造成中产阶层的变化。

第二,媒体职业敏感。从整体看,改革开放30年,中产阶层的形成和发展让阶层结构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媒体对这一现象的关注是“职业反应”。时尚类杂志和生活类杂志一直关注中产阶层的成长。[8]2015年,中产阶层疲软是新现象。《南风窗》目标读者为中产阶层,自然需要对他们的生活变化有敏感的洞察。当下中产阶层已经出现倒退的新现象,《南风窗》的跟进让他们更加了解群体当下的特征。《南风窗》将中产阶层作为重要的报道对象,正是其读者定位的体现。

从2007年到2015年,《南风窗》横跨8年,对中产阶层有3次较长篇幅的报道。通过时间线上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变化,欣欣向荣向愤懑不满过度,最终中产们屈从于现实,安于现状,退居到不闻窗外事的个人生活中。《南风窗》的报道不仅仅勾勒出这一现象,也提出隐忧,并探索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1] C·莱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M].杨小东,等,译.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19,80-81,98,370.

[2]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52.

[3] 何晶.时尚消费类杂志对本土中产阶层的形象建构[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3):80-89.

[4] 何晶.大众传媒与中国中产阶层的兴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95.

[5] 周晓红.中产阶级与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J].提案与争鸣,2008(7):8.

[6] 刘欣.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多元动力基础[J].中国社会科学,2005(4):101-114.

[7] 郭瑾.大众媒介与中产阶层的身份建构——一项传播社会学视角的文献考察[M].现代传播,2014(9):27-31.

[8] 陈曼丽.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51-261.

[9] 约翰·斯梅尔.中产阶级文化的起源[M].陈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120.

D663

A

1674-8883(2016)19-0102-01

袁斯来(1992—),女,四川成都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新闻业务。

猜你喜欢
南风窗中产阶层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中国中产阶层成长中的烦恼与压力
全新皇冠:为中国中产阶层而造
来信
► 乾羽:房产依赖背后是中产阶层的“被中产”
《南风窗》 强化教育公平
谨防中产阶层由“敏感”转变为“愤怒”
《南风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