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川西北防沙治沙工作

2015-02-07 01:50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曲木史哈
四川党的建设 2015年9期
关键词:防沙沙化鄂尔多斯市

·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曲木史哈

扎实推进川西北防沙治沙工作

·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曲木史哈

为学习借鉴外省区防沙治沙成功经验,经国家林业局推荐,省政府防沙治沙考察团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等地对防沙治沙工作进行了考察学习。通过听取内蒙古自治区和鄂尔多斯市沙化情况以及防沙治沙和沙产业发展的介绍,察看各项治沙工程和种植的农作物及中药材等林草植被,了解他们的创新做法和成功经验,围绕四川如何学习借鉴进行了深入思考。

内蒙古自治区防沙治沙成效显著

在恶劣的环境和脆弱的生态面前,内蒙古自治区和鄂尔多斯市紧紧围绕构筑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目标,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把防沙治沙作为重中之重,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全民尽责、全社会参与,防沙治沙取得了显著成效。

求生存,在防沙治沙中绿化了一座沙漠。据监测,2012年与1999年相比,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土地减少了3100万亩,沙化土地减少了918万亩。到2012年底,鄂尔多斯市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到70%,库布其沙漠治理率达到25%。

谋发展,在管沙用沙中催生了一片产业。鄂尔多斯市围绕防沙、治沙、管沙和用沙等,建成了沙柳、柠条、沙棘、山杏等原料林基地2800多万亩,培育了沙基建材、沙棘及杏仁饮品、人造板、生物质热电厂等林沙企业20多家,打造了七星湖、恩格贝等沙漠旅游景区20多处,沙区产业快速发展。

曲木史哈(前排右三)率团赴内蒙古考察防沙治沙工作。

奔小康,在协同推进中富裕了一方百姓。鄂尔多斯市坚持防沙治沙、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民生发展协同推进,有力促进了农牧民增收致富。2013年,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2672元,走在了全国农村全面小康的前列。其中,来自林业的人均纯收入超过2500元,占20%。地处沙漠腹地的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嘎查”即“村”)牧民新村农牧民依托沙漠旅游服务,年户均收入达到12万元。

在毛乌素沙地,我们考察了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霍洛林场小霍洛作业区暨万亩樟子松治沙基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还是流动沙地。经过40多年的不断试验和持续治理,不仅有效治理了沙化土地,流沙基本得到控制,而且建成了内蒙古西部地区引种时间最早、推广面积最大、树木长势最好的人工樟子松基地,并带动了全旗乃至全市全自治区樟子松治沙造林的发展。在库布其沙漠,我们考察了全国著名治沙企业——亿利资源集团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的一系列防沙治沙工程以及通过防沙治沙发展起来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沙漠旅游产业和围绕防沙治沙建立的牧民新村、亿利东方学校、沙漠博物馆、沙漠科技馆等。1988年以来,亿利资源集团通过“实施生态移民、促进自然修复,开展以路划区、推进分而治之,创新迎风造林、实现削峰填谷”等措施,在库布其沙漠实施了60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生态治理和修复工程,不仅使治理区生态明显改善,降水量明显增加、沙尘天明显减少,而且带动实施了规模较大、技术含量较高的沙漠产业,成功探索出“治沙、生态、民生、经济”平衡驱动的可持续商业治沙模式,“市场化、产业化、公益化”相结合的沙漠绿色经济发展机制,以及“整治荒漠、改善生态、消除贫困”的绿色发展之路。库布其沙漠治理的成功,使其成为沙漠生态文明的样板,并连续举办了全球唯一沙漠论坛——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2014年6月,又以“沙漠绿洲中国梦”为题登上了央视公益广告。在和林格尔县,我们考察了北山生态工程。该工程通过创新整地及栽植技术,探索出了干旱地区造林的成功模式。

内蒙古自治区防沙治沙的成功经验

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入思考,我们认为内蒙古自治区特别是鄂尔多斯市防沙治沙经验集中体现在“六个坚持”。

坚持创新治沙理念。按照和谐发展理念要求,积极创新治沙思路,转变治沙方式,坚持以生态自然修复为主,变“征服沙漠”为“善待沙漠”,变消极防沙、堵沙为积极治沙、用沙,用产业化思路治理和经营沙漠,在防沙治沙中建设了以沙柳为主的生物质能源原料基地,以柠条、杨柴为主的饲料加工原料基地,以优质杏仁、沙棘为主的食品饮品原料基地,以沙漠观光、沙漠探险为主要内容的沙漠旅游目的地,努力实现依靠沙漠建产业,利用沙漠要生产力。

坚持政府强力推动。实行了各级人民政府负总责、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同志为主要责任人的防沙治沙目标责任制。制定了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并把防沙治沙工作作为各级领导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了目标责任落实。目前,全自治区已形成了“换人不换目标,换届不换蓝图”“一任干给一任看,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防沙治沙优良传统,为防沙治沙工作持续、深入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坚持强化政策保障。始终把政策保障、资金保障作为重要前提,着力从政策、资金上支持服务防沙治沙事业。早在2000年,鄂尔多斯就实施了禁牧休牧轮牧和舍饲圈养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使不堪重负的10068万亩草原终于得到了休养生息。同时,依照国家重点功能区规划,大力实施“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启动实施了生态移民。对转移的农牧民,由国家或者营利性治沙企业提供70-100平方米的住房;对有文化的中青年人进行技能培训,输送到企业就业;对于没有技能和劳动力的人员由国家每年补助8000元的生活费,解决生计问题。

坚持加强科技支撑。始终把科学技术支撑作为治沙先导,积极加强治沙生物质材料、沙区造林技术、沙产业培育发展等技术和模式研究。如通过多年品比筛选,收集保存了适宜干旱沙区典型植物约100余种,其中不少为经济价值较高的生态经济植物,为治沙提供了较好的物种资源选择。如根据探索总结,在治沙中采用大苗造林和“气流法植树”等新技术,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树木灌草的成活率和治沙效率,而且有效降低了造林和治沙成本。

坚持市场主体治沙。坚持以市场经济为指导,以利益驱动为原则,严格落实“谁建设、谁受益”“五荒”拍卖政策以及公益林补偿等政策和奖励机制,有效调动社会治沙积极性,促使防沙治沙投入向多元转变,防沙治沙主体向企业转变。目前,鄂尔多斯市参与治沙造林及相关产业开发的企业数量达到80多家,培育了亿利资源集团等林沙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2家,企业累计完成造林1500万亩,企业治沙已成为治沙造林的新兴主体和生态建设事业的生力军、主力军,初步形成了大型企业为龙头,重点企业为骨干,小微企业为补充的防沙治沙新格局。

坚持专业队伍施工。针对过去治沙项目由市、旗向上争取工程,向下组织群众实施,但成效不甚理想的实际,积极探索和实施专业队伍施工。目前,亿利资源集团治沙队伍已从初期的27人扩大到上千人,治理区从库布齐沙漠发展到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尔沁沙地乃至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河北坝上张家口以及北京延庆等地,既为绿化沙漠作出了贡献,也为企业增收拓展了空间。

关于推进川西北防沙治沙的几点思考

据监测,我省沙化土地主要集中在川西北高寒地区,面积达82.19万公顷,占全省沙化土地面积的88.97%。在中央和省里的支持下,2007年以来,我省相继在甘孜、阿坝部分县开展了防沙治沙试点以及沙化科学考察等,累计治理沙化土地26.4万亩,治理区林灌草植被得到逐步恢复。实践证明,川西北地区的土地沙化尚属于初始阶段,是可防、可控和可治的最关键、最有利时期。这次到内蒙古自治区考察学习,看到沙漠变绿洲,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川蒙两地在降水、积温等防沙治沙关键因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川西北的优势是降水量多,劣势是年有效积温小。相对来说,解决积温不足问题尚无可行办法,为发展以林草为原料的沙产业带来巨大障碍。因此,学习借鉴内蒙古自治区以及鄂尔多斯市的做法,扎实推进川西北防沙治沙,还必须紧密结合四川实际,重点在思路创新、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上下功夫。

深化沙化危害认识,落实防沙治沙责任。川西北土地沙化,不仅是生态问题,更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事关我省藏区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四川要美,川西北必须美;四川要富,川西北必须富。土地沙化不仅影响着我省全面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且影响着长江、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省级有关部门特别是沙区各级党委政府要学习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把防沙治沙作为最要紧的生态建设来抓的经验,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增添动力、增强信心、落实责任,切实抓好防沙治沙工作。

加快治沙工作推进,加大治沙政策支持。2013年,包括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在内的《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已获批复,并已启动实施防沙治沙项目。当前的重点是要抓好项目实施。一是积极争取所规划项目逐年落实和实施推进,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并认真总结研究推进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二是及早研究《规划》防沙治沙项目的中期评估,在全面掌握实情的基础上,提出提高投资标准、优化建设规模的具体建议。三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出台川西北沙化区域禁牧、休牧、轮牧、退牧政策,建立沙区特别是治理区林灌草植被和湿地保护激励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土地沙化、沙化程度加重以及治理区沙化逆转。

强化沙化科技支撑,推进科学防沙治沙。沙化土地治理是世界上难度最大的生态治理工程之一,必须有先进科学技术作为强力支撑。从全球来看,高寒地区沙化土地治理的关键技术、成熟模式和适宜生物质材料等方面都还缺乏过硬成果,川西北治沙仍以传统治沙技术手段为主。学习借鉴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学防沙治沙经验,一是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研究,设立川西北防沙治沙重大科技专项,开展多部门、多学科、多层次的系统性联合攻关,尽快研发形成先进沙化生态治理技术和沙产业开发利用技术,尽快筛选培育出适合川西北高寒沙区的治沙植物(尤其是沙生药材、沙生食材)。二是积极加强对外交流合作,适时组织外出考察学习,邀请省外乃至国外的防沙治沙科研教学机构以及治沙企业的专家和能人到四川实地考察指导。三是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在重点治理区建立3-4个防沙治沙科技示范区。

切实转变治沙思路,努力推进变害为利。在坚持改善生态、改善民生,服从和服务于沙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前提下,积极学习借鉴鄂尔多斯市的治沙经验,推进防沙治沙与产业发展和谐共生、相互促进,积极发展防沙治沙富民产业。一是结合实施防沙治沙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快建立灌草结合的人工食草基地,大力发展和做大做强特色经济林果产业、中药藏药产业。二是结合旅游产业发展,探索建设和发展沙漠公园、沙漠科技馆、沙漠体验营,大力发掘和稳步开展沙漠旅游,一方面拓展旅游项目、发展旅游产业、增加旅游收入,另一方面建设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的重要阵地,促使游客在体验优美高原生态的同时关注和关心土地荒漠化问题。三是结合沙产业发展,着力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防沙治沙和沙产业,积极引进治沙企业开展营利性治沙。

积极开展教育培训,稳步推进专业治沙。紧紧围绕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和解决防沙治沙等生态工程、产业发展劳务施工以及招投标相关问题,积极加强农牧民教育培训特别是防沙治沙和沙产业发展等专业技术培训。一是通过培训,就近组建防沙治沙和沙产业发展专业队伍,条件适合的发展成为专门的劳务公司直至治沙企业,解决川西高原工程建设所需劳动力。二是通过组织参加防沙治沙等生态工程建设以及产业发展劳务施工帮助农牧民增收致富。三是通过教育培训和参与劳务施工等,逐步转变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减少农牧业生产对草地的依赖和超载过牧对草地的破坏,间接助推防沙治沙。(责编:贺贵成)

曲木史哈(左三)赴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检查指导自然保护区工作。

猜你喜欢
防沙沙化鄂尔多斯市
绿染鄂尔多斯高原
防沙治沙 筑起富民惠民的绿色长城
防沙治沙模式的思考
土地沙化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
大医精诚福泽一方——专访鄂尔多斯市防盲治盲眼科医院
五年累计治理沙化土地一千多万公顷
提高认识 总结经验 强化责任 全面推动我省防沙治沙工作进程
我国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
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0年实现“双缩减”
鄂尔多斯市马铃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