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权:精心打造产业扶贫品牌

2015-08-10 11:07范胜利尤世清
中国扶贫 2015年15期
关键词:民权县温棚贫困村

范胜利+尤世清

河南省民权县是大别山片区县,现有贫困人口3.4万户、11.25万人。近年来,该县以实施产业扶贫为抓手,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000多万元,做强优势产业,精心打造品牌,在60个贫困村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取得了初步成效。

四方联动 强化力量

民权县委、县政府理清思路、整合力量,坚持“定、联、包、驻”,强化产业扶贫力量,为全县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是定点帮扶借外力。借助国家质检总局定点帮扶的大好机遇,民权县争取到国家级制冷机电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葡萄酒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两块“金字招牌”;2014年,国家质检总局授予民权县“国家级果蔬农产品出口示范区”,这三块招牌为民权县做强产业打开了方便之门、效益之门。仅2014年,这三块招牌为民权县带来的经济效益就超过5000万元。

二是领导联乡激活力。18名县级领导干部联系了18个乡镇,实现了县领导联乡全覆盖。县委书记姬脉常、县长张团结深入乡镇实地调研,关心关注产业扶贫工作,安排资金300多万元,在龙塘镇龙东村、白云寺镇湾子村等贫困村发展温棚食用菌种植产业项目,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三是包村联户增内力。民权县实行扶贫开发成员单位包村联户,把产业扶贫列入成员单位年终目标考核内容,完不成目标任务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直接问责。全县20多个扶贫开发成员单位共引进产业项目40个,投入各类社会帮扶资金1500多万元。

四是驻村帮扶展功力。开展“千名干部进千村联万户”定点帮扶活动,把97个县直单位的4080名干部分包到村到户,直接联系全县129个贫困村的3.4万户贫困户。驻村队员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长期定点驻村,全程参与产业扶贫项目规划、申报、实施和验收,贫困村不脱贫,工作队不回撤。

四面挖掘 定准项目

民权县立足县情,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实施”,深入挖掘产业项目发展潜力,在“育、选、引、跟”上下足功夫。

民权素有“葡萄之乡”美誉,葡萄种植面积7.5万多亩,年产优质鲜葡萄2500多万公斤,是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县。在确定产业扶贫项目时,该县决定优先发展葡萄种植产业。2011年以来,共在双塔乡、白云寺镇、野岗乡等乡镇实施葡萄种植项目5个,扶持贫困农户520户,贫困农户年收益15000元以上。

在发展产业过程中,民权县坚持因村制宜,实行差异化选择。北关镇王公庄村素有农民画虎传统,民权县瞄准这一产业,大力扶持贫困农户从事工笔虎画创作,户均年产值达到50多万元,把王公庄村打造成了“中国画虎第一村”,昔日的贫困村一跃成为经济发展先进村。

民权县是农业大县,玉米芯、小麦秸秆、花生秧等资源丰富,特别适宜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2014年,县委县政府从甘肃天水引来天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推行食用菌工厂化栽培,规模化种植。同时,依托该公司实施扶贫到户增收项目,建设食用菌种植温棚500多座,公司为贫困农户提供菌棒、技术服务并保护价回收产品。截至目前,共扶持食用菌种植专业村6个,扶持农户800多户,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在民权县产业集聚区,近年新上了格伦生物鸡蛋加工、神野科技红薯加工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根据这些涉农企业的发展方向,民权在野岗乡徐堂、皇南庙、人和镇虎西、双塔乡常西等贫困村扶持590多户贫困户发展红薯种植、蛋鸡养殖等产业扶贫项目,实现了贫困农户稳定脱贫。

四管齐下 推动实施

为解决专项扶贫资金规模小、范围窄等瓶颈问题,民权县念好“捆、聚、破、带”四字经,积极整合以工代赈、农业、水利、电力等涉农资金7950万元,集中用于贫困村致富产业项目建设,全力推进产业扶贫项目实施。

一是在扶贫资金捆绑使用上做文章。民权县坚持将扶贫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投放、放大效益。在具体项目规划时,将整村推进、到户增收、科技项目、小额信贷、互助资金、雨露计划培训等财政扶贫资金,集中使用投放到当年帮扶的贫困村,产业扶贫资金投入比重不少于60%。在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的同时,做大规模,做强产业,为贫困农户实现稳定脱贫提供产业支撑,切实做到扶持一村、见效一村、脱贫一村。

二是在集中建设产业园区上做文章。围绕“建设大基地,形成大产业”的工作思路,实施“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努力提高特色产业集中度,大力支持专业大户发展产业,基本形成了具有民权特色的葡萄种植、温棚蔬菜、无公害食用菌、优质山羊、肉牛五大规模产业,确保到2018年,全县3.4万贫困农户每户都有一项致富产业。

三是在破解项目实施难题上做文章。民权县依托合作社管理,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等形式,为贫困农户提供技术、生产、市场等“无缝”服务,降低贫困户脱贫致富难度。

在项目经营模式上,采取股份制经营模式,破解发展资金不足难题。城关镇亓堂村采取能人大户带动,将财政扶贫资金作为扶贫对象的入股资金,实施扶贫到户温棚草莓种植项目。该村种植大户朱献朋,筹集资金100多万元,吸纳贫困户入股资金50万元,带动100户贫困户建设60座鲜食草莓温室大棚,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采取滚动式发展,破解项目不可持续难题。民权县将财政扶贫资金作为“种子金”,委托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对被扶持的贫困户进行“托管”服务,增强了项目实施的可持续性,产业扶贫“叠加”效应、“滚动”效应初步显现。人和镇管寨村、秋树营村依托河南双飞养殖有限公司,扶持贫困户发展生猪养殖项目。公司为贫困户提供全盘“托管”服务,在今年生猪市场行情不乐观的情况下,所扶持的300户贫困户全部完成2个养殖周期,户均增收4000余元,现生猪存栏达到2000头。

四是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上做文章。充分发挥产业扶贫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让贫困户切身感受到产业扶贫的效益,激发他们的积极性。通过项目实施,龙塘镇温棚食用菌、北关镇2万亩甜玉米、人和镇3000亩优质葡萄、城关镇甘庄村温棚蔬菜等示范基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目前,项目区2万多名贫困群众天天有活干,月月有钱赚,凸显了扶贫开发的综合效益。

四关严把 确保效益

在发展产业过程中,民权县重点把好了规划实施、项目村选择、确定对象、监督管理四个关口。

民权县是农业大县,传统产业比重大,产业规模小、优势不突出是制约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瓶颈”问题。民权在规划产业扶贫项目时,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突出产业特色,围绕全县产业发展实际情况,优先支持果蔬农产品种植产业项目立项。

在项目村选择上,优先在有产业基础、群众积极性高、致富愿望强烈的村实施产业项目,集中建设农业产业园区,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对没有产业的贫困村,通过设施农业建设培育产业。自2011年以来,民权县先后在城关镇甘庄村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00多万元,帮助改善基础设施、规划发展温棚蔬菜种植项目,现在该村蔬菜温棚已发展到200多个,成为该县“国家级果蔬农产品出口示范区”温棚蔬菜供应基地。

在扶持对象确定上,坚持群众代表评议、县乡村三级审核、乡村两级公示,杜绝了人情户、关系户,确保扶得准。

在监督验收方面,民权县建立了县、乡、村、户四级监管体系,层层签订项目管理责任书,切实加强资金和项目实施监管。严格实行县级报账制,按照“先建后补”的原则,项目村在项目验收合格后,由所在乡村提出申请并附相关报账凭证,经县扶贫办、财政局审批后,县财政部门将财政扶贫资金直接打到扶持贫困户“一卡通”上,保证专项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猜你喜欢
民权县温棚贫困村
民权县机械深施条件下的小麦肥料利用率试验
河南民权县:基层巡察紧盯民生解民忧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民权县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稻田养殖小龙虾 冬季温棚育苗技术
曹永华
贺兰县番茄温棚的气象效应研究
村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