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情况调研

2015-01-08 07:20廖明中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5年2期
关键词:台资价值链深圳

廖明中 施 洁

当前,深圳正加快进入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快车道,台资企业既面临挑战,更面临机遇。深圳台资企业70%以上是制造企业,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不少企业都面临成本提高、订单减少和竞争力下降等问题,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较低的台资企业亟待转型升级。为了进一步掌握深圳台资企业的转型升级情况,笔者所在课题组于2014年上半年组织开展了《深圳台资企业发展情况问卷调查》,听取了台商协会及台商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并实地考查了部分在深台资企业,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深圳台资企业基本情况

台资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深圳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82年第一家台资企业落户以来,截至2013年底,深圳累计引进台资企业超过5400家,实际利用台商投资超过64亿美元。本文选取在深台资企业作为调查对象,收回有效问卷726份。调查结果符合深圳台资企业的总体情况,能够反映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特点。

(一)台资企业基本信息

企业区域分布。样本在深台资企业共有726家,涵盖了深圳市8个区(含新区)。其中,宝安区样本企业数占比最高,达到45%;其次是龙岗区企业,占26%;再次是光明新区企业,占12%。福田区、罗湖区、盐田区、坪山新区和大鹏新区的样本数占比均低于10%。

企业所属行业。在726家样本企业中,从事“其他制造业”类别(家电、玩具等)最多,为第一梯队,有150家;第二梯队是电子零组件制造业和塑料制品制造业,分别为112家和99家;第三梯队是金属制品制造业,电脑、电子产品与光学制品制造业、批发与零售业,分别为76家、53家和41家。此外,家具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业、橡胶制品制造业和纺织业企业数量分别在10~20家。

企业创办年份。在726家样本企业中,有702家台资企业可考察在深创办年份。其中,1990年以前创办的企业数最少,占3%;2001~2005年间创办的企业最多,占29%;1991~1995年间、1996~2000年间、2006~2010年间和2011年至今创办的企业,占比分别为19%、8%、18%和23%。

企业注册资本。在726家样本企业中,注册资本在2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最多,为212家,占29%;注册资本在20~50万美元、50~100万美元、100~200万美元和200~500万美元的企业分别占16%、12%、17%和14%,分布较为均衡;注册资本在500~1000万美元和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最少,占比均为6%。

企业注册类型。在726家样本企业中,有686家台资企业可考察企业注册类型。台资独资企业数量最多,达到586家,占86%;合资经营、合作经营、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类型公司的占比大致在2%~6%范围。

(二)台资企业发展状况

企业营收规模。在726家样本企业中,有601家可考察在深营业收入规模。台资企业年营业收入在1000~5000万元企业最多,数量为214家,占36%;200~500万元、500~1000万元、5000~10000万元、10000~50000万元企业数量均在70家左右,合计占比48%;0~100万元、100~200万元、50000万元以上企业数量均在40家以下,合计占比16%。

企业经营情况。在726家样本企业中,有493家可考察企业经营情况。发展势头较好的台资企业仅28家,占6%;企业经营正常平稳为237家,占48%,接近一半;而出现小幅亏损企业175家,占35%;出现大幅亏损企业有53家,占11%。

企业员工规模。在726家样本企业中,有722家可考察企业员工规模。结果显示,约四分之三的台资企业员工规模在250人以下。其中,员工规模为50人以下的企业有233家,占32%;50~250人的企业有305家,占42%;250~500人的企业有92家,占13%;500~1000人的企业数和1000人以上的企业数均为46家,合计占比13%。

企业员工结构。在726家样本企业中,有608家可考察企业大专以上学历员工的比例。绝大多数台资企业大专以上学历员工的比例低于30%。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员工的比例低于10%的企业有255家,占42%;大专以上学历员工的比例在10~30%之间的企业有226家,占37%;大专以上学历员工比例超过30%的企业仅有127家,占21%。

本土化发展情况。在726家样本企业中,有669家可考察在深本土化发展情况。大部分台资企业实现了原材料、零部件本地采购和中高层管理人员本地化。其中,实现原材料、零部件本地采购的企业有478家,占71%;实现中高层管理人员本地化的企业有333家,占50%;与本地企业建立了供应链合作联盟的企业有239家,占36%;与本地企业建立了市场合作联盟的企业有138家,占21%。相对而言,台资企业在研发领域的本土化程度较低,与本地企业或机构建立了研发合作联盟的企业仅48家,占7%。

二、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深圳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情况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产业转型升级包括四个层级: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价值链升级。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侧重于生产加工环节的改进,功能升级侧重于研发设计和营销品牌服务能力提升,价值链升级强调从一条产业链向新的、附加值更高的产业链攀升。除了以上四个层次的转型升级,市场转型也是台资企业的一个重要选项。本次问卷调查结果大体反映了上述五大转型升级方向:在665家样本台资企业中,计划投入自动化设备、优化生产流程的企业达368家,占55%;计划加强技术创新的企业达467家,占70%;促进节能减排的企业274家,占41%;计划投资服务业、实现多元化发展的企业95家,占14%;计划加强品牌建设、开发我国内地市场的企业277家,占42%。

(一)工艺(流程)升级情况

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第一层次是工艺(流程)升级,即通过对产业链中某环节的工艺、生产流程的改造或引进更加先进的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从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一是深圳台资企业所处技术水平阶段整体相对理想。在564家样本企业中,20%的企业处于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42%的企业处于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12%的企业处于省内先进水平。二是深圳台资企业技术开发模式方式多样。在565家样本企业中,51%的企业技术进步来源于企业自主研发;合作开发的占17%;委托开发的占26%;通过市场引进方式的企业占比为19%。

(二)产品升级情况

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第二层次是产品升级,即通过引进新产品、改造老产品,转向新的产品线,提高产品更新能力,从而保持和增强制造环节附加价值。从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一是绝大多数企业在过去三年都实现了产品的变革或创新。在553家样本企业中,年均新产品成果达到两件及以上的占30%;不足两件的占45%。二是新产品对销售收入的贡献尚未充分体现出来。在514家样本企业中,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高于50%的企业有33家,仅占6%;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低于5%的企业有166家,占32%。

(三)功能升级情况

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第三个层次是功能升级,即依托强化原始创新和品牌培育、市场拓展,逐步实现产业链向更高层级跃迁,籍此获得更高的附加值。品牌表明了工业企业对产业链的整合提升程度以及综合控制能力,一个地区拥有品牌的数量与质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工业经济运行的水平。近年来,不少在深台资企业进一步向价值链下游延伸,在品牌营销高附加值环节实力得到较好提升。在570家样本企业中,超过七成企业都拥有自主品牌;仅有162家企业完全采取贴牌生产,占样本企业数的28%。

(四)价值链条升级情况

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第四个层次是价值链升级,即企业从一条价值链跨越到一条新的、价值量更高的相关产业价值链,属于产业部门间的跨越。未来,更多台资企业将选择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形势转变,拓展业务新领域,实施多元发展。从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659家台资企业样本中,选择就地转型的服务业台资企业占比达到78%,略高于制造业台资企业(63%);而选择转移到内地的制造业企业达到19%,远高于服务业(7%);选择回台湾发展的制造企业占比3%,服务企业为零。

(五)市场转型情况

市场转型是台资企业的另一个重要的转型方向。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发挥低成本劳动及土地价格优势,大力推行“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发展模式,吸引了包括台资企业在内的大量外商投资者。时至今日,国内经营环境已经发生巨大改变,我国已经由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市场。与此同时,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等因素影响,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台资企业旧有的外向型发展模式已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加强对内销市场的开拓和摆脱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就成为台资企业转型的重要路径之一。从深圳全市整体情况看,近五年来全市出口总额占工业销售产值比始终维持在80%左右,工业品拓展内销市场的力度尚不明显。从本次问卷调查的情况看:在660家样本企业中,产品全部内销企业174家,占26%;产品出口比例超过50%的企业,占58%;产品100%出口企业227家,占34%。

三、深圳台资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困难及政策诉求

(一)当前台资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困难

近年来,营商成本上升,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上升成为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之首,但同时,它也是倒逼企业加速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就深圳而言,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从2008年的43454元上涨到2012年的59010元,涨幅为35%。此外,随着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处罚力度与执行手段大幅增强,雇佣和解雇成本等非工资性成本也有所增加。接受调查的712家台资企业认为,劳动力工资水平上涨是企业经营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其次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同行竞争激烈和欧美市场持续低迷。至于内销市场开拓困难,政策法规不明确导致高隐性成本,以及企业融资困难方面,虽然部分企业也认为存在问题,但尚不算是重大共性问题。调研过程中,不少台资企业反映创新支撑能力不足是制约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问卷调查显示,研发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低于2%的企业有182家,接近占408家样本企业的一半;研发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介于2%~5%的企业有66家,占408家样本企业的16%。从企业研发人员的学历水平情况看,470家样本台资企业中,研发人员学历水平主要集中在中专及以下企业有131家,占样本企业的28%;集中在大专学历企业有226家,占样本企业的48%;集中在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企业有113家,占样本企业的24%。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台资企业的研发人员以技术工人为主,人才层次不够高。

(二)对深圳营商环境改善和转型升级扶持政策的诉求

近年来,部分台资企业盈利能力下降,选择了向更低营商成本地区转移的发展策略。但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企业仍然选择了就地转型升级,显示出台资企业对深圳营商环境的认可。在659家样本台资企业中,有404家企业选择在深圳就地转型升级,占比达61%;计划向我国内地成本更低地区转移的企业占比为17%;选择回台湾地区投资的企业仅有3%。从企业对深圳营商环境评价的调查情况看(见下表),在样本企业中,相对多数企业认为“满意”的项目是供电项目,占样本数的66%;而从第三项“商务服务”到第十二项“优惠政策”等10个项目,超过样本数一半的企业评价为“一般”。最“不满意”的3个项目是扶持力度(30%)、优惠政策(15%)和社会治安(11%)。

在深台资企业对深圳营商环境分项目评价结果

从对政府扶持政策的诉求看,台资企业的主要意见是政府在转型升级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创新方面略显不足。企业普遍认为,仅召开政策宣讲会、产业发展咨询会以及不定期组织政府部门听取企业意见等形式较为单一,且这种服务机制对台资企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的政策支持来说是不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555家样本台资企业中,迫切希望加强的政策辅导咨询服务依次是税收政策辅导(56%),人力社保政策辅导(51%),海关、检验检疫及出入境政策辅导(47%),以及环保政策辅导及节能减排(36%);较为迫切希望得到政策支持的有工商政策辅导(25%)和高新技术企业及设立总部、研发中心申报(21%)等方面。

在本次调研过程中,课题组也发现海峡西岸、长三角、环渤海、中西部等地区政府在支持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方面有不少先进的经验做法,并形成了规范的政策性文件。笔者也期望通过本次调研,深度掌握深圳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进展情况,推动相关决策部门加快研究制定促进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新政策、新措施,与时俱进地服务好台资企业转型升级。

[1]盛久元.打造沪台经济合作新优势,助推上海城市转型[J].科学发展.2011(11).

[2]徐宁,皮建才,刘志彪.全球价值链还是国内价值链——中国代工企业的链条选择机制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1).

[3]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5).

猜你喜欢
台资价值链深圳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台资企业涌入大陆上市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从“台资”到“台智”
台资升级
“中国制造”:助力“一带一路”价值链的提升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