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商传道者赖德胜

2015-09-10 07:22乔宠如
经济 2015年5期
关键词: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分配

乔宠如

两次破格晋升,他曾经是北京师范大学最年轻的文科教授;痴迷“冷门”学科,他谢绝了“同乡+同学”去搞金融的邀请;关注残疾人事业,他被残联副理事长程凯誉为中国残疾人就业研究的“NO.1”……他就是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赖德胜。

搞学术:

专研“冷门”弃金融

用现在的话说,赖德胜可谓名副其实的学霸。1984年,在江西赣州安远偏僻农村长大的他,以县状元的身份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政治经济系。但由于所处环境极其闭塞,“没有电,交通也不方便,读高中才第二次去县里”,他从不知“经济学”为何物。

高中期间,在县里生活的姑姑和表哥对赖德胜十分照顾,常常招呼他去家里吃饭。“我表哥是上个世纪60年代江西大学物理系毕业,是当时少有的大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县里的物资局工作。”当时,金属材料、机电产品、雷管炸药等商品,都是由各地物资局统一采购再向当地销售。但是,赖德胜的表哥认为,中国经济迟早会走向市场。因此,在数理化、历史、哲学等专业大热的80年代,赖德胜听从表哥的建议,选择了经济学作为自己的专业。

“他觉得我应该来北京,这是全中国都敬仰的地方。但是当时我的估分不高,不敢报北大、清华。另外,我的兄弟姐妹较多,家里又比较穷,师范类院校不仅免学费,而且每月还有20多块钱的助学金。综合这几方面考虑,就填报了北师大政治经济学系。”赖德胜回忆说。

在本科4年的学习中,赖德胜更是一直保持着总分名列前茅的好成绩。唯一不圆满的,大概就是他的体育“挂过科”了。

“那时候体育要考前滚翻、后滚翻,我比较笨拙,考试没及格。论学习成绩本来有保送研究生的资格,但因为体育有过不及格,后来也不能保送。”赖德胜笑着说。但所幸他的“背功深厚”、“考试能力超强”,顺利地考取了北师大经济系,跟随导师朱元珍教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也因此开启了此后20余年不辍的劳动经济学研究。

“我的导师是做收入分配研究的,但是他不懂英语。那时候有一个概念,叫做收入分配变动的‘倒U型假设’,他不知道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就让我去帮他查。”第二天一大早,赖德胜就钻进了北京图书馆(现在的国家图书馆),查找收入分配的相关文章。“那时候,中国经济学很多杂志的论文不要求把参考文献列出来,但是外国的文献是有参考文献的。我就找那些外文文献,再顺着它列出来的参考文献找。”一本一本纯用手翻,顺藤摸瓜,一直查到晚上才找到“倒U型假设”的来源。

天天泡图书馆,查文献、读资料,在读研究生期间,赖德胜还主持翻译了阿塔纳修斯·阿西马科普洛斯编著的《收入分配理论》一书,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有一段时间,我对‘收入分配’这几个字特别敏感。几乎是见人就问‘一个月挣多少钱’。我女朋友就批评我:‘你这样问人家很不礼貌。’到了书店也一样,只要看到收入分配的书,我就买。到最后,家里有一柜子关于收入分配的书。”赖德胜自觉在劳动经济学领域“投入了相当的沉没成本,停下来搞别的很不合算”。

所以,当他的江西同乡、博士生同学、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邀请他转行做金融研究时,赖德胜思量再三还是谢绝了。“尽管做金融研究,可能回报更高,但是我不愿意去搞。一来我对收入分配、劳动经济学、教育经济学很有兴趣,已有比较多的积累,二来金融领域已经集聚了很多非常优秀的大脑,竞争非常激烈。因此,我更愿意在劳动、教育、收入分配等领域里继续研究。”

搞经营:推动出版改革

2003年,毫无出版经验的赖德胜被任命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他自己也深觉出乎意料。“领导觉得我适合,我也就服从组织安排了。”

然而,彼时彼刻,全中国的出版社都顶着莫大的压力:“转企改制”迫在眉睫,文化体制改革又初露端倪,在如此紧要关口,赖德胜又该如何为这支码洋(指图书定价总额)达5.2亿元、拥有近两百位员工的团队掌舵?

“那时,出版还是一个比较落后的产业。”这是赖德胜就职社长后通过调研的发现。

图书是不是商品、出版的产业属性等问题,当时都还在讨论之中。而2001年教材改革后,中小学教材由“一纲一本”(指一个教学大纲和由人教社出版的一个版本的教材)转换为“一纲多本”,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其固有的垄断格局。但北师大出版社试水的教材,推广起来却非常困难。

“地方出版社都是从人民教育出版社租教材型版,然后自己印制、发行教材。再按照定价的3%,返给人教社,也就是俗称的‘租型’。”北师大出版社最初也这么做,但赖德胜经过细致了解后发现:假如教材的印刷成本占其定价总额的40%,发行成本占30%,还剩下30%的毛利空间。按当时的做法,教材的原创出版社得3%,租型单位则得27%。“我觉得这样做不公平。要改革,要打破。”

后来北师大出版社在有关省份进行试点,不再租型给当地出版社,而是另找代理,利润对半分。“北师大出版社15%,代理商15%。同时这个钱,不再是对方返给我,而是全部收入进入出版社,由出版社再返还给合作伙伴。若此,不仅扩大了市场份额,增加了现金流,还很安全。”

当然,改革不可避免地触及了一些既得利益,好多地方不理解。赖德胜找到时任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的柳斌杰,讲了事情原委。“他很支持,‘教材的审定权、编写权、出版权、发行权、使用权等,如何分割和协调,是个需要探讨的问题。你们的探索值得肯定。’这是他的原话。”

在赖德胜看来,其曾经接受的经济学训练对于理解和推动出版社的改革十分必要。“我觉得图书也是商品,要协调好它的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在不违背国家规定的前提下,还是要按照市场的规律去做。”等到2007年,赖德胜卸任社长回归经管学院时,出版社码洋已从5.2亿元增至10.2亿元,翻了将近一倍。

从师道:回报社会,行为世范

从1984年考入北师大政治经济学系,到1991年留校任教至今,赖德胜当过教师,做过行政,管理过出版社。但是他从未忘却父母亲“尽量帮助别人”的教诲,一直保留着淳朴的天性。

“我记得高考后家里做了一个酒席,好多乡亲都过来祝贺。农村人淳朴,他觉得你考上大学了,他有责任帮你,应该拿点钱来资助你读书。”父老乡亲的这份恩情,赖德胜一直记在心里。若干年后,家乡修路,他出钱出力;乡里的孩子考上大学,他常常会资助学费。“凡是考上大学的乡亲,毕业时我都会积极协助他们找工作。老家只要来人,我都会热情接待。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要回报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这是一种情怀,这是一种习惯。”

而在对青年教师的提携方面,赖德胜更是不遗余力。“我觉得自己很幸运,33岁就当上了教授,比别人走得更快,因此我对年轻教师全力帮助,给他们的成长创造条件,希望他们早点成才。”

一般情况下,任讲师5年后才有资格评副教授,任副教授5年后才有资格评教授。但上世纪90年代,人才青黄不接,“所以就有了破格的‘口子’。每年有几个破格副教授、破格教授的指标,全校竞争。文科、理科各搞一个评审委员会。如果委员会认为你确实达到水平了,就可以通过。”正因如此,赖德胜用了6年时间,就从讲师晋升至教授,成为了北师大当时最年轻的文科教授。

谈到学生培养的理念,赖德胜显得有几分激动。“我们每年招收700多万的大学生,肯定有一些人是要‘仰望星空’的。”在他看来,就业导向的培养模式并不完全适合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像北师大、北大、清华的学生,初次就业率都达到了95%以上。他们的就业没问题。所以我常常和我的学生们说,北师大的学生是全国最好的学生之一,你们不仅要学好‘术’,更要学‘道’。一时能不能找到工作、找到了什么工作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看20年后,中国和国际的主流经济学或管理学圈子里面,北师大的毕业生多不多?”

猜你喜欢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分配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北京师范大学长春附属学校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葛建全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绩效考核分配的实践与思考
Moliere’s Sublimation of the Three Unities
经济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