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夹脊穴结合拔火罐治疗颈椎病

2015-10-21 16:40宋国清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2015年10期
关键词:督脉温针灸颈椎病

宋国清

【摘 要】目的在三伏天观察温针灸夹脊穴结合拔火罐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温针灸颈段夹脊穴配合拔火罐治疗颈椎病35例,连用2个疗程。结果 临床治愈20例,显效12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100%.结论 温针灸颈段夹脊穴结合拔火罐治疗颈椎病疗效满意,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温针灸;拔罐;夹脊穴;督脉;太阳经;三伏天;颈椎病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颈椎肥厚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颈椎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刺激或压迫颈脊髓、颈部神经、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症。多见于中老年人,近年随着数码产品的普及,颈椎病的发病,趋于年轻化,症状复杂。本病多采用保守疗法,其中针灸疗法疗效显著。2014年,笔者在三伏天运用温针灸结合拔火罐治疗颈椎病35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5例患者均为来自2014年7-9月份就诊的门诊患者,男13例,女22例;年龄29岁-83岁;病程最短2月,最长25年。

1.2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像者,往往呈慢性发病。(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1.3治疗方法

1.3.1取穴:相应病变颈夹脊穴、大椎、天柱、颈百虫、后溪,督脉,足太阳膀胱经。配穴:风寒痹阻型加风池、风门、肩井,气滞血瘀型加天宗、合谷、曲池、肩髎,肝肾亏虚型加肝俞、肾俞,足三里、太溪。

1.3.2温针灸法:患者取俯坐位,医者站立于患者背后或患侧,取颈段夹脊穴常规消毒后,用0.30*40mm的毫针(环球)直刺0.8-1寸,得气后提插捻转5秒钟,留针,于相应针柄末端套置,直径约12mm长15mm的艾粒(南阳汉医),在近皮肤端点燃,待其自灭,小心取下艾灰,如此反复再置一粒。燃尽,出针。隔日1次,每7次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休息两天。再行下一疗程疗程。

1.3.3拔罐法:出针后在大椎、天柱、肩井、天宗穴拔罐,对风寒严重者以排罐方式加拔督脉及背部两侧膀胱经,10-15分钟。隔日1次,每7次为1个疗程。

1.3.4注意:治疗期间嘱病人不要长时间伏案工作,颈部保暖,可做前后屈伸活动,睡觉时枕头取合适的高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10-15cm的高度,以配合治疗。

1.4疗效评定: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治愈:症状、体征消失,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时有轻微感觉发生;有效:症状、体征好转,有时仍稍感颈部不适等症;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改善。

1.5排除标准:脊髓型颈椎病,妊娠期颈椎病。

2治疗结果

经治疗2个疗程后,临床治愈20例,显效12例,好转3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3体会

中医古代文献中虽然没有颈椎病的对应病名,但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疾病的存在。在中医学有关颈椎病的论述散见于“痹症”、“痿证”、“项强”、“颈筋急”、“眩晕”等条目下[2]。《济生方》中言痹“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3]”。夹脊穴的使用最早见于《素问·刺疟》:“十二疟者,……又刺项以下侠脊者必已”。是对夹脊穴最早的描述。“夹背脊大骨穴中,去脊各一寸”是(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最早明确提出了夹脊穴的位置所在[4]。近代承淡安先生所著《中国针灸学》,认为夹脊穴为自第一椎至第十七椎,每椎下从脊中旁开0.5寸,凡34穴;尔后王乐亭先生将夹脊穴定位于自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旁开3分;而上海西医学院编写的《针灸学》中,夹脊穴定位是第一颈椎至第五腰椎,每椎下正中旁开0.5~1寸等等,普通教科书或有关腧穴著作多源于承淡安先生之说。但是在临床运用中,夹脊穴被不时扩大,如颈段和骶段夹脊处已被不少医家列入夹脊穴范围。据夹脊穴的地位特点及古代解剖知识,夹脊穴当包括C1至S4脊旁0.3~1寸范圍内的一切穴位。颈椎病大多由于体质虚弱,过度劳累,睡眠时枕头高低不适,躺卧姿势等不良因素,使一侧肌群在较长时间内处于过度伸展状态,也有部分患者因夜眠时肩部暴露,颈肩部当风,感受风寒,气血凝滞,经络闭阻,“不通则痛”。或因经脉空虚,气血不足,气血不能上荣清窍,脑失所养,“不荣则痛”。颈部夹脊穴下都有椎骨下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静脉分布,针刺颈夹脊穴能改善颈部的微循环状态,对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调整作用,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纠正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液动力学的紊乱,改善血流速度,提高脑血流量,而且这一针效具有持续性和积累性[5]。由于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体腠理疏松三伏天治疗,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驱散内伏寒邪。加之拔火罐的负压及温热刺激,起到温经散寒的作用,多者结合,相得益彰,共收扶正祛邪之功。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到达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2][颜少敏.颈夹脊穴温针隔姜灸治疗椎动脉乙型颈椎病89例[J]中医药通报.2006.5(5):49-51.

[3]严用和.严氏济生方[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12.

[4]赵志芬.针灸“主选夹脊穴”治验四则[J].陕西中医.2012.33(5):617-618.

[5]黄聪阳,苏稼夫,周文强等.针刺颈夹脊穴调节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液动力学紊乱的即刻与近期效应[J].中国针灸.2002.22(5):325-326.

猜你喜欢
督脉温针灸颈椎病
颈椎病采用针灸治疗的效果分析
CT和磁共振用于颈椎病诊断临床价值比较
最方便的健身
通督温经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温针灸配合肩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临床观察
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分析
督脉循行考
推切刀治疗狭窄性腱鞘炎35例疗效观察
针刺督脉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临床观察
钛项圈治颈椎病有科学依据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