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旧的矫情

2016-02-11 07:40叶倾城
幸福·悦读 2016年7期
关键词:领证叶倾城庙会

叶倾城

只要佳节将近,转来转去的微信就没法看了。一定有个固定的主题,怀旧。童年的庙会,糖葫芦才一毛一根,新衣服多么火红熨贴,大家的笑脸多么真诚,顺带批评一下现代:年节还有味吗?礼物贵了人情薄了,食物都是香精……

真的如此吗?我的记忆却截然相反:改革开放后才有庙会,举家出动,挤公共汽车,车上人能把人叠起来。新衣不合身,走起来裹七裹八,绊一跤。小时候的零食好吃吗?巧克力是人造可可脂,水果糖就是个甜,北京果脯、茯苓饼等中式零食是甜上加甜。

我个人觉得,这种普遍的怀旧,一方面来源于:当事人怀念的并非那个岁月,而是童年的自己,是那个对世界充满惊喜、备受宠爱、享受快乐而不用对快乐负责的自己。门边红彤彤的春联多可爱,小朋友不用亲自去买,不用考虑价格,也不用爬上去贴。年夜饭真丰盛,那个在厨下又洗又切、十指冻得红红肿肿的,也不是他。当年,他是看魔术的小孩,现在轮到他出演魔术了。

另一方面来源于:记忆对往事的美化。童年像初恋,隔了多少年的辛苦路来看,所有不愉快的细节都被晕掉抹掉,留下来的全是动人的、甜蜜的。它渐渐不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而是半真半假的桃源:确实有,但不是这么回事儿。

还有一个原因,恕我刻薄,我觉得是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矫情:你们都喜聚不喜散吧?我偏要喜散不喜聚;你们都爱繁华热闹吧,我偏要觉得热闹到了不堪程度。这才显得我是和你们不一样的烟火,我是卓尔不群的中二病患者。

中国人真的爱怀旧,一怀起来就没有边:当年民风淳厚,老百姓嘴里都没脏字,好歹也有那么多现代作家的小说作证,生动记录了不少民间脏话;某些时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难道不是因为大家都穷?家里没有现金没有值得偷的东西;以前结婚不要房不要车,看对眼推上自行車就去领证,连我都记得,我小时候自行车的价格,是普通人一年的工资,还凭票供应。我同学里,有自行车的人家,比现在有车的还少。

为什么不能够老老实实承认:现在的生活就是很不错呢?

猜你喜欢
领证叶倾城庙会
台上敌,台下友
微微一笑,完美倾城
元宵节,逛庙会
#全国近7%驾驶员驾龄不足一年#
领证
叶倾城:怀孕是一场修行
德国“领证”记
丰都庙会
宝顶架香庙会
A Study of Personalized Bumper Stickers in China and America—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Fun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