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2015-01-03 03:34起原
共产党员(辽宁) 2015年7期
关键词:常态经济发展

文/起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经济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

经济增速将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我国经济将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发展方式,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发展阶段。

“新常态”作为中央对经济形势的清醒判断和重要定义,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导向有着决定性意义。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对我国经济当前所处的方位和面临的形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科学认识经济新常态,对于我们准确研判经济新形势,正确地进行宏观政策的选择和战略取向的把握,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科学认识新常态,积极应对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一、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

新常态下,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没有变,但面对日趋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将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中国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期向中高速平稳增长期过渡。经济增速的减缓是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呈现出增速减缓、市场需求减少的显著特征,我国的外部需求出现常态性萎缩。同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支撑条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我国的经济增长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传统人口红利在逐步减少,我国过度依靠投资和外需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使得能源、资源、环境的制约影响越来越明显。中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加大,长期的高速增长难以为继,经济增速呈现出逐步回稳态势。随着我国消费需求由模仿型排浪式特征向个性化多样化特征转变、出口由单纯的低成本快速扩张向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并重转变、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由传统人口红利优势向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优势转变,要求我们主动地降低发展速度,适应经济转型的要求。

第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推进,经济发展结构正加快转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正在加快形成。区域增长格局与协调发展也在发生重大而可喜的变化,“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正在加紧制定和推进中。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的民众。新常态下,我们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协同发展。

第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逐步发生转换,产业结构由中低端水平向中高端水平转换,经济发展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通过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将逐步转换增长动力,逐渐转入创新驱动型的新常态经济。

第四,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表明了我们党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政府主要通过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减税让利、加快形成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等途径,将资源配置的决定权限交给市场,就是要放开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要通过市场方式不断增强经济内生动力。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新常态也伴随着新问题、新矛盾,一些潜在的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九大特征。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

从投资需求看,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以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

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

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

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三、适应新常态,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经济新常态,需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要依靠促改革调结构,坚持不懈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第一,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必须稳定经济增长,才能为社会稳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保障,而稳增长的关键是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要切实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上,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支撑作用,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第二,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应对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必须加快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

第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继续夯实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稳定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第四,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要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

第五,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思路,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做好就业工作,确保完成就业目标。

猜你喜欢
常态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做到监督常在 形成监督常态
智珠二则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