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可译性限度视角下汉语文化词汇的异化翻译

2015-03-27 04:04宫颖
关键词:源语译语限度

一、引言

随着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了翻译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形式的转化,还应该重视文化在翻译中的主导作用。20世纪末,翻译学“文化转向”的出现让翻译被视为一种文化行为。翻译是两种文化间的对话和交流的过程,译者是两种文化间的桥梁。译者不仅是语言中介者,同时还是文化中介者。 [1]在全球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中,翻译的桥梁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汉语文化词汇是汉语中负载着独特民族文化信息、标志着中华民族特有事物和行为的词汇,植根于几千年的汉语语言环境中,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而英汉所依存的语境相似成分不多,文化的可译性限度让译者很难在英语中找到与汉语文化词汇相吻合的词。因此采取哪种翻译策略,将汉语文化词汇的文化可译性限度缩小成为了人们研究的一个问题。

二、文化的可译性和可译性限度

(一)文化的可译性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客观物质世界,人类社会经历了相似的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具有相同的生理与心理语言基础,相同的语言功能和相似的经验世界。这些因素导致了语言的同构现象,这让翻译活动成为可能。世界上不同地区的文化存在着共性,这为文化的可译性提供了基础。翻译与文化有这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已经不仅仅是从一种语言转变成另外一种语言的纯技术形式的翻译,而且也是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外一种形式,从一种文化转化成另一种文化,它只不过是通过语言作为媒介而实现的。 [5]也就是说,我们既要做到把语言进行表层的字面翻译,也要对其进行深层的文化翻译。世界各地区的不同文化在不断交流中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各个文化之间的共性在不断扩大,个性在不断缩小,文化的可译性也在不断增加。

(二)文化的可译性限度

虽然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的可译性在不断增加,但要承认可译性限度将长期存在,是翻译实践中一个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明进程的差异,就形成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翻译时语言的转换就受到了文化差异的制约,造成了文化的可译性限度。既然文化是一个群体对事物的反应,不同的群体对事物的反应也就不同,关注的焦点也就相异。在一种文化中存在的现象,在另一种文化中很可能不存在,因而在另一种文化所在的语言中不一定能找到对此种现象的表达法,这就产生了表达的缺失,也即是某种程度上的不可译性。 [9]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民族文化也在不断地交流和融合,文化的可译性限度在不断缩小。大量英语词汇涌入到汉语中,如咖啡(coffee)、蜜月(honeymoon)、激光(laser),因特网(Internet)、橄榄枝(olive branch)、比基尼(bikini)、鳄鱼的眼泪(crocodile’s tears)、酸葡萄(sour grape)、吉他(guitar)、牛仔(cowboy)、桑拿(sauna)、色拉(salad)等。同样,汉语中的观音(kuan yin)、乌龟(oogway)、风水(fengshui)、纸老虎(paper tiger)、关系(guanxi)豆腐(tofu)、禅(zen)、铁公鸡(iron rooster)、龙眼(longan)、草根(grassroots)、铁饭碗(iron rice bowl)饺子(jiaozi)、功夫(kung fu)等也已在英语词汇中占有一席之地,让英语词汇更加多元化。虽然全球化语境下英汉文化词汇的文化可译性不断扩大,但是只要这两种语言间存在着文化差异,其文化的可译性限度将长期存在。怎样缩小可译性限度并超越这个限度来达到交流的目的,是翻译的乐趣所在。 [8]

三、归化和异化

归化和异化的概念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的对于有文化差异的地方提出的两种翻译策略。按照他的说法,归化翻译策略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翻译策略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把译语读者带入外国情景”。 [2](P20)世纪后期,翻译的文化转向让归化和异化成为了当今翻译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在翻译过程中,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在不破坏译入语语言规范的前提下,应该对其进行最大限度的保留,维护世界的语言和文化多样性,确保“文化保真”的实现。归化虽然寻求的是和译入语文化最贴近的表达方式,以译语读者为中心,更容易让译入语译语读者接受,但是牺牲了源语中的异质因素,失去了吸收源语文化的机会。适度异化可以拓展双语之间的共性,缩小可译性限度。 [3]异化以源语文化为归宿,注重保留源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性,让译语读者感受到原作的异域语言形式和异域文化特色,有利于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四、文化可译性限度与汉语文化词汇的异化翻译

英汉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从它们的语言形式和语义可以看出这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汉语文化词汇负载着中国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英汉各自的语言环境相似成分不多,因此可译性较小。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英汉文化也在不断地交流和融合,汉语文化词汇的文化可译性限度在不断缩小。但是只要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文化差异,汉语文化词汇的文化可译性限度将长期存在。异化翻译的被接受程度和文化交往的广度、深度是成正比的。全球化以及汉语影响力的日趋增强,汉语文化词汇的异化翻译有助于在平等的基础上如实地反映中国文化,促进中国的对外开放和交流。 [4]要在文化交流中保持文化平等和相互尊重,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必将走向异化。 [7]因此,在翻译汉语文化词汇的过程中,当译者在英语里很难找到与之对应的词语将其重现,应发挥其主体性,尽量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传达汉语的文化信息。以下是采取异化翻译策略对汉语文化词汇翻译的几个实例:

例1.龙的传人——the Descendants of Loong

采用归化翻译策略将“龙的传人”译为“the Descendants of Oriental”,译语读者就不能领略到汉语中的龙文化。龙是中华文化神圣的图腾和象征,代表着权势,高贵和尊荣。龙文化的历史持续了八千年,龙的形象已经深入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是中国文化的代表。而在西方文化,龙是一种无恶不作的怪兽。在基督教中,龙是邪恶的代名词。所以“龙”也不宜译为“dragon”。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将“龙的传人”译为“the Descendants of Loong”,能较完整地保留源语中中国的龙文化信息,让中国的龙文化走向世界。

例2.春节——Spring Festival

采用归化策略将“春节”译为“Chinese New Year”,意思就是中国年。虽然强调了“中国”,但是却略去了“春天”的概念,这样就不利于让译语读者领略到春节深厚的古典意义了。春节是古代中国人民对春天形成的一种节令意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故有“一日之计在于春”这么一句农谚。“春节”反映了中国人对春天的歌颂和极为隆重的祈求丰衣足食的意义,代表了“民以食为天”的农耕文化。将“春节”译为“Spring Festival”,保留了“春天”的概念及其人文内涵,让译语读者了解春节背后的意义。

例3.师父——shifu

“师父”是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是徒弟对传授技艺老师的尊称,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在古代中国,师父通常收养徒弟于家中教养,把徒弟视为家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就能表现出师徒之间的深厚感情。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师和父的地位相当,师徒关系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若将“师父”直接译为“master”,译语读者只会将师父仅仅理解为精通某一技艺的大师,而想不到师徒之间的情感色彩,也体会不到其背后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内涵。

例4.灵丹妙药——elixir

“丹药”起源于中国道教的炼丹术,是中国古代的道教术士们所开创出来的一种以矿物质合成的药物,是中药剂的一个分支。它是由古代道教术士们将多种化学原料,放入炉鼎烧炼,并配置成药饵最后提炼而成的混合物。中国的道教和神话传说中认为丹药可让人长生不老甚至羽化成仙。将“灵丹妙药”译为“elixir”,英语中的panacea原意是帕那刻亚,希腊神话中的医药治疗女神。若将“灵丹妙药”译为“panacea”,这一过度归化的译语掩盖了中国的道教文化信息,易使英语本族语读者似乎认为中国神话里也有一个医药女神,体会不到源语中的中国道教文化信息而产生文化误读。而“elixir”意思是“炼金药”,译语读者就能了解到丹药的制作方式和制作意图。

例5.奶子糖粳米粥——milk and sweetened rice congee

奶子糖粳米粥,《红楼梦》中的美食之一,是王熙凤在协理宁国府时吃的早餐。奶子就是牛奶,粳米是大米的上品,营养丰富。该粥的做法是在粳米粥快熬好时加入鲜奶并搅匀,再加入糖。这样的早餐既符合王熙凤的身份,也符合贾府的养生之道。霍克斯采用归化翻译策略,将其简单译为“milk”,会让读者误以为王熙凤是空腹喝牛奶,这与贾府人讲究健康养生的事实背道而驰,没有将源语背后的饮食文化翻译出来。而杨宪益采用异化翻译策略,译为“milk and sweetened rice congee”,保留了源语的文化特色,很好地将中国文化介绍给译语读者。

五、结语

翻译不只是一种语际转化,在深层意义上它更是一种跨文化转换。从文化的角度看,翻译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传播和文化阐释。 [6]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造成了文化的可译性限度,增加了译者对其翻译的难度。成语、典故、谚语、历史遗迹、历史人物等汉语文慧词汇,适宜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异化翻译策略是以源语为中心,不仅能让译入语忠实于源语,保留源语独特的文化信息,让译语读者领略中国文化的风情和魅力,还能促进中英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这过程中,两种语言的文化可译性限度也会不断缩小。因此,在翻译汉语文化词汇时,译者应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尽量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将文化的不可译性转化为可译性,缩小文化的可译性限度,提高翻译的质量,把中国的优秀文化推向世界。

猜你喜欢
源语译语限度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指责也该有限度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知识与能力提升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咳停合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建立与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