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筑主体的关联性
——以大唐西市博物馆为例

2015-07-12 08:34李丹笛西安欧亚学院71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3期
关键词:西市关联性大唐

李丹笛 (西安欧亚学院 710000)

论建筑主体的关联性
——以大唐西市博物馆为例

李丹笛 (西安欧亚学院 710000)

如何因地制宜地表现建筑主体是现代建筑设计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建筑主体对人类而言的丰富性到底是什么?在当今这个时代里,一切事物都应该紧密联系在一起,无论是物质本身、时间或空间。同样,作为建筑物本身也不是独立的存在,它必须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与外界发生联系,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也就是所谓的建筑的“关联性”。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是国内首座民间资本投资建设的遗址类博物馆,是唯一在唐代长安城西市原址上再建的、原真性保存“西市遗址”的博物馆,也是遗址博物馆中将现代建筑的表现形式与历史文化以及周边环境相结合的典例。本文意在结合对该建筑的分析,提出一些关于建筑主体关联性的建议。

关联性;空间;时间;建筑;自然

关联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组织体系的要素,既具独立性,又具相关性,而具各要素和体系之间同样存在“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关系。设计学家鲁道夫·阿斯海姆曾说过“任何两种东西的遭遇都会使双方改变或变形”。各个事物都是相遇的过程性事件,具有各自的特征的同时又相互关联。

在现代建筑发展中,建筑师越来越追求人工环境及其所在地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从而产生一个相对稳定的互相依存与循环的建筑主体,即建筑师不仅要为人们创造舒适的小环境,也要为人们创造一个与周边相互关联的大环境。著名的日本建筑设计师黑川纪章就曾提出,“更有价值的是实体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实体本身。”

关于现代建筑,20世纪初期,被喻为钢筋混凝土笼子构成的时代,建筑体量庞大、消耗物资巨大,呈现出了“强化建筑和环境的割裂”的理念,这是20世纪的建筑思潮,混泥土时代所代表的是“突然凝固的瞬间和无法逆转的特性”,这同时也反映出20世纪人类内心的追求:“执着于把没有固定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房地产业在20世纪的蓬勃发展,能很清晰的看到这一点。随着混凝土建筑弊端的慢慢浮现,建筑家和评论家们越来越意识到建筑作为人和环境的一种“交流”方式,是人类身心回归自然的一种寄托,如果没有了与环境的关联,建筑本身主体的生命力就没有办法得以延续,建筑家和评论家慢慢开始达成一种共识,他们认为在艺术的表达中,建筑与环境的关联犹如实体之于空间一般,是相互依存、相互显现的一体两面。

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隈研吾曾提出,“自然建筑就是和场所相关联的,与场所本质相吻合契合的建筑,自然并非指纯天然非人工的,而是某种关联性。”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场所的价值是不同的,因此,特定场所的素材必定会具有该场所的特性,同样,处于不同环境的建筑也应该具有其相对应得到特点。“蕴象”所塑造的建筑更具有深远的自然意向,建筑主体不仅是一个功能的载体、美学的表达,更是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有机体系。建筑主体的关联性必然成为21世纪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课题。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和世界间关系的物理证言,建筑主体的本身和它的藏品原有的语境共同构成了博物馆建筑主体,建筑程序本身应和它的藏品原有的语境相关联,作为历史“标本“而呈现的展品序列应遵循建筑空间序列的逻辑展开,人在往返于博物馆的过程中,行动和观看得到了统一,主体和客体最终合二为一,藏品变得反而不过是一种过渡的媒介,整个环境都趋于“融解”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建筑”和“艺术”的相互渗透,乃至于某种浓缩的历史。博物馆建筑本身乃至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较一般建筑而言,不论是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具有更加复杂的关联性,因此,更具有研究性。

一、大唐西市博物馆的特点及发展现状

根据考古实测,西市,隋称利人市,在唐皇城外的西南部。是唐长安城中重要的贸易市场,是盛唐繁华景象的见证地,也是古丝绸之路中重要的节点之一。南北长1031m,东西宽927m,周边筑有约宽4m的夯土围墙。西市呈井字形布局,市内在南北向和东西向各自有两条平行的街道。街道两侧均设水沟,商铺则沿街毗连而建。从出土的器物分析,室内有饭店、酒肆、铁器铺、石刻店、珠宝行、陶器坊等不同商家。

“大唐西市”位于唐西市原址上,面积约为唐代西市的1/9,平面采用九宫格布局,源自隋唐长安城与西市的布局理念。大唐西市博物馆是国内首座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的遗址类博物馆,《遗址博物馆学概论》中规定,“在古文化遗址上建立针对该遗址文化进行发掘、保护、研究、陈列的专门性博物馆被称为遗址博物馆”。大唐西市博物馆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展出面积8000平方米,遗址保护面积2500平方米,馆藏文物2万余,它是唯一展现唐代西市遗迹和其他文物与艺术品的博物馆,也是唯一在唐代长安城西市原址上再建的、原真性保存“西市遗址”的博物馆,并配合举办一些相关的文化活动。

大唐西市博物馆占据了西市九宫方阵北侧中间的一格,有包含“十字街”“道路车辙”“石板桥”“房基”“水沟”等多处遗址,采用尺寸为12m×12m的展览单元,将隋唐长安城里坊布局、棋盘路网的特点,贯彻于博物馆空间设计的始终。博物馆具有完备的展览展示体系,以西市出土文物和博物馆创办人20多年来收藏的文物为主,上起商周,下迄明清,跨越绵绵三千余载。西市遗址是隋唐丝绸之路的起点和重要标志,是“丝绸之路”商贸交流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大唐西市博物馆突出“西市遗址”和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确定了与本馆性质和任务相适应的陈列体系。

大唐西市博物馆是西安“唐皇城复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大唐西市博物馆设计之初的地域文化背景等,建筑主体本身必须担负着传递大唐盛世文化的使命,凸显传统历史文化底蕴,借助建筑主体自身重塑人类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的历史高峰。建筑师刘克成将地域性、文化特色和时代感借助抽象的几何空间予以传递,创造出高低错落、丰富有序的空间层次和效果,立体的还原唐西市历史街道的真实尺度与空间感受。运用新的地域建筑语言解读大唐西市的历史,衬托展示文物和遗址环境,赋予文物以新的生命力。大唐西市博物馆需要面对文化、考古、地域、商业等诸多要求,建筑主体回应历史实情的同时还兼顾着“大唐西市”的整体大环境构架。

二、大唐西市博物馆建筑的关联性表现

“所谓建筑系统,就是有一定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和结构,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整体。”建筑是一个由相互作用和相互

以来的一系列的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复杂的系统。隈研吾在其著作《反造型》中阐述过关于建筑造型的观点,“在造型体出现之前,世界原本、早已是密切、多样地连接在一起的了。作为造型体的建筑对于世界的连接起到的反而是阻碍的作用。”1人类的建设活动不会也不能停止,建筑主体的关联性体现在设计中任意方面,建筑应当被看做是人类生活和大自然的连接体,而不是割裂自然的异体。从大唐西市物馆的设计可以看出,建筑师刘克成也一定做过类似的思考。

大唐西市博物馆的设计从再现历史的角度出发,承载着传扬我国唐代盛世历史遗址风貌的重任,建筑形态的独特空间知觉传达方式也对建筑主体关联性做了很好的诠释,从建筑形式上来看,大唐西市博物馆是反传统的,摈弃了单纯的仿古形式的建造方式,在设计之初,除了考虑建筑基本的功能、结构、形式等原则之外,更多的则是从建筑的体量、尺度、材料、肌理和色彩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和研究,精心设计的外墙材料,从肌理、质感和气度等方面表现了大唐长安城市与建筑文化的深层结构。

大唐西市博物馆位于整体唐风建筑群体中,建筑主体必须从地域性出发,考虑与背景建筑的融合问题。大唐西市博物馆的建筑主体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就必须兼顾地域性和时代感这两大因素,延续盛唐历史文化、传承城市的精神底蕴,既不能忽视地域性特色,也不能单纯的复制传统文化,要与时代接轨的同时,创造属于大唐时期建筑意识的高峰形态。为了体现地域性和时代性的穿插,建筑设计者采用坡面的几何空间形态来展现,建筑顶端极具现代感的连续坡面形体空间,结合传统地域文化特色中的坡屋顶、中山墙、里坊空间等的穿插设计,使得博物馆建筑主体与周边的唐风建筑巧妙的联系在一起。

之所以要强调建筑主体的关联性,是因为人是运动着的生命体,环境也是时刻变化着的,建筑作为二者的连接体,只有具备相关联、相融合的运动性,才能够尽可能延长建筑主体自身的寿命。从大唐西市博物馆中,能够感受到设计师对博物馆建筑生命的考虑。

三、大唐西市博物馆内部空间关联性的表现

建筑之所以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在于它可供人们使用的空间,空间是指与实体相对的概念,凡是实体以外的部分都是空间。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提出,空间又是“由一个物体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建筑以其形体和空间作为其存在的本体,建筑是人们创造出来为人使用的,它必然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制约和影响,建筑本身不可避免受到时间、空间、技术等历史时空条件的制约。

建筑师刘克成采用12cm×12cm的钢架作为结构单元划分博物馆的空间,两个单元之间的间隔为2.4m,6个这样的单元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将遗址封存在玻璃地板之下,利用坑道上空铺就可行人的玻璃板的方式,让参观者可以直观的看到车辙、水沟、石桥等隋唐时期遗留的残迹,通过引—停—绕—跨—靠—观等手段,引导游客从不同方位和视角观察文物,造成跌宕起伏、一回三折的游览心路历程。通过这样的游览线路,游客就能产生了与历史连接的感受。

空间形式的往往与功能密切相关,所以建筑设计中必须根据功能的特点设计空间,不能盲目的追求形式上的变化,在大唐西市博物馆的设计中,设计师尽量隐去游览空间的存在感,简化繁琐的室内装饰,只在一些空间中使用直观的符号,将游客从现实迅速拉向历史,使游客加深时代的感受,空间有意识的重复和再现历史原有的特点,以延续建筑空间的历史感觉。同时,大唐西市博物馆采用点光源的局部照明,营造较为昏暗的场景氛围,意图进一步减弱空间之间的距离。发掘现场作为主要观赏对象,被巧妙地借为建筑室内空间的延伸,也使有限的建筑室内空间被无限放大了。

“整合”一词最早出现在地质学科名词里,用来描述地层是连续的,后来慢慢引申为“整理、组合”的意思,建筑主体室内空间的关联性也体现在“整合”一词上,建筑主体通过整理、组合的方式就其自身,使建筑形体空间达到连续、完整的状态。

四、大唐西市博物馆建筑材料关联性的表现

如何将建筑尽可能的以自然的、真实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还原历史真实性的同时体现建筑主体所具有的历史叙事的价值。建筑设计者刘克成对此有清楚的认知和专业的把握,在材料的使用上既可以与地域性协调,表现对自然、对地域历史的尊重,又可以使用体现时代特点的新工艺、新用法传达时代精神。

建筑外立面材料的选择上追求亲近自然、亲近历史,力求表现时代的沧桑感,唐代长安城郭墙、坊墙以及西市的墙体均是由夯土构筑,而带有夯土肌理的仿石材的材料正是对历史最贴切的呼应,黄土色是观众的典型色调,适合西安多风沙的天气,非常耐脏也极具历时性,横向排列布置的夯土仿石材材料经过工人雕琢出参差凹凸的表面,形成丰富的肌理。

材料运用的本身即具有历时的时间性和地域的空间性,每一种材料都具有自身的特性与表情特征。在建筑设计中,周围的建筑文脉有时候需要建筑师在材料的使用上与原有的建筑相关联,以使得新建的建筑不至于过分的突兀,目的就是让新建建筑与周边的环境产生关联性、和谐的融合在一起,当然,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建立在对周边环境和文脉的深刻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做出的合理选择。

五、结语

“新”的建筑总是在“旧”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往往还要与旧环境共存,与之融为一体而成为其有机部分。建筑主体的关联性是个复杂的课题,它涉及建筑本体、建筑所构成的空间环境以及附着在建筑本体上的形式要素,以及建筑所处的城市大环境,所有元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控制、相互联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总的来说笔者认为,对于建筑主体的关联性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运用更合理的设计方法进行建筑设计活动、以及在建筑设计的方法上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即从建筑设计中的各方面的关联性着手,找出起主导作用的关联因素,使我们的设计思路更加清晰,建筑作为一个生命体,在不破坏城市文脉和城市肌理的条件下,有效的完善城市服务机能,增强城市发展历史的厚重感,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同时,建筑作为人工产物在其中也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注释:

1.隈研吾.反造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8.

[1](日)隈研吾.《负建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2](日)隈研吾.《反造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英)威廉.J.R.柯林斯.《20世纪世界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计成.《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5]刘克成.《中国当代建筑大系》.博物馆·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李丹笛(1988.06—)女,湖南岳阳人,现任教于西安欧亚学院,研究方向:建筑室内设计。

猜你喜欢
西市关联性大唐
基于单元视角的关联性阅读教学策略浅探
寻迹大唐
学贯中西(4):AI的时序性推论技能
燃气热水器性能与关键结构参数关联性分析
饮用油茶与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关联性分析
梦回大唐
如何在大唐朋友圈优雅炫富
夜·西安
风华绝代的大唐音乐剧:菩萨蛮与破阵子
唐长安城西市的市场管理与供水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