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英美文学教学的出路何在

2015-03-27 04:04黄耀华
关键词:文学理论英美文学

英美文学课在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地位举足轻重。作为一门专业课英美文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提高人文素质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受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英美文学课却危机重重,它在英语语言文学课程体系中的境遇令人堪忧。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学生们认为翻译和综合英语最实用,语言学枯燥但有用,文学无用。但英美文学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以阅读大量名著为前提的。学生比较浮躁,很难静下心来阅读些文学名著。英美文学逐渐被一些“实用的课程”如外贸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等挤向“边缘”,甚至在一些学校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

面对这一困境,李公昭教授说:“除了从社会环境、教育思想找原因外,我们更应该从英美文学教学自身去找原因……英美文学课究竟应该如何设置,英美文学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才能更有效地吸引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 [1](P11)因此,要改变目前的英美文学教学现状,教学方法急需改革。目前流行于各高校的英美文学课程结构是英美文学史加作品选读。这个课程体系下学生面对的主要是枯燥的记忆性的知识,根本没时间阅读,更谈不上欣赏文学作品了。这样学生积极性降低,不会对文学课产生兴趣。此外,文学课授课仍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文学课成为精读课,枯燥无味。文学课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注意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上让学生多讨论,利用先进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读者反应论为在英美文学课中利用多媒体、电影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在学生知识的习得过程中只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其任务是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截然相反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

读者反应论强调读者在文本意义的产生和阐释上的能动作用。文本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是读者对文本的认识,并且由于读者在认知等方面的差异而发生变化。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去理解分析作品,从而赋予文本新的意义。以读者反应论为理念的文学教学对传统文学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因为它强调的是教学过程的创造成分和学生的能动性。以这一理论为指导的英美文学教学使得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参与作用得到更充分发挥,因而它与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是一致的。

一、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在计算机的处理和控制下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信息于一体的、能支持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这些特征符合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英美文学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厌学。多媒体技术是改进英美文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措施,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原本枯燥的英美文学课图文并茂,提高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效果。如讲解莎士比亚的戏剧和十四行诗、拜伦、济慈、雪莱和彭斯等著名诗人的精美诗歌时可以利用相关的音频或视频,提高学生对这些乏味的诗歌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因此获得听觉和视觉上的美感。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英美文学课不仅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而且还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兴趣。

但是,多媒体教学并不是简单的将原来需要板书的内容移至幻灯片。课件仍然是单一乏味,学生依然没有兴趣可言。这样不仅严重浪费了学校的教学资源,而且,大量的文字内容一方面会造成教师对这些信息的严重依赖,对于他们而言,上课就是简单地读“课件”,课堂上仍然缺乏互动,令人乏味。另一方面学生上课由原来的听老师板书变成了听老师读课件,这样学生还是很难对英美文学产生兴趣。

好的课件不仅要和原来的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好,而且要适时的运用多媒体如文本、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针对不同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文学课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可以灵活采用不同的媒体形式。如图片,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图片有时具有比文字、比老师大段的论述更大的解释作用。以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为例,苔丝与她的丈夫安吉尔一起逃亡到巨石阵。小说中作者对巨石阵没有太多的描写,但巨石阵在小说中极具象征意义。如果我们能将相关的图片展示给学生,除了对巨石阵的直观的印象,学生还能隐约读出蕴含于巨石当中的历史的积淀,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悲剧命运。

二、利用英文原版电影

目前,以传统的选读课形式授课是国内英美文学教学普遍采用的。这种授课方式比较适合讲解诗歌。但小说一般篇幅较长,受课时的限制,教师只能根据具体情况,在课堂中选取某一部分进行讲解。但毕竟只是蜻蜓点水,很难让学生领会到作品的全貌。这样,我们就不得不依靠英语原版电影来辅助英美文学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近年来“电影与文学”在国外一些大学中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2003年4月在牛津大学举办的第18届国际文学教学学术研讨会中大会主席C.F.Moi指出,“受影视的影响,阅读英语文学作品的学生(尤其是英语为外语的学生)在呈下降趋势,传统的以印刷符号为中心的文学阅读和教学活动已受到冲击和挑战。” [2](P8)G. Bombini称“传统的印刷符号为‘文本文化’(text culture),而电影、电视、网络等图像符号为‘形象文化’(image culture),两者之间现已构成了强劲的互动协作关系。”。 [3](P41)当代社会是以视觉文化为主导的,英美文学教学要不断地利用原版电影来提高教学质量。虽然小说的很多方面在电影中是无法忠实地被复制的,但电影本身的艺术性不容忽视。电影有其独特的风格,其素材源于小说,而且电影是一种形象文化,是高雅的大众艺术。文学课要做的就是挖掘电影的文学意义和文化内涵。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形象和言语相结合的认知方法是符合人的认识和学习规律的。影视作品中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话语对白以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等这些感性的认识会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对原文的理解。从教学法的角度来看,教学原则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直观性,文学教学中赏析英美原版电影是直观性教学原则的最好的具体实践。电影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的学习兴趣,并且在这种相对轻松的环境中使学习成为一种精神上及智力上的享受和愉悦。

但是,课堂上老师要科学地播放电影,不能将文学课上的电影欣赏变成一种用于放松的娱乐形式。所以首先要做好观看前的准备。教师在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前要根据教学的要求设置好思考题目,使学生有目的的观看电影,而不是被动地一味追求故事情节。同时,就电影及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提出相关问题供学生讨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树立课堂参与意识。其次,播放电影时应让学生根据相关问题边观看边思考,边做笔记。放映时要有必要的暂停和回放,教师的评论和学生的讨论不可或缺,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把兴趣从电影转移到阅读上来。

三、利用文学理论

英语专业课程当中英美文学课地位举足轻重。英美文学课的目的不仅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水平,而且还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英美文学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4](P26)可见,文学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不可或缺。英美文学史中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和思潮各有不同的特点,而文学理论是对这些作品和思潮的反应和总结。因此,教师在授课当中必然要涉及到文学理论。目前国内已有研究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在国外,英美新批评理论的发起人瑞恰兹在《实用主义批评》一书中提出可以将“细读法”应用于文学教学。 [5](P100)文学理论可以事半功倍地指导文学教学,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新批评文论强调文学欣赏和评论要以文本“细读”为基础。英美文学课应以分析文学作品为中心,本科生的文学课培养目标仍然是提高学生理解和欣赏水平。但是文学课不是精读课,学生应该在正确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来分析语言的技巧,结构,艺术特色等。结构主义文论对英美文学教学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教师在分析某些文学作品时应该向学生简要介绍其基本结构。柯勒律治的诗歌《忽必列汗》比较难理解,教师可以将其结构简要的归纳为“建立乐园”、“失去乐园”和“复得乐园”。学生受理解力的影响,某些文学作品的深层结构不好把握,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归纳总结。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18中不仅表达了对心上人之美的赞美,也赞赏了艺术的永恒之美;《忽必列汗》这首诗中也表达了柯勒律治重新建立理想的艺术乐园的美好愿望。

纵观各国文学发展史,文学理论在各种文学流派与思潮的发展过程当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英美文学教学中不应排斥文学理论,要适当地运用文学理论来指导分析文学作品。文学批评理论与文学分析密不可分,是文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课程教学当中我们应对各个时期主要的文学理论与流派进行必要的讲解。

进入21世纪以来,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在网络不断普及、手机电脑化的新形势下,传统的以印刷符号为媒介的文学阅读不断受到冲击。英美文学课因其自身特点在新形势下受到极大的影响,但作为英语专业的必修课,我们一定要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除将多媒体、英文原版电影和文学理论引入课堂以外,我们还要与时俱进,积极探寻更多的能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文学理论英美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中国文论通史》
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研究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
我与文学三十年
英美常见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