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安吉“文化遗存” 融入城乡建设的新模式

2015-07-12 08:34黄卫琴浙江省安吉县文化馆313300
大众文艺 2015年3期
关键词:安吉县安吉文化节

黄卫琴 (浙江省安吉县文化馆 313300)

浅谈安吉“文化遗存” 融入城乡建设的新模式

黄卫琴 (浙江省安吉县文化馆 313300)

在现代化城乡进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留住乡愁,留住记忆,已成为我们城乡“美丽价值观”重要内容。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中,非物质文化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主要原因在于,它的“活态流变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流变性,决定了其包含的文化记忆更容易随时代迁延与变革被人们忽略或忘却。

美丽非遗 守望 传承城乡文化

近年来,安吉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自觉形成了一条朴实传承之路。采用系统的观念,展示安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将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留下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在一个法定的区域范围内得到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推动美丽非遗在城乡建设魅力和活力。

一、“美丽非遗”融入“美丽城乡”新空间

(一)贯穿生态,驻留非遗新空间

2006年安吉县被授予首个国家生态县,2007年成为国家环境保护部唯一的“全国新农村与生态县互促共建示范区”。2008年被国家环保确定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之一。2012年被联合国人居署授予联合国人居奖。2008年,安吉县以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十多年不断实践,安吉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生态文化。“生态”成为安吉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贯穿的理念,成为安吉人的生活方式,是美丽非遗的核心文化之一。

(二)创新品牌,孕育非遗多样化

移民大县安吉,造成“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离城十里路,各有各乡风”的文化景象。移民文化的传承与当地土著文化的融合,使安吉各地的乡土文化、民间习俗呈多样化态势并具特色。特别在民间歌舞、地方戏曲等方面,孕育出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这些,构成安吉的独特的地域风情,衍生出了竹文化、茶文化、邮驿文化、孝子文化、蚕桑文化、农耕文化、节庆文化、昌硕书画文化、移民文化等一批文化名片,乡土文化如威风锣鼓、鄣吴金龙、昆铜化龙灯、大河皮影戏等一批特色文化得到开发。依托文化特色,各乡镇培育了自己的非遗表演节庆品牌,如溪龙乡的“白茶节”、章村镇的“九月九畲族丰收节”、昆铜乡的“龙舞文化节”、上墅乡的“手工造纸文化节”、鄣吴镇的“昌硕文化节”、天荒坪的“影视文化节”、孝丰镇的“孝文化节”、报福镇的“休闲文化节”、皈山乡的“尚书文化节”、递铺镇的“驿站文化节”。

(三)挖掘特色,提升非遗的广度

生态博物馆诞生于欧洲发达国家,是保护地方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遗存的一种全新博物馆展示方式。2008年,安吉开始探索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模式,决定在全县打造“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主体包括一个中心馆(暨资料信息中心)十二个专题生态博物馆以及多个展示点,主要展示和传承安吉的“自然生态”“历史文明”“民俗风情”“产业生态”。非遗项目展示是生态博物馆的重要内容,馆舍建设突出“没有围墙”的活态展示理念。目前,全县已建成地域文化展示馆37座,从竹文化、茶文化、移民文化、山民文化、畲族文化、孝文化等方面展示安吉县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二、“美丽乡愁” 留住“城乡文化”新路子

近年来,安吉人在探索新型城镇化的同时,也走出了“守护乡愁”的特色路子,将其融化在美丽乡村、风情小镇、优雅竹城三位一体的城镇化建设之中;致力保护“两古”,守住看得见的乡愁;传承非遗文化,留住“看不见的乡愁”。

(一)统筹布局,规划先行

文化礼堂建设、非遗展示馆、古建筑等是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让农村留住更多“乡愁”。联动规划、农办旅游等部门,规划是建设的龙头。自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就注重在规划上做好文章,在尊重自然美,侧重现代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的同时,加大重视乡土文化传承,让农村留住更多乡愁。在制定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规划期间,县规划设计等部门多次进行现场调研,并提出乡村风貌保护、传统文化传承的措施和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发展策略,获得当地村民普遍认同。

(二)尊重遗产,保持原状

“乡愁”无处寻,使人更寂寞。“在城镇发展过程中,片面的城市优越论、农村现代化就是城市化等错误观念,会抹平了农村的特质,使部分民俗文化、乡土风貌消失,‘千村一面’成为常态。”村庄的规划、建设、整治尽可能保留和传承群众熟悉的传统文化场景;村庄的规划和建设尽可能向历史学习;还要尊重和保护村庄的文化遗产、地域文化特征及与自然特征的混合布局相吻合的文化脉络。

(三)借鉴先进,协调发展

借鉴国内外城乡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安吉的美丽乡村建设并非将农村变为城市,也并非追求城乡一样化,而是要走城乡差别化协调发展道路。“安吉的美丽乡村建设不是照搬城市建设模式,而是突出乡村特色,保持田园风貌,体现地域文化风格,注重农村文化传承,从而保证城乡风貌的差异化发展,让‘乡愁’有处安放、守望和传承。”

三、“美丽非遗”建立“ 机制保障”新体系

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在城乡风声水起,必须要加强机制建设、政策建构和举措创新等顶层设计工作,巧用奖励杠杆,发挥激励作用,增强扶持导向,形成完备体系。

(一)以奖代补,导向清晰

重奖非遗传承项目、优秀团队、骨干人才、优势节目、精品剧目、示范基地和活动开展,逐步强化创新性项目、特色化活动的奖励,适当弱化硬件性的奖励。

(二)高效整合,指力集中

非遗按等级建设省级奖励、县级配套资金中,部用于非遗项目提升和修复项目开发、内容策划、团队建设、产品创作和活动开展。整合公共文化条块资金,设立非遗项目开发与活动策划专项资金,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人队伍建设、群众文化活动补助等方面。

(三)机制创新,城乡互动

在县城,布局假日广场文化街景,因地设立美丽非遗、民俗展演、轻歌曼舞、欢乐擂台等8个街景点,组织非遗代表性项目(节目)和团队进城定期献演,以服务外包的形式给予奖励补助;在农村,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平台,以政府购买的方式,定期组织优势节目、优秀团队赴文化礼堂表演献艺,向农民免费提供非遗表演产品和精神食粮。此举既有利于促进非遗资源保护利用活态化,又有利于做活农村文化礼堂,更有利于扩充优质文化资源、留住乡愁、让非遗回归百姓家。

猜你喜欢
安吉县安吉文化节
千年的回眸
小丑拉绳
看到了什么
悦来动漫文化节震撼来袭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
嗨翻天的悦来动漫文化节
安吉县美术教师新作选
安吉博物志最美不过长知识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
湖州市安吉县美术教师优秀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