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思考与实践

2015-12-11 08:08李文芳
新课程·中旬 2015年11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家国情怀

李文芳

摘 要:语文顾名思义是传授语言文学知识的一门课程,我国的语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语文一直以来是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高中语文教学一直以来也是极其备受关注的。高中语文教学向学生灌输的是人文精神,使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体会到人文关怀,而在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灌输是缺少的一个教学内容,值得广大高中语文教师深思熟虑。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伦情怀;生命情怀;家国情怀

知识都是在教学中逐步渗透的,语文学科并不是简单地传授和掌握文字、词语,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词语,如何透彻地阅读理解一篇文章,如何学会写作,而是通过语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积极的人格,使其素质得到提高。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人文精神教育被划分到素质教育中,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度思考的一个问题。学习语文也并不是对一篇课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而是从中感悟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正确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其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人文精神概述

1.人文精神的含义

人文精神更多体现的是人类的内心情感特征,表现为人的尊严、价值所在以及对命运生活的追求、维护与关心,也是对人类在长期历史环境下发展而来的精神文化的重视、继承、保留与传播弘扬。人文精神既是一种抽象的文化,也是一种真实可见的物质文化,它总是伴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伴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新时期特定背景下人文精神的提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大范围来说人文精神关系到整个国家社会文明的进步,从小范围来说是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人文精神是一个国家公民精神素养的重要体现,是民族与地区文化的核心内容,它伴随着历史文明的变迁应运而生,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它是人类历史发展变化的见证。人文精神的发展变化也要与社会时代的发展相适应,从当前我国社会现状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文精神反而有所缺失,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虽然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一直秉承人道主义,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为世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从国内的国情来讲,我国一直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国内发展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出现了重经济,轻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现状,一些不公平的社会现象还亟待解决,这些都体现了当前我国社会人文精神的缺失,也在呼唤树立、弘扬与培养人文精神,这是全社会亟须解决的问题。人文精神能够增强民众文化意识,加强全民族的团结,能够发扬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勤劳朴实、自强不息的传统精神品质,这也正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稳定的基石。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体现的人文精神

1.人伦情怀

人伦情怀是儒家“仁”的思想体现,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那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友好相处的一种喜悦之情的向往,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爱护的亲切善良品质的体现。人伦情怀体现的是人世间难以割舍的亲情与友情、爱情这些内心情感欲望,以及对社会伦理现象的认识与批判。

唐诗是我国语言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枝奇葩,许多诗人与其作品名垂千古,正是这些名人名家的作品为我国灿烂的文化艺术长廊增添光彩,为中华民族上善若水的精神品质树立了不朽的精神丰碑。李商隐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他在《无题》一诗中的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被广为流传。在他的晚年,痛失了相敬如宾的妻子王氏,这两个诗句表达了对于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向往,表达对亡故妻子的悲痛怀念之情,从诗中可以体现出妻子在世时二人对这份爱情的坚守付出了巨大努力。后来这个诗句用来表达莘莘学子对于教师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的赞美,这句诗成为人们常用来赞扬无私奉献的人文精神的代表诗句。

2.生命情怀

“黄酒小菜又几碟”“三杯两盏淡酒”体现了古人那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那种闲情雅致。在古代娱乐方式并没有今天多种多样,古人抒发情感、宣泄情绪的方式也并没有今天那么多,文人们喜欢种植一些花草树木,在进行创作的时候通常采用借物抒情,

借景抒情的创作手法,将心中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这些植物、景物身上,体现了对于生命价值的重视与坚持不懈的人生追求。

松、竹、梅因其顽强的抗寒能力与生命力,被称为“岁寒三友”,也是坚强不屈、顽强拼搏精神品质的象征。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提起郑燮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但提起郑板桥这三个字是人尽皆知。他的一首诗作《竹石》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千古名句,诗中描写了竹子在石头的缝隙中依然顽强生长,任凭大风吹拂依然保持坚挺的身姿,赞扬了竹子顽强不屈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邪恶势力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3.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一直以来是读书人难以割舍的一种情怀,远离家乡、

思念家乡亲人、报效祖国一直以来也是读书人共有的情感,这是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主题。家是人们温馨的港湾,俗话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国家由数以万计的小家庭组成,国家与家庭是他们的精神寄托,思乡报国成为中华民族一种特有的精神文化。

对故乡的思念,对报国无门的愤懑,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唐代著名诗人“诗圣”杜甫在《春望》一诗中,以拟人、借景抒情的手法,描写了安史之乱破坏动乱的社会状态,人们为了躲避战乱背井离乡,表达了对在战乱洗礼下破败不堪的家乡的思念之情,对反叛者的无比痛恨。

综上所述,文章从人文精神概述与高中语文教学体现的人文精神这两个方面展开了论述,人文精神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我国灿烂辉煌的文化花园中,不乏体现人文精神的文学作品,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挖掘,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雷永平.高中语文人文价值的实践策略探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5(19):154-155.

[2]李丽娜,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才智,2010,8(23):236-237.

编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教学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注重人文关怀点燃生命之光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解析与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现状及其对策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抗战叙述和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