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美国人对美国东方学会早期汉学研究的贡献(1842—1930)

2015-06-16 16:50孟庆波
西部学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目录学早期传教士

摘要:美国东方学会在美国的对华研究中占有关键位置。1842-1930年是该学会汉学研究的早期阶段。目录学的研究方法表明,此期以传教士和外交官为主的来华美国人在《美国东方学会会刊》发表了大量文章、向学会年会寄送了大量论文和通讯,成为维系美国本土汉学的一支重要力量。来华美国人能够发挥如此作用,可溯因于美国东方学会成立初期对传教士的特殊重视政策。

关键词:美国东方学会;早期;传教士;外交官;目录学

中图分类号:K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从学术史上追溯,美国汉学主要有两个源头,一是“中国源头”,即以1830年为开端、来华传教士所创立的侨居地汉学,以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 Bridgman)、卫三畏(Samuel W. Williams)、丁韪良(William A. P. Martin)和在广州出版的《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为代表。美国汉学的另一个源头就是美国本土自发的汉学。费正清(John K. Fairbank)曾说,美国有组织的汉学研究始自东方学会。[1]美国东方学会(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于1842年成立,是美国历史上的第四个专业学术团体。该学会的宗旨是以文献学和考古学的方法考察东方学,“传播关于东方的知识,促进对东方语言和文学的研究”,[2]汉学是它的一个关注点。美国汉学这两个源头的发展命运是不一样的。侨居地汉学终因传教士们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来华外交官们更加“职业化”而非“文化化”而逐渐走向衰亡,而美国的本土汉学则始终向前发展,经历了美国东方学会的创生初立、对欧洲汉学人才的引进、燕京学社的大力推动、美国东方学会对美国中国学的孕育,①逐渐走向世界对华研究②的排头兵地位。作为美国汉学的发源地、美国中国学的孕育者,美国东方学会在相关研究中占有关键位置。

《美国东方学会会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自1843年创刊,截至2012年共发行132卷,发表对华研究的文章及书评共约2300篇,占《会刊》总篇目的大约1/5,涉及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学、历史、思想、宗教、古代科技、少数民族等主题;学会还保有一座专业化的东方学图书馆,藏有约2800种汉学书籍,以西文书目为主;截至2012年,美国东方学会共召开222届年会、半年会,共提交或宣读有关对华研究的论文1008篇。从学会机构的组织来看,美国东方学会共有学会本部及西南分会(1917年成立)、西部分会(1951年成立)、南部分会(1974年成立)等,其中西部分会在劳费尔(Berthold Laufer)、赵元任、李方桂等人的组织和经营下,成为美国东方学会汉学研究的大本营。

一.美国东方学会汉学研究早期阶段的确定

从学术史上看,自创立170多年以来,汉学在美国东方学会的东方学研究大框架内呈现比例逐渐加重的态势,目前,汉学已经占美国东方学会研究规模的1/4;此外,美国东方学会的对华研究在强调语文学、考古学等人文科学研究手段的同时,也涉猎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具有美国自身特色的汉学。但我们通过对《美国东方学会会刊》的研究发现,1842-1930年间,美国东方学会的汉学研究尚处于初步发展的状态,在美国东方学的学术谱系内也处在似乎可有可无的边缘位置,这个时期是该学会汉学研究的早期阶段。下面本文通过对比,以反证法说明该阶段划分的理据:

首先,经过若干年的酝酿,一系列学术事件使得美国的对华研究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开始进入提速阶段,新的社会科学研究也逐渐萌芽。

1928年1月4日,哈佛大学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正式成立,为中美两国学者搭建了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中国学者齐思和、周一良、杨联陞等均曾留学燕京学社,而魏鲁男(James R. Ware)、顾立雅(Herrlee G. Creel)、费正清等也曾受学社资助到中国进行研究。首任社长叶理绥(Serge Elisséeff)在美国实用主义学术传统的大氛围中坚持纯学术的汉学研究,不仅守住了传统汉学的阵地,并且还将其在美国发扬光大。1936年创刊的《哈佛亚洲研究杂志》(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更是继《美国东方学会会刊》之后成为美国汉学研究的另一重要阵地。

1929年12月31日,美国历史学会(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在北卡罗来纳举行的第44届年会也为美国的对华研究提供了推力。该学会成立于1884年,很少关注与中国相关的内容。在此前的学会刊物《美国历史评论》(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中,我们也只在1929年第35卷第1期中发现了研究晚清政府和英法交涉的内容。③但本届年会却史无前例地举办了中国研究的专题讨论:中国学者洪业评价了唐代西安府景教碑的研究现状,介绍了两份外国人对碑文进行研究的手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主任恒慕义(Arthur W. Hummel)介绍了对十七、十八世纪黄宗羲等中国历史学家的研究;徳裔汉学大师劳费尔则提交了一份讨论中国历史上扶桑传说的论文。[3]

1929年12月26-28日,美国考古学会(Archaeological Institute of America)在波士顿召开第50届年会,鼓励进行有关中国考古的研究,共收到芝加哥艺术学院Charles Fabens Kelley、哈佛大学梁思永、加拿大驻河南传教士明义士(James M. Menzies)以及耶鲁大学M. Rostovtzeff提交的4篇相关论文,④学术价值重大。⑤

1930年12月31日,美国科学史学会(History of Science Society)在纪念开普勒逝世300周年的年会上也举行专门议程讨论中国科技,涵盖了中国的中医、炼金术、数学、研究方法等众多议题。其中恒慕义向大会提交的有关中国科技的综述论文、David Eugene Smith有关中国数学史的论文被评价为“引发极大兴趣、在科学史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4]

1930年,美国顶级学术组织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促进中国学研究委员会”秘书格雷夫斯(Mortimer Graves)发表宣言书式文章《美国中国学研究的必要性和研究计划》。在对美国当时的对华研究作出客观评估、说明了所面临的困难后,格雷夫斯表达了对众多研究机构的支持、对最新研究进展的关注,并提出了促进中国研究的指向性措施。[5]

作为美国汉学研究的大本营,美国东方学会在新形势下自然会为推动对华研究作出努力。在1928年4月10-12日的美国东方学会第150次会议上,我们发现了美国东方学会有关汉学研究的第一次正式声明:“本会渴盼科学的汉学研究能够在美国得到有力扶持,因此,本会决定鼓励在《会刊》刊发汉学文献并在年会上探讨汉学事宜”。[6] 1928年,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的首届中国学研究促进会议不仅由美国东方学会主办,⑥并且该会议的第二届就直接在美国东方学会的1929年年会上召开。正是这两次会议使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成立了远东研究委员会(Conference on Far Eastern Studies),美国东方学会也决定与之大力合作。美国东方学会的年会会纪表明,1930-1933年,该学会连续4届年会都与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远东研究委员会联合举办。

另外,《美国东方学会会刊》所刊登的汉学文章也在1930年后发生了质的变化。在篇数上,1843-1930年的88年间,《会刊》前50卷共有34位作者发表有关对华研究的文章及书评56篇;而1931-1941年仅11年间,《会刊》的第51-61卷刊登此类文章及书评共189篇。在研究的层面上,1931年后的这些研究还突破了汉学的传统主题,涉及了西方汉学文献学、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民族主义和学术最新进展等内容,使得《美国东方学会会刊》成为当时美国对华研究的风向标。其次,从美国东方学会年会所收到或宣读的论文来看,1930年也是其汉学研究发生数量飞跃的分水岭。1842-1930年,美国东方学会召开年会等各类会议142次,共收到或宣读汉学论文155篇。而1931-1941年间仅11届年会就收到或宣读论文150篇。

综上,通过讨论当时美国对华研究的总体趋向和分析《美国东方学会会刊》的数据,我们认为,1931年之后是美国对华研究及美国东方学会汉学研究的飞速发展阶段。汉学在美国东方学会框架内的位置有了显著提高,中国学研究也在汉学研究的基础上逐渐萌生。而相比之下,1930年及以前美国东方学会的汉学研究则惨淡经营、缓慢发展,本文将之确定为早期阶段。

二.美国来华传教士和外交官的论文及通讯

美国著名学者丹涅特(Tyler Dennett)曾指出,“在十九世纪的大部分期间,美国人是通过传教士的眼睛来观察亚洲的”。[7]474十九世纪,在社会福音运动和天定命运观念的共同推动下,美国宗教界纷纷成立差会,向海外传教。三十年代的各宗派传教和八十年代的学生海外志愿传教运动也向中国派出大量传教士。在不断向国内差会发出传教报告的同时,这些传教士也在《美国东方学会会刊》上刊载文章或向年会发出通讯,搭建了侨居地汉学和本土汉学的沟通桥梁,为美国本土汉学的前进提供了动力。

在外交人员方面,自1786年山茂召(Samael Shaw)被美国国会委任为驻广州的首任领事开始,到1843年顾盛(Caleb Cushing)出任首位美国驻华公使,到卫三畏1865-1874年前后共5次出任驻华临时代办,直到 1930年,共有42人曾担任过驻华使节。我们在《美国东方学会会刊》上发现了义华业(Alexander H. Everett)、卫三畏(S. Wells Williams)、伯驾(Peter Parker)和柔克义(William W. Rockhill)的论文或通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伯驾在1866-1883年间曾长期担任美国东方学会的副会长;1880-1887年,柔克义的中国通讯也几乎占据了当时美国东方学会相关内容的半壁江山。除外交官外,也有其他来华美国人曾与美国东方学会发生关联,也在本文的考察范围之内。

(一)《美国东方学会会刊》中的文章

如前所述,1843-1930年的87年间,《会刊》前50卷共刊登对华研究的文章及书评56篇。而此期《美国东方学会会刊》刊载所有的文章及书评共1305篇。客观地说,这个数量在美国东方学会的东方学研究中显得微乎其微,反映了早期汉学在整个东方学框架内的边缘地位。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些早期汉学文献才显得弥足珍贵。它们完成了美国最早的对华研究,维系了汉学在美国东方学会学术序列中的存续。在这56篇文章中我们发现有20篇出自来华美国人之手,涉及17人。鉴于这些文章在美国早期汉学中的重要位置,本文将作者和文章名称全部开列如下并简介其内容:

布朗:《中国文化:造就中华民族特性的原因》⑦,该文从中国的地理气候、语言文字、佛儒思想、文化典籍和教育考试等方面入手,力图对中国文化的诸多特性作以概述,并试图找出造就这种特性的深层次原因;

裨治文:《犹太人在中国》⑧,该文是裨治文1851年1月18日自上海向美国东方学会发出的一封函件,《会刊》将其发表。文章报告有八份犹太人的手稿已经从开封运抵上海,对其中的六份进行了识别;

咩士:《论汉字的电报应用模式》⑨,文章对中国的汉字、西方人学习汉字的通行做法作出评述后,探讨了将《康熙字典》中所录的汉字进行笔画拆分,根据笔画的顺序走向编写电报码的方式;《评卫三畏的<汉英韵府>》⑩,该文的重要意义是将当时西方人普遍使用的六种中西字典作以综述整理,并通过卫三畏字典讨论了汉语词汇学建立的可能性;

俾列利查士威林:《汉语方言的书面语转化:厦门方言的罗马化系统》?,该文指出将厦门、福州、南京、上海等地的中国方言罗马化的必要性后,以福州方言为例标出了汉语的15个首音和33个尾音;

玛高温:《航海金针》?,该文是作者1853年在宁波出版的同名著作的前言,说明了向中国人普及西方最新气象学知识的写作目的,还简介了美国传教士以公益事业推进福音传播的进展;

伟烈亚力:《西安府景教碑》?,该文自《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转印,主要是对《美国东方学会会刊》1852年所刊登索尔兹伯里(E. E. Salisbury)的《所谓西安府景教碑的真实性》?作出回应,英译了碑文,并以很长篇幅引征各种中文、叙利亚文的记载证实景教碑的真实性;

卫三畏:《中国丛报》?,此文不长,报道了该刊第二十卷之后停刊的消息;《马端临<文献通考>对扶桑及其他中国以东国家的记载》?主要通过《文献通考》并辅之以《梁四公记》、《神异经》、《渊鉴类函》等,讨论中国文献中对蝦夷、扶桑、女国、文身、大汉、侏儒国、长人国及琉球的记载;

丁韪良:《中国古代的北方胡人》?,作者时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文章梳理了历史上对中原文化造成侵扰的北方少数民族,如匈奴、蒙古族、女真等,对中原政权所采取的同化及抵抗政策作出点评;

柔克义:《朝鲜与中国的关系》?,该文通过中朝之间官方公文的内容、称呼用语、平壤规划,对中国及朝鲜的藩属及独立问题进行讨论;《西藏佛诞故事:对<甘珠尔>的摘录及翻译》?,作者时任美国助理国务卿,该文对照E. B. Cowell巴利文译本中的佛诞故事,对《甘珠尔》《律藏》部第三、第四卷及藏文典籍Djang-lun中的佛诞记载作了比较研究;

白汉理:《中国皇帝的尊天敬地》?,主要是从传教士的眼光对中国皇帝的天地观及祭拜礼仪进行观察,并透视中国传统的宗教观和伦理观,其中不乏基督教的神学思考;

福开森:《中国科举考试的废除》?,报道了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科举考试的举措,将朝廷公告全文翻译,并通过直隶总督袁世凯与作者的通讯描述了当时中国废除八股、更新教育的呼声;

毕士博:《古代中国的象及象牙》?,该文是一篇综述文章,将西方文献中对中国象、象牙及中国文化研究的典型文献进行了梳理,学术视野相当开阔;

何乐益:《立春》?,这是一篇人类学论文,主要考察了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对立春日中国的民间习俗做出考察;

胡美:《“国”字对中国政治变化的顺应》?,作者小中见大,通过“国”字字形的变化探讨当时中国对其文化传统的反思和背离,力图从语言的角度窥见中国思想的新发展;

博晨光:《评何乐益<中国佛教>》?,主要对《世界现存宗教》(The Worlds Living Religions)书系中的《中国佛教》作出批评,认为该书未能突出中国佛教的本土化特征、对中国佛教的流入史及发展现状描述不清、对佛教与中国其他宗教思想的关联互动、佛教对中国文学及艺术的启发未进行深入阐述;

麻伦:《故宫修葺的现行制度,1727-1750》?,这是一篇书目简介,原书由劳费尔在1910年捐献给美国国会图书馆。该文对全书40章进行了内容概括,与作者在圆明园的亲身考察进行了对照,认为该书具有历史学、建筑学、美学、经济学价值;

德效骞:《儒家学说中的“自然”》?对儒家学说中的性善性恶之辩作出梳理,对朱熹认为荀子之说非正统的说法予以反驳,并引证顾立雅(H. G. Creel)的孔子研究予以证实。

(二)美国东方学会年会中的通讯和论文

1842-1930年,美国东方学会各类会议共收到对华研究的会议论文及通讯155篇,其中来自驻华传教士及外交官的有 91篇,涉及36人。这些论文的题目散见于美国东方学会历年的年会会纪中,本文将作者、文题、提交的年份整理如下:

义华业:《裨治文博士转交的两份中国地图》,1847年?;

裨治文:《西安府碑文拓片》,1849年?;

弼莱满:《中国最近出版的地理学书籍》,1850年?;

布朗:《论中国文化》,1850年?;

怀德:《汉语方言口语的书写模式》,1853年;《评<习汉英合话>》,1855年;《对中国“天”和“神”术语和汉字的分析》,1857年?;

咩士:《评卫三畏<汉英韵府>》,1859年?;

卫三畏:《中国和列强的最新交涉》,1860年;《两名英国人最近对景教碑的探访》,1867年;《北京银票和天津局势》,1871年;《中国的少年文学》,1877年;《中国的女子教育与妇女的法律地位》,1878年;《论<列国志>》,1879年;《扶桑国考》,1880年;《中国西南部的苗族》、1881年?;

丁韪良:《中国伦理》,1861年;《中国炼金术》,1868年;《中国与西方世界关系的现状与未来》,1868年;《古代中国的发明》,1869年;《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1869年;《论中国散文的风格》,1871年;《翰林院》,1873年;《中国人的尊祖敬祖》,1880年;《中国和日本的本土化佛教》,1880年;《中国现状》,1883年;《中国北方的胡人》,1884年;《评夏德博士的<中国与罗马帝国的东方>》,1885年;《柏拉图和孔子,奇妙的偶合》,1888年;《中国人对灵感的认识》,1890年;《论中国人对现代科学的若干认识》,1895年;《中国的外交事务及中印民俗的类比》,1900年?;

帅福守:《中国人的居家》,1864年;《论汉语的起源》,1866年;《中国的音律》,1866年;《图解中国的民族迷信》,1866年?;

白汉理:《北京的阿拉伯人》,1863年;《中国人的宗教》,1869年;《“God”一词的汉译问题》,1869年;《中国对“God”一词的翻译》,1877年;《北京教务委员会有关卫三畏逝世的决议》,1884年;《<书经>中的祖先崇拜》,1896年;《中国皇帝的天地崇拜》,1898年?;

伯驾:《西方文化及机构在中国和日本的现状》,1867年;《一组古代中国的画卷》,1869年?;

格林:《杭州佛教碑文拓片》,1867年?;

哈巴安德:《“God”的汉译问题》1868年;《“神”与“上帝”》,1873年?;

艾约瑟:《上古汉语,及其与雅利安语言的关系》,1868年?;

姜别利:《为学会代购汉字字模的情况》,1869年?;

麦嘉缔:《涵摄中国文人阶层宗教观的汉字书法》,1869年;《汉语及朝鲜语书面文字的起源》,1884年?;

廷德尔:《中国寺庙中的两个梵文字刻》,1870年;《卫三畏<汉英韵府>》,1876年?;

儒理:《汉蒙语的关系》,1871年?;

麦利和:《中国的宗教信仰》,1872年?;

施约瑟:《<圣经>的汉语版本,及未来的蒙文译本》,1875年?;

彭北莱:《矿物的汉语名称》,1876年?;

柔克义:《藏文<四十二章经>》,1880年;《藏语和日语的可比性结构》,1880年;《大乘佛教》,1881年;《两份八思巴文字的蒙古碑文》,1882年;《一枚中国硬币;藏文《法集要颂经》的翻译》,1883年;《两部藏传佛经英译》,1883年;《西藏<密勒日巴十万颂>》,1884年;《向美国国务院提交的有关转交东方学会部分中国政府赠书的建议》,1885年;《我的藏文学习及北京东方学会》,1885年;《盘山明代含有梵文碑文的拓片》,1886年;《北京房山寺庙的7份碑文拓片》,1886年;《中国和朝鲜的历史和贸易关系》,1887年;《朝鲜与中国的关系》,1887年;《返回美国的行程计划及朝鲜的迎恩门》,1888年;《朝鲜与中国的关系:附补》,1888年;《喇嘛教 “玛呢丸” 仪式》,1888年;《喇嘛教仪式中使用的颅骨》,1888年;《华盛顿国家博物馆的西藏文物》,1888年?;

魏德:《中国和印度的宇宙论》,1890年?;

福开森:《中国科举考试的废止》,1906年;《中国青铜器》,1915年○51;

胡美:《来自中国的通讯》,1911年○52;

亨贝克:《中国共和制的问题》,1916年○53;

谭唐:《中美的早期文化接触》,1928年○54;

麻伦:《北京颐和园》,1928年○55;

钢和泰:《北京紫禁城发现的喇嘛神像》,1929年○56;

何乐益:《佛教初入中国考》,1929年○57;

赖德烈:《1921-1929年东方学中的远东历史研究》,1929年○58;

马尔智:《中国画简评》,1929年○59;

盖乐:《中国的盐政,对西汉创始期的初步考察》,1929年○60;

恒慕义:《古代中国的地名索引》,1929年○61;

芮思娄:《中国古文献中的农业典籍》,1929年○62;

明义士:《殷墟的甲骨》,1930年○63。

如前所述,在美国东方学会的早期汉学研究中,来华美国人为《美国东方学会会刊》贡献了20篇文章,占此期汉学文章总数的36%;向年会提交或宣读了91篇文章或通讯,占此期同类内容的60%。他们成为该学会早期汉学的重要贡献者。

通观来华美国人刊登的论文及年会通讯,我们发现有如下两个特点:

一是从整体上坚持传统汉学的属性,这在早期阶段的《美国东方学会会刊》有极明显的体现。这个时期所刊发的文章里,有咩士、俾列利查士威林和胡美的汉语研究;裨治文、丁韪良、柔克义的民族史研究;玛高温、卫三畏的古代典籍研究以及布朗、何乐益的民俗、文化研究等,可以说涉及了传统汉学一些最主要的领域。

二是注重时效性和现实关照。费正清曾说,“美国东方学会从一开始就有一种特殊的使命感”。[9]在美国东方学会汉学研究的早期阶段,来华美国人确实提供了大量极具时效性的一手信息:1860年10月17-18日的美国东方学会年会上宣读了卫三畏的通讯《中国和列强的最新交涉》,内容涵盖中美换约因跪拜礼节而失败的过程、清军和英法军队在白河口的交战及天平天国的形势,近似实事报道;清政府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1906年4月17-18日的学会年会就收到了福开森的《中国科举考试的废止》;而1916年著名中国通亨贝克的通讯《中国共和制的问题》更是直接讨论了当时中国的共和制迷局。

这两个特点在美国东方学会汉学研究早期阶段的融合,形成了以传统汉学研究为主体、同时又兼顾现实关照的学术路径,最终发展成有美国自身特色的汉学。另外,从学术史的角度看,美国汉学的现实关照意识也为后来美国中国学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三.美国东方学会对来华传教士的特殊重视政策

来华美国人之所以能够为美国东方学会的早期汉学研究作出如此贡献,得益于美国东方学会成立初期即已确立的对来华传教士的特殊重视政策。早在1843年4月7日美国东方学会的第一届年会上,首任会长皮克林(John Pickering)就曾作出如下报告[9]:

“作为对自己国家的荣誉深感关切的美国人,看到美国传教士的工作站遍布东方,我们就完全有理由相信,掌握那些异教徒语言和文化的美国传教士,其人数要远远超出欧洲任何一个国家的同行这一点立刻与我们的学会产生关联:他们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东方民族语言和文化的了解,为人类历史和人种学的建立提供了最有价值的补充材料。

如果回顾一下上帝的旨意,我们就能够相信,那个禁闭在自己围墙之内长达几个世纪的强大帝国,距离打开国门、融入世界已经为时不远了。我们同样为我们在那里的博学学者们感到自豪,他们已经掌握了那种语言,为传播福音以及艺术和科学铺平了道路。我们希望能从这些学者中获得有关这个国家的人民及其语言的知识,并继而将这些知识在我们的会员中间传播开来”。

皮克林在首任会长报告上还提到了巴黎亚洲学会(Société Asiatique, Paris)助理秘书莫赫(Jules Mohl)于1842年5月30日向巴黎亚洲学会所作的报告:

“有关中国研究的最重要的作品,Mohl提到了由裨治文(《中国丛报》主编)1841年在澳门出版的那本非常有价值的《广东方言读本》(A Chinese Chrestomathy of the Canton Dialect)。裨治文是一位高深的中国学问大师,我们美国公民。但Mohl可能不清楚裨治文的国籍所属,否则他肯定会特地提出。Mohl在报告中对东方研究文献的列举就是以裨治文作品为结尾的”。

此外,1848年1月5日在波士顿举行的年会上,美国东方学会的董事会成员安路福(Rufus Anderson,1836-1875年在美国海外传道会担任要职)代表董事会向大会提交了一份有关学会与美国驻东方各国传教士关系的非正式报告,修订成正式报告如下[10]:

“关于美国东方学会的研究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得到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美国传教士的帮助,我在此建议一些重要题目,在这些研究内容上我们期望能够从他们那里得到信息我们的传教士将会成为学会最活跃的信息来源,将他们的工作成果应用于科学研究也是我们学会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东亚的中国自成体系,有很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很多最有趣的问题都与中国的书写体系、方言口语,尤其是他们的奇特语调、以及巨大的人口等相关联。对于上述以及与此类似的许多问题,学会完全可以提请我们的在华传教士予以协助。他们代表了包括我们国内主要教派在内的至少6个传教差会。卫三畏即是上述传教士之一。12年前他作为印刷工被派到中国,最近出版了两卷本的《中国总论》,首开我们对于中华民族的研究。在关注日语的同时,此前他也出版过几部有关汉语研究的基础性作品,并且他最近还指导完成了日文字模的雕刻。在中国出版的《中国丛报》也已出版至第17卷,是一座信息宝库。该刊一开始几乎全部由美国派至广东的传教士裨治文编辑。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美国传教士被派到中国。现在我们的传教士分布在已经向自由贸易世界开放的五个中国省份中”。

史实证明,美国东方学会对来华传教士的重视政策是有效的,传教士们的勤奋与智慧大大支持了该学会的汉学研究。这一政策甚至兼及了来华的美国外交和其他人员,以柔克义为代表,他们向《会刊》和年会踊跃寄发文章和通讯,为美国东方学会的早期汉学研究提供了存续活力。

注释:

①美国对欧洲汉学的人才输入研究可参考程龙《徳裔美国汉学家夏德学术论述》、龚咏梅《劳费

和他的汉学研究对美国中国学的贡献》、吴原元《知识移民改变美国汉学研究荒村状况》;燕

京学 社的相关研究可参考张凤《燕京学社75年的汉学贡献》、陈乐之《哈佛燕京学社:美国

东亚研究的重镇》;美国东方学会对美国中国学的孕育情况可参见笔者《问题与方法:美国中

国学的发端史研究》与《美国中国学的发端史研究》。

②汉学一般指的是对中国语言、文学、历史、思想等领域的人文科学研究;中国学一般指称在

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领域对中国进行的社会科学研究。本文在汉学与中国学

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上位概念,即对华研究。

③China After the Victory of Taku, June 25, 1859; Memorial of Imperial Commissioner, Sengkolintsin,

Prince of Korsin, Presented to the Emperor, The Ninth Year of Hsien-Feng, Sixth Moon; Imperial

Rescript to the Privy Councillors; A Second Imperial Rescript[J].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35, No. 1 (Oct., 1929): 79-84.

④题目分别是The Buckingham Collection of Chinese Bronzes、Some Problems of Far Eastern

Archaeology、Archa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Oracle Records from the West of Yin China, Date

1400 to 1200 B.C.和The Central Asiatic Hero and His Exploits as Presented in Archaeology。

⑤American Journal of Archaeology, Vol. 34, No. 1 (Jan. - Mar., 1930): 56.

⑥参加首届中国学研究促进会议的学者共40人,有23位是美国东方学会会员,包括时任会长

的艾哲顿(Franklin Edgerton)。

⑦Samuel R. Brown.Chinese Culture: Or Remarks on the Causes of the Peculiarities of the Chinese,

Vol. 2, 1851:167-206. 作者为美国归正会教士,1838年2月23日到达澳门,创办中国第一所

西式学堂马礼逊学堂,携容闳及黄宽、黄胜兄弟赴美,并主持了中国近代最早的留学生运动。

⑧E. C. Bridgman, Jews in China, Vol. 2, 1851: 341-342. 作者为第一位美国来华传教士,隶属美部

会,1830年2月22日抵达广州,《中国丛报》的创办人及主要撰稿人。

⑨William A. Macy, Remarks on the Mode of Applying the Electric Telegraph in Connection with the

Chinese Language, Vol. 3, 1853: 195-207. 作者为美部会传教士,来华时间不详,1850年之前

曾任教于马礼逊学校,1859年4月9日逝于上海。

⑩William A. Macy, On Dr. S. W. Williams's Chinese Dictionary, Vol. 6, 1858-1860: 566-571.

?Charles W. Bradley, Chinese Local Dialects Reduced to Writing: An Outline of the System Adopted

for Romanizing the Dialect of Amoy, Vol. 4, 1854: 327-340. 作者1852-1853年任美国驻厦门领

事,后转至驻新加坡领事、1854-1862年驻宁波领事,离任后又转至上海、汉口,曾于1851-1865

年向美国东方学会图书馆捐出340种专业的汉学书籍,占当时馆藏量的一半左右。

?D. J. Mac-gowan, The Law of Storms in Chinese, Vol. 4, 1854: 456-457. 作者为美国浸礼会传教

士、医生,1843年到达宁波,创办《中外新报》,译介了大量西书,普及西方科学知识的同

时也传播了进化论思想。

?A. Wylie, On The Nestorian Tablet of Se-gan Foo, Vol. 5, 1855-1856: 277-336. 作者为英国伦敦

会传教士,1847年8月到达上海墨海书馆作印刷工,将西方近代高等数学等科学知识传入中

国。

?On the Genuiness of the So-called Nestorian Monument of Singan-Fu.

?S. Wells Williams, Chinese Repository, Vol. 3, 1853: 240. 作者为美部会传教士、外交官,1833

年到达广州,主持后期的《中国丛报》,编写了《汉英韵府》、《中国总论》,1877年在耶鲁大

学创办第一个汉学讲座。

?S. Wells Williams, Notices of Fu-Sang, and Other Countries Lying East of China, Given in the

Antiquarian Researches of Ma Twan-Lin, Vol. 11, 1885: 89-116.

?W. A. P. Martin, The Northern Barbarians in Ancient China, Vol. 11, 1885: 362-374. 作者为长老

会传教士,1850年4月到达宁波。曾任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翻译《万国公法》,

留华62年,官至二品,终老中国。

?William W. Rockhill, Korea in Its Relations with China, Vol. 13, 1889: 1-33. 作者为外交官,1882

年来华,1884年任美驻华使馆二等参赞,1905-1909年任美国驻华公使,美国藏学研究的先

驱。

?William W. Rockhill, Tibetan Buddhist Birth-Stories: Extracts and Translations from the Kandjur,

Vol. 18, 1897: 1-14.

?Henry Blodget, The Worship of Heaven and Earth by the Emperor of China, Vol. 20, 1899: 58-69.

作者为美国公理会传教士,1854年8月3日到达上海,1860年11月到天津开教,1864年进

入北京,1888年成为美部会印书局负责人。

?John C. Ferguson, The Abolition of the Competitive Examinations in China, Vol. 27, 1906: 79-87.

作者1887年抵华,在南京建立汇文书院,后发展成金陵大学、南京大学,1897-1902年任上

海南洋公学首任监院,官至二品。1921年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华盛顿会议。

?Carl W. Bishop, The Elephant and Its Ivory in Ancient China, Vol. 41, 1921: 290-306. 作者

1915-1917年首次来华,1918-1920年任美国驻华海军上尉,回国后任弗瑞尔美术馆副馆长。

1923年2月20日至1927年8月6日、1929年11月16日至1934年4月11日曾代表该美

术馆来华从事考古研究和发掘工作。

?Lewis Hodous, The Reception of Spring, Vol. 42, 1922: 53-58. 作者为美部会传教士,1901年12

月18日抵达福州文山,1901至1904年在保福山神学校任教,1902年任校长,1911年任协

和大学校长。

?Edward H. Hume, Note on the Adaptation of a Chinese Character to Political Change, Vol. 46,

1926: 58-60. 作者为雅礼会传教士、医生,1906年到达长沙,1914年创立湘雅医学院,1917

年创办雅礼医院,1923-1926年任雅礼大学校长。

?Lucius C. Porter, Chinese Buddhism by Lewis Hodous, Vol. 46, 1926: 78-81. 作者1880年生于天

津,1916-1918年任华北协和大学校长,1918-1922年任燕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对中国哲学史

学科发展有重大贡献。哈佛燕京学社创立之初曾担任过中方负责人。

?Carroll B. Malone, Current Regulations for Building and Furnishing Chinese Imperial Palaces,

1727-1750, Vol. 49, 1929: 234-243. 作者1911年来华,任清华学校历史教授至1927年。

?Homer H. Dubs, "Nature" in the Teaching of Confucius, Vol. 50, 1930: 233-237. 作者为美国圣道

会传教士,1900年随父母到达上海并在中国度过童年,1918年在司徒雷登的鼓励下开始研究

荀子。1925年以《荀子:早期儒学的塑造者》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1947年任牛津大学汉

学教授。

?Alexander H. Everett,Two Maps from Dr. Bridgman, by a Chinese Amateur in Geography in

Canton. 义华业,美国常驻中国第一任公使,1846年10月到达广州。

?E. C. Bridgman, A Copy of the Singan Fu Tablet.

?Lyman B. Peet, Recetly Published Chinese Geographical Work. 作者为美部会传教士,1847年9

月6日到福州,1854年完成《创世纪》翻译,1856年出版参译的《新约全书》,1868年福州

美华书局出版《诗篇全书》,翻译其中的第116-150首,1871年春返美。

?S. R. Brown, On Chinese Culture.

?Moses Clark White, The Mode of Writing the Colloquial Chinese Dialects; Review of a “Guide to

Conversation in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by Stanislas Hernisz;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Terms and Characters Tien and Shin. 作者是美以美会传教士,医生,1847年9月7

日到达福州,1852年在美华圣经会出版第一部福州方言译本《马太福音》,1853年回国。

?W. A. Macy, On Dr. S. W. Williamss New Chinese Dictionary.

?S. Wells Williams, On the Late Dealing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Powers; Recent Visit of

Nestorian Tablet by Two English Foreigners; Peking Bank Notes and Tien-tsin Situation; On

Chinese Juvenile Literature; On Female Education and the Legal Position of Women in China,

with a translation of a Chinese Primer for girls; On the Lieh-Kwoh Chi, a Chinese historical novel;

On the Chinese Accounts of Fu-sang, supposed by some to designate America, and of other

countries described in connection with this; On the Aboriginal Miao-tszs Tribes of Southwestern

China, with Remarks on the Nestorian Tablet of Si-ngan fu.

?W. A. P. Martin, A Chart of Chinese Ethics, with a Translation, and Remarks on the Ethical

Philosophy of the Chinese; On the Study of Alchemy in China; On the Present and Prospective

Relations of China to the Western World; On Early Inventions of the Chinese; On the Competitive

Examination System in China; Reamrks on the Style of Chinese Prose; On the Han-Lin Yuan, or

Chinese Imperial Academy; On the Worship of Ancestors in China; On Reformed Buddhism in

China and Japan; The State of Affairs in China; On the Northern Barbarians in Ancient China;

Review of Dr. Hirths Book on China and the Roman Orient; Plato and Confucius, a Curious

Coincidence; On Chinese Ideas of Inspiration; On the Chinese Anticipations of Certain Ideas of

Modern Science; Chinese Diplomatic Dealings and Similarities in between Chinese and Indian

Folkways, 1900.

?Edward W. Syle, On the Domestic Portraiture of the Chinese; On the Foramtion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On the Chinese Musical Notation; Chinese Pictures Illustrating the National

Superstition. 作者是美国圣公会传教士,1845-1860年在上海董家渡创建收容所,皇家亚洲文

会北中国支会创办人之一。

?Henry Blodget, Arabs in Peking: from a letter of Rev. Henry Blodget to Prof. H. A. Newton of New

Haven; Religion of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into Chinese the Word God; Translation of God in

China; Resolutions by Peking Missionary Association on Death of S. W. Williams; Ancestral

Worship in the Shu King; The Worship of Heaven and Earth by the Emperor of China.

?Peter Parker, Lat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ulture and Institution in China and Japan, 1867; On

a Set of Ancient Chinese Scrolls, 1869. 伯驾为美部会传教士、医生、外交官,1834年10月到

达广州,创办广州第一家西医医院博济医院,1847年为美国驻华代办,1855至1857年任美

国驻华全权公使。

?David D. Green, Chinese Buddhist Monument Impression. 作者为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入华时

间不详,1865年1月从宁波到杭州,创办北长老会杭州驻地。

?Andrew Patton Happer, Translation of God in Chinese; Shin and Shang-ti. 作者1844年10月22

日到达广东,留华50年,从事医学及教育工作。1886年创办广东天主教大学,任首任校长,

该校后发展成岭南大学。

?Joseph Edkins, On the Ancient Chinese, and its Connection with the Aryan Languages. 作者为

英国伦敦会传教士,1848年7月22日到香港,9月2日到上海,留华57年。墨海书馆创办

人之一,写有关于中国佛教和汉语的多种重要著作,也曾将大量西方科学书籍译入中国。

?William Gamble, Chiese Type Bought for the Society. 姜别利,美北长老会传教士,1858年来

宁波任华花圣经书房第7任督办,后改为美华书馆。发明了用电镀法制造汉字铅活字铜模,

对中国的印刷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将此技术传到日本。

?D. B. McCartee, On a Chinese Tablet Illustrating the Religious Opinions of the Literary Class; The

Origin of the Chinese and Korean Writing. 作者为美北长老会传教士,1844年6月20日自香

港到达宁波,次年创办中国最早的西式学校之一崇信义塾。曾担任美国驻宁波代理领事和驻

烟台领事、驻上海副总领事。

?E. C. Taintor, On Two Inscriptions in Sanskrit Characters from Buddhist Temples in China, 1870;

On Dr. S. Wells Williams Syllabic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1876. 作者1865年考进中

国海关,1873-1876年为首任上海造册处税务司,1977-1878年连任。

?John T. Gulick, Remarks on the Relation of the Chinese and Mongolian Languages. 儒理,美部

会传教士,1864至1875年留华,持达尔文进化论的自然主义者。

?Robert S. Maclay, Remarks on the Oldest Chinese Religious Belief. 作者为美以美会传教士,1848

年4月12日抵达福州,1850年12月30日创办福州第一所女校,1881年创办鹤龄英华书院。

?S. I. J. Schereschewsky, Account of the Versions of the Scriptures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with

Remarks on a Proposed Mongolian Version. 施约瑟,犹太人,美国圣公会传教士,1859年12

月21日到达吴淞,1877年在美国纽约圣三一堂被祝圣为上海教区主教,1879年创建圣约翰

书院及圣玛利亚女校,以白话文翻译过圣经。

?Raphael Pumpelly, List of Chinese Names of Minerals. 作者为美国地质学家,1863年到达上海,

曾沿长江上游旅行,调查各省的煤藏。

?W. W. Rockhill, The Sutra in Forty-two Chapters, translated from the Tibetan; Notes on Certain

Analogous Structures and Constructions in Tibetan and Japanese; Studies on the Mhāyāna or

Great Vehicle School of Buddhism; Two Mogolian Inscriptions, in Pa-Sse-pa Character, used in

Yuan Dynasty; A Coin from China and translation of the Tibetan Udanavarga; Translation of Two

Brief Buddhist Sūtras from the Tibetan; The Tibetan “Hundred Thousand Songs” of Milaraspa,

a Buddhist Missionary of the Eleventh Century; Suggestion to the State Department to Make Over

to the Society Some Books Given by China; My Tibetan Learning and Peking Oriental Society;

Rubbings of Inscriptions from Pan Shan; Rubbings of Inscriptions from Fang Shan; The Historical

and Commercial Relations of Korea and China; Korea in Its Relations with China; Travel Plan and

Ying En Men in Korea; Supplementary Note on the Relations of Korea in Its Relations with China;

The Lamaist Ceremony Called “Making the Mani Pills”; On the Use of Skulls in Lmaist

Ceremonies; On the Tibetan Collection Deposited in the National Museum at Washington.

?J. K. Wight, On the Cosmogonies of India and China. 作者为美国长老会传教士,1848年到宁

波,1850年7月18日前往上海。

○51J. C. Ferguson, The Abolition of Competitive Examinations in China; China: Chinese Bronzes.

○52Edward P. Hume, Communication from China.

○53Stanley K. Hornbeck, The Problem of Republic-Making in China. 作者1909年到1913年在中国

任教。起初在杭州的浙江高等学堂,后转至沈阳。1928年到1937年任美国国务院远东司司

长,著名中国通。

○54George H. Danton, Early Sino-American Culture Contacts. 作者1916至1918年在清华学校教德

文,德国汉学大师卫礼贤名著《孔子与儒教》的英译者。

○55Carroll B. Malone, The Old Summer Palace Near Peking.

○56Baron A. von Stael-Hostein, On a Lamaist Pantheon Recently Discovered in the Forbidden City of

Peking. 作者1917年5月来到中国,1918至1928年在北京大学教授梵文,对中国语言学和

藏学做出特殊贡献,陈寅恪和胡适曾从其学习梵文。

○57Lewis Hodous, The Intriduction of Buddhism into China.

○58K. S. Latourette, Occidental Studies on Far Eastern History, 1921-1929. 赖德烈,美国中国教会

史专家、美中关系史专家,1910年到长沙雅礼书院任教。

○59Benjamin March, A Short Note on Chinese Portraiture. 马尔智,美以美会传教士,1923年到天

津的Hopei Univeristy(河北大学)教英语,1925年转至燕京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史,1927年

后成为美国东亚艺术史权威。

○60Esson M. Gale,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of Salt in China: Origins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A

Preliminary Study. 作者1908年首度来华,1910年任美国驻上海副领事,1914-1927年在华从

事盐务稽核,一生三次来华。

○61Arthur W. Hummel, Early Chinese Gazeteers. 作者为传教士,1913年夏首次到中国江西牯岭探

亲,1915年由美部会派遣正式来华,自1915年9月15日起在山西汾州明义中学任教,1928

年回国任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首任主任。任职27年期间该馆的中文藏书由100000册增至

291000册,使之成为海外中国研究的重要基地。

○62John H. Reisner, Making Available Old Chinese Literature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芮思娄,1914

年来华,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作物育种学家,1917至1928年任金陵大学农学院院长。

○63James Mellon Menzies, Oracle Bones from the Waste of Yin. 作者为加拿大长老会传教士,1910

年到武安及安阳传教,1917-1920年作为上尉加入一战中国劳工部队,1927至1929年在北京

的华北协和华语学校任教,1930至1932年重返安阳,1932至1937年任教于齐鲁大学。甲骨

第一收藏大家、甲骨研究“西方学者第一人”。

参考文献:

[1]John K. Fairbank.Assignment for the' 70's [J].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74, No. 3 (1969).

[2]Constitution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Vol. 1,

No. 1 (1843).

[3]North Carolina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J].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35, No. 3 (Apr., 1930).

[4]Frederick E. Brasch.Annual Meeting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Society and Report of the Secretary

and Treasurer for 1930[J]. Isis, Vol. 15, No. 2 (1931).

[5]Mortimer Graves.The Need and Plans for Chinese Studies in the United States[J].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Vol. 152, China (1930).

[6]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at the Meeting in Washington D. C., 1928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Vol. 48 (1928).

[7](美)泰勒·丹涅特. 美国人在东亚[M]. 姚曾廙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8]John K. Fairbank.Assignment for the 70's[J].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74, No. 3 (1969).

[9]John Pickering.Address at the First Annual Meeting[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Vol. 1, No. 1 (1843).

[10]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Vol. 1,

No. 4 (1849).

作者简介:孟庆波(1977-),男,河北卢龙人,博士,讲师,中国矿业大学国际汉文化比较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从事海外汉学及中西文化交流研究。

(责任编辑:杨立民)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汉文化比较研究”(2014WX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目录学早期传教士
呼唤21世纪的新目录学——柯平教授访谈录
早期应用瑞舒伐他汀钙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早期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临床分析
60岁再创业邰中和当“光的传教士”
早期西方传教士的汉语量词观
早期传教士作品中的新词创制
《孟子》在我国目录学中的地位变迁及原因
对目录学20多年来的探索与追求——评柯平教授的《从文献目录学到数字目录学》
传教士与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