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人的乞讨人生

2016-01-11 09:41陈卓
晚报文萃 2015年11期
关键词:锄地岁数百岁老人

陈卓

2015年6月9日上午,一位记者在郑州街头遇到了耿生茂,在简单询问后要来了他的身份证,上面标明他的出生年月是1912年12月30日,这位老人已经103岁了。

“是我不孝,应该让我爹花我的钱,但是现在让我爹养活我,世界上没有这样的先例。”三儿子耿纪营满脸歉意地说。

他是耿生茂五个子女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分家以后耿生茂由小儿子负责赡养。但是,先天疾病让耿纪营手臂比别人短一截,媳妇又有精神疾病,“一发病就往外跑,拦都拦不住”。除了五亩地外,耿纪营一家的收入只有父亲每个月300元的百岁老人补贴、60元养老金和耿纪营90多元的低保。“媳妇要坚持吃药控制病情,每个月药费就要三网百块,还要为两个十几岁的儿子盖楼房。”

耿纪营说,当父亲告诉他要出去转转的时候,他其实知道父亲是要出去讨饭。他没拦着,“没有办法,没有钱就只能去要饭,这也不丢人。”

可是耿生茂已经很老了,他衰老到几乎迈不开步子,只能靠一根七扭八歪的木棍支撑着一步步向前挪动。

出生在解放前的耿生茂从小就没了父亲。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的时候,母亲就带他讨饭。结婚后,耿生茂要养活五个孩子。虽然他卖力干活,在村里的砖窑上用独轮车推土、烧砖,在附近挖河道,但这些并没有帮助他摆脱贫穷。

正值壮年的耿生茂,闲下来的时候就套上车,拉着几个孩子一起去要饭。从商丘到开封冉到中牟,100多公里的路,他拉着车一步步地走下来,要花大半个月的时问。耿纪营跟父亲走过这段路,他记得最难的时候,一家才要来一个饺子。

慢慢地,大儿子结了婚,几个儿女分了家,也就没人和耿生茂一起讨饭了。乡间泥泞的土路变成了整洁的水泥路,路边的稻草平房变成了砖瓦房又变成了楼房,耿生茂依然走在讨饭的路上。

“我就是个掏力的人,越掏力越有劲。”说起讨饭的日子,耿生茂倒是没觉得凄苦。问起讨饭的经历,老人总是操着含混不清的河南话连连说:“给国家抹大黑了。”

至于耿生茂为什么还要出去讨饭,大多数人觉得“反正在家闲着也没事儿”。“他不是个懒老头儿,就是闲不住。”邻居说。

其实耿生茂的其他儿女,也都知道父亲讨饭的事。可是大儿子2009年得了脑梗,半边身体不听使唤,自己都顾不过来。两个女儿出嫁后,更是很少回家。

十几年的乞讨让耿生茂攒下了一些钱。他不仅在年轻时为3个儿子盖了娶媳妇用的房子,如今,为孙子准备的两栋楼房,也出现在了原本破落的小院。两个孩子的父亲耿纪营并不否认,这十几万一套的房子里有老人的心血。

然而,崭新的两层小楼并没有成为老人乞讨路的终点。

“103岁老人乞讨”的新闻出来后,他的家乡很快发布了一份关于这位百岁老人家庭情况的说明,这两套两层小楼也出现在说明中。

在耿生茂生活的村子里,人们也怀疑这位百岁老人的岁数。“应该没有那么大,身份证可能登记错了。”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村里还有两个比耿生茂岁数大的老人,“最大的也才90多。”

不过无论如何,耿生茂的确老了。他耳朵聋得即使坐在对面大声讲话也听不清楚。在菜地锄地时,儿子在背后喊了好几声,他才扶着锄头缓缓地转过身。

回家后的耿生茂住在其中一栋新盖的楼房里。闲暇时,他会到房前的菜园子去锄地,那里种着茄子和豆角。他盼望过几天,这些绿油油的菜苗能结出丰硕的果实,那时候,自家桌上就能多加个菜。

除了这些,老人实在想不出能为这个家再做点什么贡献了。

猜你喜欢
锄地岁数百岁老人
潘海源
免费锄地
北京百岁老人突破千人
百岁老人
农夫考孙子
江苏省如皋市百岁老人385位
游果园
岁数
岁数不叫岁数,叫“年轮”
《姑娘的秘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