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奈笔下的“奥林匹亚”
——维多琳·默兰

2015-07-12 08:34刘桁君首都师范大学100048
大众文艺 2015年3期
关键词:奥林匹亚马奈维多

刘桁君 (首都师范大学 100048)

马奈笔下的“奥林匹亚”
——维多琳·默兰

刘桁君 (首都师范大学 100048)

印象派画家马奈创作的《奥林匹亚》被称作是现代主义绘画的开端,他对于绘画新意义的觉悟被同时代人看做是对传统绘画的违抗。维多琳·默兰是画中化名“奥林匹亚”、凝视着画外妓女模特。在她的注视下,模特与观画者之间的视觉力量对比发生了改变。事实上,在《奥林匹亚》中向观众发出挑战的不止马奈一人,还有维多琳·默兰。

维多琳·默兰;奥林匹亚;注视

一、《奥林匹亚》里的维多琳·默兰

维多琳·默兰(Victorine Meurent,1844-1927)是马奈的名作《奥林匹亚》里那位跃出画面、不安瞪视着的裸体女人,也是马奈最喜爱的模特儿之一。她出生于巴黎工人阶级街区的一个穷雕刻师家庭,从小就表现出对绘画的兴趣。她一直默默无闻,直到出现在爱德华·马奈(Edouard Manet)的画作中。

1865年,马奈的《奥林匹亚》入选官方沙龙,此画一经展出便引起轰动与争议。尽管这幅作品在整体结构及造型主题上借鉴了古典大师提香·韦切利奥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但马奈以近乎平涂的绘画方法打破了西方绘画自文艺复兴以来所追求的立体感与层次感,向传统画法发出挑战。画中化名“奥林匹亚”的、毫不羞涩地直视观众裸体妓女,手捧廉价纸花的黑人女仆以及床尾拱起脊背的黑猫均被视为男性欲望的符号表征——画家的每一处描绘都直接挑拨着巴黎人敏感的神经。

当时的巴黎公众、乃至最迟钝的批评家都认为,《奥林匹亚》触犯了传统禁忌并向某种本质性的东西提出了诉讼。1865年的艺术评论家们毫不仁慈地斥责此画“没有形式”、“不可想象”、“坏得无法形容”;1称画中模特儿“邪恶的怪异……夜之女”;“某种母猩猩,怪形怪状”;“如此之下流”。2但《奥林匹亚》也得到了同时代的莫奈、雷诺阿等印象派画家以及作家左拉的支持与声援,他们聚集在马奈周围,尊他为印象派奠基人。这幅饱受争议、诟病不断的画作在给马奈带来麻烦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他人难以企及的殊荣。

相比之下,维多琳·默兰便没有那么幸运了,她终身都在与贫困、厄运以及世俗偏见做斗争。在旁人眼中,默兰只是一位来自巴黎街头下层阶级的模特儿、妓女、同性恋者,无比任性且私生活淫乱。在为马奈做过模特之后,她也开始作画,并拜勒鲁瓦为师。

1876年,默兰将其自画像《年轻女子半身像》送至沙龙展出,签名为“维多琳·默兰,马奈的学生兼模特,曾为《奥林匹亚》的模特”——可见其身份认同仍需要钻进马奈的设定。1879年,她的《16世纪纽伦堡的布尔乔内》入选沙龙展,与马奈的作品一同参展。1903年,默兰正式成为法国艺术家协会会员,并于次年举办了个人作品展览,这也是其艺术生涯最辉煌的时刻。

但在19世纪的法国人眼中,默兰的坚持与野心都只是愚蠢的表现。默兰“艺术家”的职业头衔是不受世俗认可的,这也是她在出生证明的“职业栏”里留下空白的原因。下层阶级的出身、桀骜不驯的性格、同性恋身份……这些都是导致默兰不为世俗所接受的原因。她的涂涂抹抹显然不可能或者说不允许成功,最终默兰还是沦为生活在底层、靠酗酒为生的女人。

当默兰于1890年再次出现在画家诺贝特·格纳特的作品《女人与猴》中时,她已然是一名堕落的酗酒者模样——她跌坐在桌旁的一张椅子上,右手抓着吉他,另一只手却握着一只酒瓶,桌上有一只穿了红衣裳的猴子。3画面中所呈现的只有一堆灰暗、衰颓的女人的肉体,《奥林匹亚》中默兰大胆无惧的眼神已不在。

连默兰自己也认为《女人与猴》是一幅“令人作呕”的作品。她说:“我不知道自己当初是怎么同意做他的模特儿的。我晓得从某个角度来说,那是张《奥林匹亚》的模仿作品——格纳特击败了马奈。我答应了。我能怎么样呢?我需要钱。”1这或许是默兰为自己的有意辩护——其实并非格纳特击败了马奈,而是生存的需要击败了自尊。

无人知晓维多琳·默兰在面对理想与现实落差时的真实想法,也许从未有人思索过这个女人所应当持有的期冀与欲望。在艺术史关于《奥林匹亚》的记载中,没有默兰的存在,只有巴黎中产阶级男人的反射与幻想,他们只把富有创造力的前卫艺术家马奈和“他那可怜、滥交、酗酒的模特维多琳·默兰”写进历史里。5马奈的记录者们对默兰既着迷又反弹。他们怕她。因为她难以驾驭——她的目光、绘画、同性恋行为,使这些记录者们更加费心地将她推进模特儿的图录当中。

二、《奥林匹亚》——注视的背后

或许有人会质疑:奥林匹亚的形象来自于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而提香的维纳斯同样是以裸体形象出现,并且与“奥林匹亚”有着近乎相同的凝视观众的眼神,但为何无人斥责提香的画作?较为合理的解释是:提香的作品符合学院派的古典主义,并且,提香笔下的维纳斯是神——神性阉割了色情。

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中,包含了传统绘画里对女性裸体处理方法的两个原则:一是将女性裸体神性化。因为神性可以帮助人们去除杂念,或者至少可以将人本能的欲望升华,使得欲望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得到满足。也即是说,只有女神才有展示裸体的权利。二是画家在创作时对女性裸体做一种特殊处理,通过流畅的线条与光洁的色彩将裸体修饰得完美无瑕,使女神的裸体看上去不那么像现实中人的身体那样“生活化”。而马奈的《奥林匹亚》却在这两个方面都向正统规范提出了挑战——他的“奥林匹亚”是现实中的人物,他只表达自己的现实所见,无视规范。观画者则凭自己的感观想入非非,潜在的色情情节自然脱颖而出。

观画者当然清楚地意识到“奥林匹亚”是一名妓女。而在资产阶级社会里,尤其是19世纪60年代的巴黎,妓女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妓女使得性与金钱搅在了一起,当这两者发生关系,人们便会感到不安,担心资本主义的某些本质处于危险境地,或者至少已经大白于天下。6当这种“不安”对上默兰直白的眼神,人们仿佛看到默兰在说:“我就在这,你们打算怎么办?”这令观者不适。这目光是普遍的?抑或抽象的?我们无法肯定。甚至连这个眼神是女性还是男性的都无法肯定。默兰的目光看上去充满炫耀且警觉,甚至有可能是有意而为之。尽管她在画中按照马奈的要求摆出与维纳斯相似的姿势,但她挑衅的、高贵的眼神泄露了她的不羁,她大胆的直视使得前来观画的巴黎男人非常不舒服。

这种令人捉摸不透的目光将观者吸引至了画面背后,人们开始注意到历史叙述、古典绘画与客观真实之间的断裂。在默兰的注视下,模特与观画者之间的视觉力量对比也发生了改变。在古典裸体画中,模特往往作为被注视的目标出现。模特——尤其是裸露着的女性模特——是欲望的对象。观画者的目光是由观者指向模特的,画家需在画外为(男性)观众提供一个观看的位置以及一个进入画面的通道,以使其获得想要了解的内容。

但在《奥林匹亚》中,默兰向画外的注视使得视觉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改变,迫使观者放弃传统绘画观念,中断了传统的艺术想象,使观者思忖起整个社交生活的结构来。因为只有在这种社交结构中,这种观看才会有意义,而且也才有可能将观者包括进去——这是一系列有待讨价还价的出价、场所、支付、特殊权利、地位等等的构造。7这已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观看裸体画的方式了,画中的模特不再仅仅作为被动、顺从的角色出现,而是积极参与到对画面意义的建构中。应当说,《奥林匹亚》中向观众发出挑战的不止是马奈,还有维多琳·默兰本人。

默兰所吸引马奈的也正是她独特的目光。1862至1874年间,马奈曾画过默兰9次之多。在其中的8幅作品中,默兰都是在以这种坚定的目光审视着观众。在《草地上的午餐》里,她赤身裸体坐在两位衣冠楚楚的男士身旁,显露出近乎色情的故事暗示。在《着斗牛士服装的维多琳》中,她坦率的、凝望的目光以及雕塑般静止的状态,将观者带入血腥斗牛场。在《女人与鹦鹉》里,即使是默兰身上亮眼的粉色丝绒长衫、怪异的鹦鹉都无法分散观者对其目光的注意。

每张画布上,默兰都是在打量观众。她在抗拒传统的告诫——关于迎合的告诫。深锁在目光之后的是思想,是一场关于“自我表现的力量”的策动。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对后者必定要问:“女人想要什么?”而这张女人的脸已经回答了——她要一切,否则她宁可什么都不要。8这就是为什么男人在面对《奥林匹亚》时会因愤怒而涨红了脸的原因——因为画中的女人无法被驾驭,而他们知道她必须被控制。“奥林匹亚”不是一般常见的裸体女人,不是那种在床上隐隐约约地包裹着,恳求被爱,或是认命地垂下双眼的裸体女人。她更不会轻佻地笑。相反地,她傲慢地掌控一切,斜躺在丝质枕头上,大胆而坚定地凝视着。这是一个可以对你说“好”,也可以对你说“不”的女人。9

观看意味权力,注视行使惩戒。马奈曾经这样评述维多琳·默兰的表情:“我无法明白地指出是什么,维多琳,不过有某些东西存在于你看东西的方式、你的脸。你从来不看这个世界,好像你想向它要些什么。”

注释:

1.[英]T.J.克拉克,沈语冰,诸葛沂译.现代生活的画像:马奈及其追随者艺术中的巴黎[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4):131.

2.[美]利普顿,陈品秀译.化名奥林匹亚[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2.

3.同上:6.

4.[美]利普顿,陈品秀译.化名奥林匹亚[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87.

5.同上:92.

6.[英]T.J.克拉克,沈语冰,诸葛沂译.现代生活的画像:马奈及其追随者艺术中的巴黎[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4):144.

7.[英]T.J.克拉克,沈语冰,诸葛沂译.现代生活的画像:马奈及其追随者艺术中的巴黎[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4):182.

8.[美]利普顿,陈品秀译.化名奥林匹亚[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3.

9.同上:2.

[1][美]尤妮斯·利普顿著,陈品秀译.化名奥林匹亚[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英]T.J.克拉克著,沈语冰,诸葛沂译.现代生活的画像:马奈及其追随者艺术中的巴黎[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3][美]约翰·拉塞尔著,常宁生等译.现代艺术的意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黄华.《化名奥林匹亚》:注视的背后[J].妇女研究论丛,2011(6).

猜你喜欢
奥林匹亚马奈维多
马奈与福柯:“物-画”与再现危机——跨媒介视域中的图像叙事解读
神圣的奥林匹亚
路易莎·阿兹维多 作品3
路易莎·阿兹维多 作品4
路易莎·阿兹维多 作品2
路易莎·阿兹维多 作品1
从《沉睡的维纳斯》到《奥林匹亚》的传承与革新
我只能给你及格
2016里约奥运会圣火采集成功
我只能给你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