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例肝病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效果分析

2015-10-21 16:40李恩军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临床效果

李恩军

【摘 要】目的 观察分析肝病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20例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分组法将1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中医辨证治疗,观察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辨证方药法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采用了中医辨证治疗后,症状改善总有效率达95%(57/60);肝功能改善总有效率91.7%(55/60);HBsAg、HBeAg、抗HBcIgM、肝脾肿大、肝硬化、A/G改善總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对肝病患者给予中医辨证治疗能够收到显著的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为用中医辨证进一步治疗肝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指引意义。

【关键词】肝病患者;中医辨证治疗;临床效果

肝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常见的肝病主要有肝炎、肝硬化、肝脓肿、原发性肝癌等,其中肝炎以慢性肝炎最为常见。按病因学分为慢性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毒性肝炎、遗传性疾病以及其它原因不明的慢性肝炎。而病毒性肝炎以乙型肝炎最为常见,乙肝病毒是一种世界性传染疾病,其并发率及死亡率较高。因此,对于肝病的治疗及预防十分重要。近年来,我院采用中医辨证治疗肝病收到了显著的效果,现将治疗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基本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20例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58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2岁。所有患者经过检查均符合肝病的诊断依据,病情分型:轻度60例,中度48例,重度12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分型等一般资料间的差异可忽略不计,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60例患者给予常规的西药治疗。

1.2.2观察组 60例患者实施中医辨证分型治疗:(1)肝阴亏损,瘀热郁阻型28例:方用育阴养肝汤。以生地、首乌各20g,白芍、女贞子各30g,枸杞子25g,鳖甲15g育阴滋肾,补血养肝;丹参、茜草、丹皮各20g化瘀活血,清热散结。阴虚明显的酌加北沙参、石斛、麦冬、元参各20g以增强清热养阴之功。(2)禀赋素虚,邪毒内伏型18例:方用丹芪柴苓蛇舌草汤。以丹参、黄芪、首乌、枸杞子、肉苁蓉、杜仲、茯苓各20g,柴胡、郁金各10g,白花舌蛇草30g,调补气血阴阳,舒畅气机,祛除湿热瘀毒。并随症酌加党参、当归、佛手、麦芽、红枣、小青皮等以增药效。(3)肝血不足,脾虚湿滞型14例:以当归20g,白芍、女贞子各30g,枸杞子15g养血补肝,滋肾扶正;党参20g,白术、半夏各15g,茯苓25g,陈皮5g,清甘草3g益气健脾,化湿祛邪。脾虚重者加黄芪、扁豆、大枣、山药各20g;湿邪偏重酌加米仁、泽泻各20g。

1.3观察指标 全部病例均检测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主要观察HBsAg、HBeAg及抗HBcIgM),肝功能(主要观察TBI及ALT),A/G,肝脾B超。每疗程结束复查上述各项检查1次,并及时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3个疗程结束统计疗效。

1.4疗效判定 将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

1.5统计学处理方法 将研究中所用数据由专门人员录入到SPSS12.0软件中进行统计,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并进行x2检验,组间比较进行独立样本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达98.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性(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例,%)

组别 例数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观察组 60 50(83.3) 6(10) 3(5) 1(1.7) 59(98.3)

对照组 60 26(43.3) 13(21.7) 9(15) 12(20) 48(80.0)

2.2两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在以上两组治疗的疗效上,观察组采用了中医辨证治疗后,症状改善总有效率达95%(57/60);肝功能改善总有效率91.7%(55/60);HBsAg、HBeAg、抗HBcIgM、肝脾肿大、肝硬化、A/G改善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3小结

以上研究显示,对各种肝病给予中医辨证治疗可收到显著的效果,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由于单纯的西医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采用中医辨证治疗,三型中以肝阴亏损,瘀热郁阻型临床比较多见;但治疗以肝血不足,脾虚湿滞型疗效最佳;禀赋素虚,邪毒内伏型患者容易被忽视,且病程较长,治疗相对困难;辨证分型治疗,随着治疗的进展,病情会有所变化,临床要明辨病机,灵活掌握,或联合用药、或交替使用,坚持较长时间服药,扶正祛邪缓缓收效。

采取的辨证论治不仅有利于改善症状和恢复肝功能,更能抑制病毒等临床疗效,有利于促进机体恢复免疫自稳功能,使病情趋于稳定,减少或延缓肝纤维化等并发症的产生。

参考文献:

[1]侯岩,崔丽萍,张明香,颜迎春.慢性肝病中医证候规律分布特征[J].环球中医药,2012(04)

[2]周庆.慢性肝病的中医药治疗优势与前景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06)

[3]文成光.浅谈慢性肝病的辩证治疗[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08)

[4]夏小芳,楼孝惠,屠建国,王际云.慢性肝炎瘀血阻络证的临床观察与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8(03)

[5]叶宗翰.护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低水平ALT升高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猜你喜欢
临床效果
紧急宫颈环扎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致宫颈扩张临床分析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效果初步评定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早期应用大剂量美托洛尔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