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实现教材系统向教学系统的转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思考

2015-03-27 04:04肖潇,肖新发
关键词:教学系统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教学系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系统包括教材文本系统、教师讲授系统等等,狭义的教学系统特指教师的讲授系统。本文取狭义,与教材系统相对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或者理论性很强,或者政策性很强,如何让大学生态度上“真学”、理论上“真懂”、情感上“真信”、实践上“真用”,进而产生“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这绝非只要有了好的教材就能迎刃而解。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的现实表明,必须有效实现教材系统向教学系统的转化,由此,既要明确实现转化的根据和取向,又探索实现转化的途径和方法。教师是实现教材系统向教学系统转化的关键,教师只有树立角色意识,提升角色本领,才能增强转化的自觉性和实效性。

一、教材系统向教学系统转化的根据

应该说,任何教学都需要实现从教材系统向教学系统的转化,只不过这并未成为所有教师的自觉。而认识上有无自觉,关系到行动上有无成效及其成效之大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教化人感化人的特质,要求从实际出发实施教学,有效实现从教材系统向教学系统的转化。

首先,实现教材系统向教学系统的转化取决于二者之间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必须肯定,两套系统具有密切的联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系统所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即被实践证明为真理的科学体系。因此,教学系统必须遵循教材系统的基本规定,任何背离教材系统的随意发挥都是不允许的。然而,两套系统也应该有区别。教材系统和教学系统虽然都以传播科学真理为目的,但它们各自的出发点则是不同的。教材系统以大学生实际的“一般”为出发点,而教学系统则以大学生实际的“特殊”为出发点。中央统一编写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面向全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大学生,注重于大学生统一的培养目标和统一的质量规格,因而对于各级各类高校大学生普遍适用;而教学系统面对的却是特定层次、特定类型、具有不同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具体的大学生,因而要从生情的实际出发组织教学,绝不可以简单地照搬教材。正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需要由一般走向特殊一样,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也要求正确处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把教材系统的一般转化为教学系统的特殊,在遵循教材系统总体要求的前提下,使教学系统更贴近学生实际。概括地说,教材系统的“一般”是教学系统的“特殊”的依据,而教学系统的“特殊”既要以教材系统为基本遵循,又要从生情实际出发把“一般”转化这“特殊”。

其次,实现教材系统向教学系统的转化又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是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理论联系实际中的“实际”包括多方面的内涵,除了教育对象的具体实际外,还有社会生活变化发展的实际、教育内容变化发展的实际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对客观实际的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材系统也贯穿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但是,由于教材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发展着的社会生活实际和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能及时地在教材系统中得到反映,即使教材不断修订也难以赶上实际变化发展的步伐。况且教材系统作为教学的基本遵循也不可能朝令夕改。弥补教材系统的相对滞后性,必然要求实现教材系统向教学系统的转化,及时反映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党的十八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形成了许多重大理论成果。实现教材系统向教学系统的转化,有利于及时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最后,实现教材系统向教学系统的转化还取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不同于其他基础理论课程的知识教学,也不同于应用专业课程的技能训练,而是以提高大学生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宗旨。正确处理教材系统的“一般”与教学系统的“特殊”的关系、及时反映社会生活发展实际和马克思主义发展成果,都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的必要条件,但又不是充分条件。在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目的上,另一个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是大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和可接受方式。邓小平早就明确提出,教书非教最先进的内容不可,但又必须考虑“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 [1]他还说过:“学马列要精,要管用有。” [2]教学目的是教学结果的观念表现,其付诸实现不能脱离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方式。哪些教学内容更符合大学生可接受程度,哪些教学方法更为大学生所喜欢?这些在教材系统中是无法完全解决的。教学系统直面具体的大学生,它比教材系统更能兼顾大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接受方式,在内容上突出针对性、在方法上注重选择性,在及时回答大学生思想实际问题中彰显实效性。因此可以说,教材系统向教学系统的转化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

二、教材系统向教学系统转化的取向

从教材系统向教学系统的转化,主要是方法问题。毛泽东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就只是瞎说一顿。” [3]实现教材系统向教学系统的转化,也就是“解决桥或船的问题”,其具体指向是多元的,主要包括调整教学内容、选择具体教学方法、整合不同形态教学语言及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等等。总之,没有正确的教学方法,再好的教材系统也可能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一)遵循调整教学内容的原则

实现教材系统向教学系统转化必然涉及教学内容的调整,不过,这并非撇开教材系统另起炉灶,更不是教师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任意发挥。无疑,如何调整教学内容存在着合理还是不合理的问题,而对其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遵循有效实现转化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前沿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

科学性是教材系统向教学系统转化的根本前提。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论相统一的有机整体,对教材内容的取舍也好,整合也罢,都不能违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真精神,也不能割裂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有结构层次之分、重点非重点之别,教学内容的调整固然要特别注重突出重点,但又不能把它与非重点对立起来。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贯穿着史与论的关系、理论与政策的关系,教学重点应该是理论而不是史和政策,不应该把主要精力花在某一理论观点的形成发展上以及某一政策具体内涵的阐述上。然而,合理安排史与政策的教学也有利于更好地阐明理论的本质及其重要意义。显然,调整教材系统、构建教学系统是必要的,但绝不能简单地取舍,而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的教学创新。

前沿性是教材系统向教学系统转化的题中之义。教学系统的前沿性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一是追踪学科前沿,及时反映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而教材还没有来得及反映的最新理论成果,如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四个全面”提出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思想等等。至于其中哪些内容必须在教学系统中反映则不能随心所欲,需要经过认真思考,合理选择,基本要求是既要符合教材系统的精神,又要增强教学的现实性和时代性。二是紧密联系实际,从理论的高度说明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变化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知道,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特点,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中没有也不可能反映的。那么,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理论是否已经“过时”?正确回答这一问题,要求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从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种种现象中揭示其本质,论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现实意义及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前沿性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当彰显的特征,只有贴近社会实际,反映时代精神,才能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针对性是教材系统向教学系统转化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和任务,决定了必须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解决大学生思想实际问题。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社会大变革大开放大转型的时代,新的社会环境、新的生活方式以及多元的价值观念,无不对他们产生深刻影响,积极的影响应当肯定,消极的影响必须肃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满足于理论上的“灌输”,还要直面大学生具体的、动态的思想实际。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在教材系统中是很难及时反映的,而教学系统却具有针对性强的优势。从实质上说,教学系统的针对性在于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性,即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教材系统中承载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中国化马克思理论成果的教学,帮助大学生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引导大学生分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从而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过程中、在大是大非原则问题上保持头脑,形成价值共识。由此表明,教学系统的针对性是教材系统无可替代的。

(二)把握选择教学方法的基点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服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其功能也各不相同,选择何种具体教学方法,取决于教学的具体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具体功能。教学方法是一个系统,各种具体教学方法虽然功能不同,但又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效应。

选择具体教学方法首先要把握它们的特定功能。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理论性都很强,所以讲授法是不能忽视的教学方法,至于是系统讲授、重点讲授还是难点讲授,要看具体的教学内容。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其哲学部分比较适合运用系统讲授法,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则比较适合运用重点讲授法和难点释疑法。研讨法是现代教学普遍关注的重要方法,适应于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且学生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的教学内容。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就比较适合运用研讨法。一方面,其教学内容中的主体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大学生可以感知的现实;另一方面,其教学内容又是大学生必须用以作为行动指导的理论和方法。所以,在重点讲授的同时有选择地运用研讨法,不仅可以为教学过程注入活力,也可以为大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奠定思想基础。运用研讨法的关键是教师要加强指导,包括研讨前的选题设计、研讨中的提示引导、研讨后的总结点评。案例法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较为普遍,它选用有关典型材料辅助教学,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适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需要,高等教育出版社与教材同步出版的“教学案例解析”中的有关内容,就可以用于课堂教学。运用案例教学的关键是适度,如果案例法运用泛化,也有可能导致淡化理论教学。

选择具体教学方法又要注重它们的整体效应。具体教学方法由于功能不同、适用范围不同,因而在教学方法系统中的地位也就不同。对于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讲授法是主要的方法,而研讨法、案例法是居于次要地位的教学方法。对于现实性强的教学内容,讲授法虽然重要却不居主要地位,研讨法、案例法才是主要方法。须知,主要或次要不等于重要或不重要,所以不能把它们对立起来,也不能把某种教学方法绝对化,应该发挥它们的整体效应。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效应,一方面要要合理运用讲授法、研讨法、案例法,另一方面要特别重视运用具有整合功能的问题导向法。问题导向法是一种贯穿和渗透于讲授法、研讨法、案例法等方法之中、因而具有广泛适用性的重要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的整合功能在于它的多元指向性。其中,有的问题在于突出教学重点,揭示理论内容的真谛;有的问题在于强调社会现实,分清事物主流和本质;有的问题在于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因此,实现教材系统向教学系统转化必须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无论是运用讲授法、研讨法、案例法都要提出问题,解答问题,使之在教材系统向教学系统转化中充分发挥整合功能。

(三)提高整合教学语言的艺术

运用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准确表达教学内容。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 [4]任何思想的表达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语言形式,而表达思想的语言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因而必须解决语言能否表达和怎样更好地表达思想的问题。事实上,有些语言能够准确地、真切地表达思想,使人心领神会,而有些语言则词不达意,让人不知所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要高度重视语言形式。列宁反复强调“用人民懂得的语言进行共产主义教育”, [5]“坚决抛弃难懂的术语,外来语,背得烂熟的、现成的但是群众还不懂、还不熟悉的口号、决定和结论。” [6]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会没有困难,对于教材系统的语言表述往往觉得枯燥无味。实现教材系统向教学系统的转化,要求讲究语言艺术,用最质朴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道理,从而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教学系统的语言不同于教材系统单一的文字语言,它是不同形态语言的整合,包括文字语言、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就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艺术也就是运用语言的艺术。首先,口头语言是教学的基本语言,其运用是有技巧的。教师讲述教学内容,应该在不失内容准确性的前提下尽可能使教材的书面语言口语化,不仅应该注重声调、节奏的变化,以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而且还要注重句式长短组合、成份繁简适度,以保持说者和听者的同步思维。事实表明,书面语言口语化,可以消除学大生“马克思主义神秘难懂”的顾虑,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教育通俗化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次,板书是教学的文字语言,但又不同于教材的书面语言,要尽可能对教材语言进行化简处理。比如:把长句子变为短句子,突出语言结构中的核心成份,使学生的记忆经济省力;对教材的有关段落提出关键词,使学生的理解抓住实质。最后,体态语是教学的辅助语言,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借助肢体语言诸如手势、神态、眼色等表情达意。运用体态语是必须的,也是有讲究的,重要的是得体、适度,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在教材系统向教学系统的转化中,三种语言不能顾此失彼,自觉地整合不同形态的语言,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

(四)明确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

广义上说,教育技术属于教学方法,狭义上说,教育技术则是教学条件。教育技术与教学方法有区别也有联系。教育技术往往表现为物质形态,用以放大人的肢体和感官功能,教学方法则往往表现为观念形态,用以放大人的智力和思维功能。从二者统一性看,作为观念形态的教学方法支配作为物质形态的教育技术,而作为物质形态的教育技术又支撑着作为观念形态的教学方法。当今世界,计算机技术、多谋体技术、通信技术等迅猛发展并广泛运用于教学活动,改变了教学形态,教学方法也出现了历史性飞跃。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升视听效果,而且可以把学生置于特定的“场域”,使之亲身感受现实世界,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实效性。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要求推进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普及,就是要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应该说这已经不是问题。问题是在普及基础上如何提高。起码要求是要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思维框架,比如在电子教案的制作上就要突破板书的思维定势,使之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特色,而不是板书的简单变形。在此基础上努力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统一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切实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静态和动态的统一、文字和图片的统一、视频和声频的统一,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积极功能。

三、教材系统向教学系统转化的关键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对于培养人才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列宁针对学校课程的方向说过: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完全由教学人员来决定。邓小平谈到培养目标时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1]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具有其他任何课程都不具有的特殊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方向更为其他课程无法比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实现教材系统向教学系统转化的关键,必须增强角色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风格。

实现教材系统向教学系统的转化,要求教师全面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习近平指出:“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 [7]①习近平的这一重要论述对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各种错误社会思潮自由泛滥的严峻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否具有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是否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方向,对于实现教材系统向教学系统转化来说至关重要。事实表明,如果教师本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就可能发生问题,甚至于把课堂变成宣扬错误社会思潮的阵地。再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具有学科整合性特征,而担任其教学任务的教师在认知结构方面大都与之不完全相适应。无疑,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形成了严重影响。因此,优化教师知识能力结构也就成为实现教材系统向教学系统转化的必然要求。进而言之,实现教材系统向教学系统的转化是与教师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密切相关的,如教学内容如何取舍、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受学生欢迎、怎样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更能发挥正能量?解决这些问题,也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高研究水平和能力。所有这些说明,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实现教材系统向教学系统转化的重要条件。

实现教材系统向教学系统的转化,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现教材系统向教学系统转化是一个创新过程,也是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然而教师的现状则不容乐观。其一,有的教师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内容是科学真理,因而教学内容不可能创新。殊不知,实现教材系统向教学系统转化包括教学内容创新,追踪学科前沿、引入最新信息也就是创新。其二,有的教师照本宣科,教学方式方法单一,远不能在教材系统的基础上实施再创造。殊不知,遵循教材并非简单地照搬教材,而是要联系实际赋予教学更鲜活的内容,采用更受学生欢迎的方式方法。其三,有的教师教学语言枯燥,口头语言与教材书面语言毫无二致。殊不知,没有教学语言的魅力就谈不上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四,有的教师虽然重视教学形式创新,但喧宾夺主,或者形式脱离内容。殊不知,任何教学形式都必须服从教学内容,而不能影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现实表明,实现教材系统向教学系统转化,必须提高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否则,难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价值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自身价值。

实现教材系统向教学系统的转化,要求教师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教师个体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鲜明教学特色,它既是教师个体素质和能力综合作用及其稳定性的表现,也是教师教学凸显艺术感染力和创造性的重要标志。正因如此,国家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风格。 [8]诚然,教学风格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诸如理智型、情感型、自然型、幽默型、技巧型等等,它们各自具有特定功能,但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来说,起主导作用的当属理智型。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严肃的科学理论,教师讲课应该层次清晰,重点突出,论证严密,深入浅出,用逻辑的力量吸引学生注意,用理智的力量掌控教学过程,用严谨的治学态度感染学生。应该看到,不同教学风格具有互补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理智型教学风格为主,但不仅不排斥而且要有选择地吸收其他教学风格中的某些元素如激情、幽默等,这样可以活跃教学气氛,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实现教材系统向教学系统的转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是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教学技术等改革于一体的系统工程。要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注:本文系2015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方式和方法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Z152)

注 释:

①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北京:《人民日报》,2014年9月10日。

猜你喜欢
教学系统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基于Unity的计算机硬件组装仿真教学系统设计
基于移动学习理念的智慧教学系统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基于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汽车配件营销实践教学系统开发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