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审美教育的原生态

2015-07-12 08:34苏俊富山东省临朐中学高中部262600
大众文艺 2015年3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原生态高尚

苏俊富 (山东省临朐中学高中部 262600)

关注审美教育的原生态

苏俊富 (山东省临朐中学高中部 262600)

审美教育面临的三种状态——传统知识的历史状态、教育者面临的社会环境状态、受教育者的原生态。

一、构建审美教育的和谐状态,实现三种状态的互动、互融

在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来,艺术课程实验教材的教学探索在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轨道上越走越远。探讨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将是令教育者永远思考的一个话题

艺术教育者不要躲在象牙塔里,应了解国民的艺术素质现状,许多国民的行为告诉我们教育离现实有多远。北京报道市民追求高雅买票观看《天鹅湖》芭蕾舞剧,不去欣赏优美的舞姿与音乐,却不厌其烦地数舞台上有多少只天鹅,黑天鹅转了多少圈。而且这也成为以后对别人谈论的资本。我们在课堂上讲了这么多年的世界名画欣赏,有几个学生曾去过美术馆?这是不是应该引起反思。

究竟怎样改变这种尴尬,我在实践中得出一个结论:审美教育对象的“原生态”是最重要的。所谓“原生态”,是指学生本真的自然生存状态。这种状态具有个体特殊性,是学生以自身的独特方式理解世界的基础。教育者应该在学生的“原生态”中寻找生长点,促进其生长 。这种成长将成为学生自身真正的素质。这是一种新的探索方向,我只把方向描绘下,更多研究还需广大教育者共同构筑。以下我整理的思路,希望能引起大家注意并给予批评指正。

二、改变“对立”状态,构建审美教育的和谐整体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构成教育的两大部分,却常以对立的姿态出现。横亘两者间的似乎是不变的传统。恰恰因为中间因素(知识)导致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对立。传统教学中教育者成为搬运知识的奴隶,受教育者成为装载知识的奴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从来没有平等的站在一起。高中美术教学中,这种鼎立状态尤为明显。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教师意识中高中生有自己的认识能力,不必过多考滤方法。但学生已形成的个性意识对老师存在某种不信任的成分。二是学生已经养成被动接受的习惯。看似已变成学生熟知的知识,却被隔离在了人格之外,成为一种可笑的虚假知识,难以转化为人的修养形成。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接受多年的艺术教育,却依然缺乏艺术修养。要改变对立状态不是一两天就能实现的,重要的是教师观念意识的转变。我们可以借鉴古人对话的魅力与智慧——柏拉图在街头人群中滔滔不绝的辩论、孔子与弟子平心静气的《论语》。教师应跨越知识这一障碍 ,直接与学生平等对话,在互相交流中促进学生成长。

三、关注受教育者的原生态

受教育者内心世界是怎样一种状态,少有人去关注。教育者只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却忽略受教育者的复杂性。每个人内心世界的原生态是鲜活的,是生活的即时体现。

艺术的终极目标是对真善美的追求,艺术教育也是让人们对真善美能够有统一的认识。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真。在一个文化价值日趋多元的时代,认识真并非易事。人们内心积累多年对美好与崇高的信念,为什么会在网络中被轻易击败,为什么低级庸俗内容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审美趣味。高尚为什么不堪庸俗一击?我们不必一味维护高尚,相反更应该反思哪一方面更符合人性的真。我们曾经宣扬的高尚是否贴近了人性?譬如以前小学教材中对见义勇为的宣扬。“见义勇为”单从字面上看是高尚的,但它对小学生产生的行为影响却是不人性的。我们谁也没有权利鼓励小孩子面对危险时拿生命去见义勇为。为什么网络文化有这么大吸引力,很多人上网成瘾,拒绝人际之间的交流,导致心理情感异化,甚至迷失自我。我们不必把责任都推向网络,我们的教育方式有多少把兴趣放在首位。上大学后还钻研学问的有几人?工作以后钻研学问的有几人?我们没有走入他们的内心,网络就替代了我们。

现状是教育者只看到教条的知识而没有看清楚受教育的人。高尚成为一具空壳。几乎所有宣传的高尚人物事迹无不是以牺牲现实的幸福为代价,让人们去追求这种代价是可笑的,这种教育是可鄙的。为什么拥有权力者都在最大程度的享受着普通老百姓永远享受不到的特殊权利,而另一面却大肆宣传那些为高尚献身的英雄。是社会造成人们对特权的追逐,社会环境一日不变,教育理想一日空谈。

教育者走入受教育者内心的是对现实的批判性审视。在此建立高尚的新规范,不唱高调,不同流合污。不做损害他人的事,这是高尚的基石。在此基础上学会爱人,由内在的爱到行动,高尚便真正诞生了。可见,教育是进入内心求得认同,然后一同成长。

一些名画虽然优秀但是很难激起学生的共鸣。相反一些新兴的绘画,譬如卡通漫画却倍受青少年的青睐。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深受青少年酷爱的却是日本酷文化的卡通画。我在愤怒的同时又不得不悲哀的承认一个事实,国内的卡通画保守、僵硬、缺乏时代感,抓不住青少年的内心。我们的绘画作者也受社会的影响,喜欢做权威,喜欢一副令人生厌的高雅,他们远离了观众的内心。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欣赏也要还原到生活。不能做到心领神会就注定会流于表面。虽然这是一个文化价值日趋多元的时代,人们的情感仍有共同的交点,那是一种深植于人性根底的精神。

四、促进第三状态的成长

在发达国家城市中,假日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在街头进行演唱、演奏或作画表演,他们非常强调学校艺术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公众。

在德国小学中儿童按艺术美的要求精心布置教室内外,窗上和墙上贴贴有学生自己画的彩色画、习字和照片,走廊上到处是学生自己栽培的花卉,上空挂着学生自己制作的工艺装饰物,五彩缤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艺术美的快乐学习环境。

最有力的是现实的榜样,不良社会风气已搅乱人们心灵,教育者要去理顺澄清。要找到人们模仿的驱动力,一种内心对所认识的真善美稳固恒久的模仿与体验。

刘翔的事迹被收入上海市小学教材,明星进教材,的确是对榜样人物的标准开创新风。毕竟他不再是那种让人一味奉献的英雄,而是名利双收。为什么不能作为人们群起模仿的对象,这才是真正符合人性的大众的榜样。

我们要看到受教育者成长的环境,成长中心理与生理的社会性变化。如性意识的萌生,其状态要与当下社会文化状态互为影响。如果孩子们已经在网络色情及电视电影色情中受到影响,我们的教育就要给予他们思想上以相宜的心理准备。传统的审美教育往往避讳现实中认为尴尬的事情,这等于割断了审美的根基。我们要做的决不是逃避现实,不食人间烟火。我们恰恰要在纷杂的社会原生态中给予孩子们以审美的理性,恰如荷花出污泥而不染。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原生态高尚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跟踪导练(一)(1)
Happiness through honorable actions
原生态演唱风格的理性研究
“最天然”的经济形态——零加工、原生态
回归“原生态”
“生活教育”
当没有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