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天师道文献高新生率词汇部分考察

2014-09-25 08:07俞理明田启涛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天师同义道教

俞理明, 田启涛

(1.四川大学 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4;2.宁波大学 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一、早期的天师道及其文献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与儒、佛并提,成为中国古代三大思想流派。道教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若干阶段,在这些阶段中,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道教人士,顺应道教发展的需要,创制了不同内容道教文献。汇聚成《道藏》。道教文献的用语中,不仅沿袭了许多以往产生的汉语词汇成分,还出现一批反映道教独特概念的社团新词,并吸收了不少汉语社会的新生词语,是研究汉语历史的可贵资料。

东汉中后期,道教已在全国广泛传播,各地信徒数量众多,影响巨大,教派中以太平道和天师道为著。其中,太平道崇奉《太平经》,因在汉末组织黄巾起义遭受镇压,它的教派和所崇奉的文献《太平经》的流布传承都被迫中止,而以蜀中为活动基地的天师道则趁势发展起来。

天师道是张陵(尊称为张道陵)在蜀地创立的道教派,早期在社会上被称为五斗米道,简称“米道”,蔑称“米巫”“米贼”,道中人自称正一道,又因道首尊称“天师”(其中创始人张陵称张天师或祖天师,第二代领袖张衡为嗣天师,第三代领袖张鲁为系天师),因此也叫天师道。汉末大乱,天师道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割据一方近三十年,建安二十年,曹操率兵征讨,张鲁投降。此后,曹魏一方面对张鲁家族和天师道给予优宠,一方面又把张鲁和大量天师道信众迁往关中严加管控。天师道因此在蜀地之外大规模地流传开来,并随西晋的统一传播到江南地区。迅速扩张的天师道在新成员不断加入、一片兴旺的同时,也面临困难,随着张鲁和原有的骨干去世,教中的领导力量减弱,内部纪律涣散,科律废弛。如《阳平治》中所说:“诸祭酒主者中,颇有旧人以不?从建安、黄初以来,诸主者、祭酒,人人称教,各作一治,不复按旧道法,为得尔不?令汝辈按吾阳平、鹿堂、鹤鸣教行之。”(18/238c)①本文引用道经,据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道藏》本。引例后的括号内数字分别表示该版《道藏》的册序、页码和栏次,如18/238c即指《道藏》第18册,第238页,第3栏(a、b、c分别表示第1、2、3栏)。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天师道中的领导者为维护教内组织管理和宗教生活的制度化,制定了一批文献,形成了早期天师道文献[1]98-102,[2]222-249。

现存道教文献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文献的作者和写作年代大多没有明确记载,各家分歧不少。为此,本文以《道藏提要》、《道藏分类解题》、《增注新修道藏目录》的意见为主,参考卿希泰《中国道教史》、任继愈《中国道教史》、[日]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朱越利《道经总论》、张松辉《〈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成书年代考》、[法]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TheTaoistCanon:AHistoricalCompaniontotheDaozang(《道藏通考》)中的相关论述,从几十种各家提及的、可能是早期天师道的文献中,选择各家认可度高的《太上老君经律》(18/218b-221c)、《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18/232a-239b)、《女青鬼律》(18/239c-252b)、《正一敕坛仪》(18/295a-297b)、《太上正一咒鬼经》(28/367b-370b)、《老君 变 化 无 极经》(28/371c-374b)、《太上三天正法经》(28/406c-410a)、《正一法文经章官品》(28/534c-557b)、《正一天师告赵升口诀》(32/593a-594b)、《太上老君太素经》(34/462c-463a)十种文献,作为本项研究的基础材料。

二、词汇新质及其分析原则

词汇新质,包括新词和新义。新词指新生的词汇形式,新义扩大了旧词的指称范围,在词的旧义基础上产生的新义,可以代替或相当于某个单义词的使用,因此,不仅应该把新义跟旧义相区别,还应该把新义跟新词作为同等的词汇单位来对待。

概念也有新旧,我们把已经有词汇形式表达的概念叫旧概念,尚无词汇形式表达的概念是新概念。词汇新质可能表达新概念,也可能表达旧概念。

这样,就在词汇成分和概念之间形成了四种可能,新词表达新概念、新词表达旧概念、新义表达新概念、新义表达旧概念。其中,表达新概念的新词或新义,都填补了词汇表达中的空白,可以称之为词汇创新,而表达旧概念的新词或新义,其实是在已有表达手段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个新的表达方式,与原有的表达形式形成同义关系,这是词汇翻新。

不考虑词汇历时替换的因素,观察共时的条件下词汇创新与词汇翻新对词汇发展的影响,是了解词汇发展动因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是在对早期天师道十种文献词汇描写的基础上展开的。早期天师道十部文献共48849字,经过对全部文献的逐词分析,以词义为单位(单义词是单独的词项,多义词被认为是不同的词项)归纳出8647个词项,其中通用的词汇成分7265个,只用于道教世界的专名1354个,另有28个词语未能释读。

在前期的研究中,我们把7265个通用词汇成分,按意义分为名物、行为、性状3大类共133个小类,作了分类的陈述。并参考相关文献,标示了每个词项的产生时代,从中发现2202个词汇新质。这些词汇新质的分布并不均匀,其中,行为职业(人物)、天帝神仙、精灵鬼怪、文书典籍、疾病生理、音声等类别中,词汇新生率超过50%,是早期天师道文献词汇发展的高活跃区,亦即当时词汇的生长点。本文似就这一部分,作一抽样分析,观察词汇新质中词汇创新和词汇翻新的关系。

具体处理的方法是:

1.前标*号的是新词,前标#号的属新义。

2.有同义关系的词按意义分行列出,并标释义。因篇幅所限,各词目都不引例,但标出一处在《道藏》中的位置以备查询。

3.各行前[]中列出魏晋之前产生的同义形式,旧有同义形式数量多的举二至三例。没有同义关系的词则只列词目,不作赘述。

4.由于本项调查的比较范围只限于早期天师道十种文献,因此,有的新形式的同义旧形式没有出现在十种文献之中,但在其他文献中有使用,因此有待修正。为此,本文在适当范围内作了一点调查,补出了部分概念在六朝以前的用词,标以{}号,列在行前。

5.魏晋新质成分如果在此前没有同义形式,即判为创新成分;如果此前已经有同义成分,即判为词汇翻新成分;此前没有同义成分的词汇新质,出现了两个或多个同义的新生成分,即以其中一个为创新成分,其他为翻新成分。

三、早期天师道文献中词汇高新生率部分的考察

(一)行为职业[人物]类

早期天师道文献按行为职业划分的人物小类中共77个词项,有词汇新质共45条,占58.44%。45条新质中22条有同义关系,包括16组。16组中5组没有旧表达形式,4组在同类文献中的旧表达形式,7组在其他文献中有旧表达形式:

*道主(28/369b)、*道尊(28/373a):道教的始祖。

*系师(28/369a)、*系天师(18/297a)、*师君(28/372b):天师道第三代天师张鲁。

*经师(28/408a)、*籍师(28/541c):掌管经籍符箓的道师。

*治官(18/295b)、*治头祭酒(18/238b):早期天师道各治的首领。

#生民3(18/249c)、#生者(18/245c):信道民众。

[师2(18/236c)]* 师 主 (18/245b):传 道 的师傅。

[弟子(28/408a)]#臣3(28/373a):道教信徒。

[兵士 (28/550b)、士卒 (28/373c)、军兵 (28/535c)]*兵人(18/220b):士兵。

[寇贼(18/249c)、奸盗(32/593b)]*千贼万盗(28/538b):所有的盗贼。

{后学}#末学2(28/407c):后学。

{巫}*巫师(18/246b):以祈祷、卜筮、星占并用药物为人求福却灾治病的人。

{贾}*估(28/554c):商人。

{商人/诈人}*贾生(28/409a):商人。引申为欺诈不诚的人。

{役人}*举工(28/549c):力役。

{困人}*厄人(18/234b):受苦难之人。

{亡人}#逃亡2(28/538b):逃亡的人。

没有同义形式的有23条,全属创新:

#三师(28/373a)、#天师(18/239c)、*正一真人(28/370a)、*嗣师(28/369a)、#国师(18/237)*山神师(28/541c)、*法师(18/296a)、#祭酒(18/221a)、*别治主者(18/238b)、#道士(18/245c)、*男官(28/373c)、* 女官(28/373c)、*男女官(18/237b)、*男女民(18/238a)、*男女生(18/239c)、*散治民(18/238b)、*新故民(28/373c)、*故民(18/236c)、#学士(18/252b)、*千师万医(18/252a)、*礼头主(18/220a)、*蚕女(18/247b)、*兵贼(18/219b)。

本类45条词汇新质,表示39个概念(16个同义组各表一个概念,23个无同义形式也各表一个概念),其中有11个概念旧有表达形式(4个见于同类道经,7个见于其他文献),计创新成分28个(5组全新同义组各计一例,加上23例无同义新质),翻新成分17个。

(二)天帝神仙类

早期天师道文献中,天帝神仙类162个词项,词汇新质共94条,占58.02%。94条新质中,35条有同义形式,可分为19组。其中,5组没有旧的表达形式,12组在同类文献中有旧表达形式,2组在其他文献中有旧表达形式:

#圣君(32/594a)、*神仙君(18/248a)、*丈六躯(18/248c):统治世间的仙君。

#上 仙 (28/407a)、* 天 仙 (18/297a):天 上神仙。

#三官(32/594a)、*三官帝(18/240b)、*天地水三官(28/548c):天官、地官、水官的合称。

#水官(18/295c)、*水帝(28/557a):主管水府的神仙。

*门丞(28/367c)、*门伯户丞(18/246c):掌管门户的神灵。

[帝 (28/407a)、上 皇 (28/407a)、天 皇1(28/557b)]#圣皇(28/409a)、#太王(18/247b):天帝。

[真人 (18/236a)]# 真灵(28/408a)、* 真俦(18/248c)、#明真(28/408c)、*灵真(18/295c)、*正真2(28/408a)、*上真(28/408c):真人。

[神1(28/535c)、神灵(18/248b)]*神阴(18/247b):神灵。

[万灵(28/409a)、群灵(28/408c)]*众灵(32/594b):诸神。

[仙人(18/238b)、神仙(18/248b)]*仙圣(18/221c)、*仙灵(28/408c):神仙。

[八皇(28/410a)]*八帝(28/407a):八方天帝。

[神将(18/295c)]*官将(28/537b):天将。

[司神(18/232c)]*考官(32/594a):负责考察监督的仙官。

[心神2(28/549a)]*中神(28/541c):心神。

[太岁2(28/408b)]*太岁将军(28/548b)、*大岁将军(28/548b)、*太岁大将军(28/550b):主凶杀的神。

[灶2(28/544b)、灶君(28/367c)]*伏龙(28/551a):灶神。

[邪神(18/244a)]* 奸神(28/367b):奸邪的神灵。

{天公}*天翁(28/548c):天公。

{社稷}*稷社(28/540c):土神和谷神。

59条没有同义形式,全属创新:

#众官(32/594b)、*九真(28/406c)、*中真(28/406c)、*下真(28/406c)、*仙道人(18/248c)、*地仙(18/245c)、#丈人3(18/247b)、*神男(28/372c)、*素男(28/367b)、*玄男(28/540b)、*玉男(28/540b)、*玄女(28/540b)、*仙童(仙僮)(18/248c)、*金童(28/407b)、*玉童(28/408a)、*九公(28/372b)、#天纲2(18/242b)、*左监祭酒(28/367b)、*六质(28/369a)、*六直(28/369a)、*六端(28/369a)、* 六 悫 (28/369a)、* 监 真 使 者 (28/408b)、* 赤车使者(28/373a)、* 通事书 佐 (28/373a)、*中元之君(28/373a)、*精君(28/555a)、*执事吏(28/555a)、*三将军(18/295b)、*灵司(28/409a)、*左右官(28/551c)、#司马(28/368a)、#大夫(28/537b)、* 君吏(28/537c)、# 二千石1(28/537c)、#刺史从事(28/368b)、*官从(32/593b)、*属将(28/554c)、* 六甲(28/548b)、* 六丁1(28/367c)、*千二百官(18/252a)、*官医(28/539a)、*天医(28/539a)、#太医(28/539a)、*五官治病医吏(28/539a)、* 三天2(18/248a)、* 左右监神 (18/238b)、*荧惑吏(28/539c)、*星社(28/544b)、#天官1(18/295c)、* 地官2(18/295c)、* 溪 女 (28/557a)、*龙王(28/367b)、*河龙七狱吏(28/551c)、*解五部将(28/551b)、*北时司命(28/548c)、*水土公 (28/551a)、* 社 灶 (28/369a)、* 城神 (28/553c)。

本类94个词汇新质,表达了78个概念(19个同义组各表一个概念,59个无同义形式各表一个概念),其中有14个此前已有表达形式(12个见于同类道经,2个见于其他文献),计创新成分64个(5个全新同义组各取一个,加上59个无同义形式),翻新成分30个。

(三)精灵鬼怪类

早期天师道文献中,精灵鬼怪类共121个词项,其中词汇新质89条,占73.55%。在89条新质中,54条有同义形式,分为5组。5组中,有2组全是新质,3组在同类道经中出现旧有表达形式:

*女自 鬼妬 神 (28/552b)、*女自 星妬鬼 (28/538b):嫉妒害人的星宿鬼怪。

*丘丞(18/251b)、*丘丞墓伯(28/550c)、*丘丞墓相(28/549c)、*墓伯(28/539c)、*墓卿石祅(28/550a):依附坟墓的精怪。

[魂魄(28/535b)、魂 (28/537c)]# 魂精 (32/594a)、*三魂七魄(28/538c):魂魄。

[灵2(28/408a)、精魅(28/542c)]*清灵(28/556a)、*精怪(28/544b)、*精鬼祟(28/538b)、*精祟 (28/369c)、* 精 妖 (28/539a)、* 邪 精 (28/373a)、*恶精(28/547b)、*妖精(28/543a)、*鬼精(28/550b)、*鬼炁(28/535c)、*鬼祟(28/539b)、*鬼蛊 (18/251a)、* 鬼 贼 (18/246c)、* 殃 怪 (28/547b)、*怪鬼(28/535c)、*邪灵(18/249a)、*祅惑(28/368c)、*妖 (18/246b)、*非 (28/368c)、*妖魅 (28/368c)、* 祅 魅 (28/368a)、* 邪 魅 (18/246b)、#阴2(28/549b)、#恶5(18/242b)、*魔魅(28/370a):鬼怪。

[群精(28/540c)]# 万精(28/408b)、* 百精(18/297a)、*众鬼(18/252b)、*万鬼(28/410a)、*百魅 (18/244b)、* 精 毒 (28/544c)、* 群祅 (28/409a)、*众祅(28/409b)、*万祅(28/408c)、*五蛊六 (28/551c)、*五蛊六 (28/535c)、*五虚六耗(28/368c)、*千鬼万神(28/368c)、*千邪万祅(28/408c)、* 千 殃万魅 (18/252a)、* 万 魅百精 (28/546c)、*众精百邪(28/367b)、*六精(28/407c)、*六炁(28/408c)、*万炁(28/548b):各种鬼怪。

35条没有同义形式,全属创新:

*生魂(28/544b)、#百毒(32/593c)、*温灶灵(28/551a)、*闲客(28/546c)、*精魁(28/535c)、*鬼杀(鬼煞)(28/544c)、*殃杀(28/541a)、*(18/251c)、*小魅(18/247b)、*炁杀(28/544c)、#野道(28/369b)、#伏尸(18/297a)、*拘刑鬼天(28/552b)、*天正鬼(18/246b)、*地正鬼(18/246b)、*土玉鬼(18/246b)、*人精(28/556a)、*蛇魅(18/239c)、*铜金钱精(18/246c)、*发光(28/368c)、*木光 (28/368c)、* 水 光 (28/368c)、* 血 光 (28/368c)、*衣光(28/368c)、#火光2(28/368c)、#金光2(28/368c)、* 鬼 王 (28/367c)、* 鬼 帅 (28/367b)、#鬼兵(28/407a)、*鬼主(18/250a)、*五主(18/250a)、*鬼官(28/410a)、*鬼伍(18/238b)、*寒鬼(18/248a)、*下鬼(28/410a)。

本类89条词汇新质,表达40个概念(5个同义组各表一个概念,35条没有同义关系的新质各表一个概念),其中3组在同类道经中出现了此前产生的同义形式,计创新成分37个(2个全新质同义组各计一例,加35个无同义形式新质),翻新成分52个,

(四)文书典籍类

早期天师道文献中,文书典籍类共89个词项,词汇新质52条,占58.43%。52条词汇新质中,35条有同义形式,分为10组,其中1组全由词汇新质组成,9组在同类道经中出现了旧有的表达形式:

#上清2(28/409c)、*大簿(32/593b)、*玉简(28/410a)、*玉历(28/373a):仙録籍簿。

[经2(18/242a)]*大书(34/462c)、*书经(28/373c):经书典籍。

[文书1(18/237b)]*官符(18/233c):官府下行的文书。

[宝经(28/407a)、神文(28/408a)]#道经(18/248b)、*灵文(28/370b)、*清文(32/593b)、*真书(28/409c)、*真箓(28/410a)、#图书(18/242a)、*宝文(28/410a)、*符经(28/408a)、*经符(28/408b)、*仙券(28/410a)、*秘经(18/239c)、#官契(32/593a):道教文书。

[灵章(28/408a)、真文(28/409b)]#券契2(18/248a)、*秘符(32/594b)、*符箓(28/372b)、*符章(18/251c)、*灵箓(28/408c)、*符真(32/594a)、*飞符(18/247b)、*法箓(18/295b)、*令符(28/556c):能驱令鬼神的符信。

[录籍(18/239c)]*簿录(28/372a):簿籍。道教认为人的生死祸福等皆载于仙官簿籍。

[生籍 (18/246c)]# 右契 (18/233a)、* 生录(18/250a):记录活人姓名的簿籍。

[死籍(28/538b)]# 左契(18/233a)、# 死名(28/373c):将死者的名籍。

[篇(28/409c)、卷(18/239c)]#章2(28/407a):文章的段或篇。

[文1(28/407b)、字1(18/220b)]#文字2(28/535c):道教的符箓文字。

17条没有同义形式,全属创新:

*教案(28/373c)、# 天经(28/373a)、# 箓1(28/409c)、#符(18/244a)、*咒章(28/367c)、*下符(18/242a)、* 生 符 (28/372c)、# 文 字1(28/373c)、*黑籍(32/593b)、#章奏(18/252b)、*投祭(28/408a)、#投文(28/410a)、*短纸(18/237a)、*讼词 (28/368b)、# 经 言 (18/237a)、* 中篇 (28/409c)、#草书(18/219a)。

本类词汇新质52条,表达27个概念(10个同义组各表一个概念,17条无同义的新质各表一个概念),其中9个在同类道经中出现的旧有的表达形式,计创新成分18个(1个全新质同义组取一例,加上17个无同义形式的词汇新质),翻新成分34个,

(五)疾病生理类

早期天师道文献中,疾病生理类157个词项,其中词汇新质82条,占52.23%。82条新质中,52条有同义形式,分为30组。30组中,有10组全由新质构成,16组在同类道经中出现旧有表达形式,4组在其他文献中有旧表达形式:

*急病(28/547c)、*急疾(28/370a):突然发作的疾病。

*胞形骨消(28/552c)、*肌骨刑祸(28/552b):形体消瘦。

*目窦海出瞖 (28/543b)、* 目海生瞖 (28/543c):白内障。

*吸咄(28/546b)、*咄吸(28/547c)、*吸吐(28/547c):病名。

*连历(28/549b)、*痛炁历(28/546a):气脉不畅引发疼痛。

*淋露(28/547c)、*淋露病(28/547c):伤于雾露之邪而致头沈胸闷,昏昏不清,肢体重滞,上言懒动,或身发寒热者。

*厌赤阳(28/547a)、*厌赤阳黄(28/547a):病名。

#十 二 病 (28/546b)、* 带 下 十 二 病 (28/546b):人身腰带以下器官的病症。

*瘤 疽 (28/545a)、* 瘤 痈 (28/545b):毒 疮肿瘤。

*云中病(28/546c)、#云中2(28/546c):风病。

[病1(18/218b)]#大病(32/593a)、#恶毒(18/250a):严重的疾疫。

[疾1(18/247a)、有疾(28/550a)]#有急(28/538c):有疾病;患病。

[羸(28/547a)]* 羸病(28/547c):衰弱羸瘦之病。

[喑哑(28/549a)]*絶音(28/542a):无法说话;丧失说话能力。

[吐逆(18/242a)]*吐病(28/546a):呕吐病。

[胀满(18/242a)]*激满(28/546b):肿胀。

[痈肿(18/250a)]*肿痈(28/545a):痈疽脓肿。

[癕 (28/368a)、痈 (28/545a)]* 翁 (28/545a):痈。

[肿1(28/546b)]#癃(28/544a):肿。

[风痹(28/545b)]*风毒(18/248a):与潮湿低下有关的致病因素。

[拘急(28/546b)]*惊掣(28/546c):因惊风引起的抽搐。

[疟(28/535b)]*疟病(28/545c):疟疾。

[注3(18/250a)、注病(28/539c)]*恶注(18/252a)、*注炁(18/250a):传染性疾病。

[得6(28/545a)]#得炁(28/545a)、*得属(28/542b)、*注易(28/539b):感染。

[温(18/251a)]*瘟病(28/542b)、*瘟毒(28/542b)、* 瘟 疫 炁 (28/368b)、* 五 瘟 (28/370a):瘟疫。

[颠病(28/543b)、狂惑1(28/542a)、狂易(28/542c)]*犯易(28/542c)、*九狂心膈(28/547c)、*颠狂病(28/543a):言语、行为失常的病。

{癞}*癞病(28/539a):一种恶疮,顽癣性疾病。

{挛}*脔缩(18/242a):蜷曲。

{痿}*死肌(28/545b)、*死肌病(28/547a):肌肉麻木活动不灵。

{痫}*癫痫(颠痫)(18/247a)、*颠狂痫病(28/543b):突发的暂时性大脑机能紊乱。俗称羊癫风。

30条没有同义形式,全属创新:

*岁病(28/540a)、*羸婴(28/549b)、*癃残(28/370a)、#格(28/547a)、*连添收骨(28/545c)、#攻心(28/547c)、*目病(28/543c)、*口禁(28/546c)、*翁舌病(28/545b)、*舌强(28/544a)、#五逆2(18/242a)、* 吐沬(28/546c)、* 百脉病 (28/546a)、*鼠漏(28/545b)、*过下浅癖(28/547c)、*疘(28/370a)、*扶冻(28/547a)、*翁痈脆水病(28/545a)、*帻微露之踵(28/547b)、*浮风(28/539a)、*三风(28/547b)、*风面(28/547a)、*腰膝病(28/546a)、*痿跛(28/545b)、*祟病(28/544b)、*水火汤注(28/539b)、*斗注(28/544c)、#惊病(28/546a)、*雉痫颠病(28/543b)、*马痫病(28/543b)。

本类词汇新质82条,表达60个概念(30个同义组各表一个概念,30个无同义新质也各表一个概念),其中20个此前已有表达形式(16个在同类道经中有同义旧形式,4个在其他文献中有同义旧形式),计创新成分40个(10个全新质同义组各取一例,加上30个无同义新质),翻新成分42个,

(六)音声类

早期天师道文献中,音声类共22个词项,其中词汇新质共11条,占50%。11条新质中,6条有同义形式,分为5组。5组中,1组全属新质,1组在同类道经中出现同义旧形式,3组在其他文献中有同义旧形式:

#玉音(28/407c)、*琼振(28/407b):如击打玉石发出的清越优雅的声音。

[扬声(28/407b)]*高厉声(18/221c):大声。

{諠}*諠然(18/239a):声大而杂。

{叱}*叱叱(18/244a):象声词。

{寂}*寂絶(28/408b):安静;寂静。

5条新质没有同义形式,全属创新:

*万响(28/407b)、*甑叫釜鸣(28/368c)、*粲丽(28/407c)、*喻哬(18/248c)、*渊响(28/407c)。

本类11条词汇新质,表达10个概念(5个同义组加上5条无同义形式的新质),其中4个此前已有表达形式(1组见于同类道经,3组见于其他文献),计创新成分6个(1个全新质同义组取一例,加上5个无同义新质),翻新成分5个。

以上考察,可以总结如下:

表1 高新生率词的创新率统计

四、高新生率词汇成分的特点

词汇新质的研究,是词汇研究的重要部分。词汇新质的产生与社会发展变化中新事物表达的关系密切,但这种关系的具体情况尚无切实的考察。早期天师道在当时的社会上,可以视为影响广泛的新事物,利用保存至今的早期天师道文献,来观察新事物与新生词汇成分的关系,有助于深入了解词汇发展中的内在规律。

为此,本文在全面描写早期天师道文献词汇的基础上,择取了其中新生率最高的六个小类,对词汇新质中的创新和翻新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是高新生率词汇成分在整体词汇语义分布中的情况,六个小类最多的是有关道教人物或神灵的新词,行为职业人物、天帝神仙和精灵鬼怪类大多与此有关,此外是文书典籍类,其中多与道教资料有关。疾病生理类本来与道教思想无涉,但道教有为民解除疾苦的宗旨,因此,通过医药和各种禳除术疗治疾病,也是道教工作的重要部分,这方面的词汇新质因此数量不少。音声类数量不多,但新质的比例很高,也反映了道教在宗教宣传方面,对于音声描写的重视。

其次,词汇成分的创新与翻新关系是不平衡的,在有的类别中,创新率偏高,在有的类别中,翻新率偏高。但没有一个类别只有创新或只有翻新,可见二者在词汇发展中的作用,应给予同样关注的。

第三,从本项调查可以看到,词汇新成分在很多时候,确实是表达了新概念,反映新事物新现象和新认识的新概念,这样的词汇新质占51.74%,新概念对词汇新成分的产生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晰地认识到,词汇的新成分不仅是为新概念而产生,一些词汇新成分表达的是旧概念,或是重复地为新概念创造表达形式,结果,有些概念尽管已经有了多个表达形式,仍然不能阻止人们采用新的表达形式,对旧概念表达形式的翻新占了词汇新质的48.26%。

第四,词汇翻新的结果,是造成了一批同义词,造成了部分概念表达形式的冗余,是一种违反经济原则的语用现象。但是,这种冗余具有积极的表达功能,它丰富了人们的表达手段,人们通过在多种表达方式中的选择,来提高表达效果,满足表达的需要,有着无可替代的语用价值。

第五,词汇的新质和词汇成分的翻新现象,不是平均地分布在词汇的各个部分,它总是集中在词汇的某些部分,这些部分,其实就是当时交际中人们最关心或关注的部分,也就是表达的热点。而出现表达热点的部分,也是当时词汇的生长点,即词汇发展变化最显著的部分,这不仅是词汇史研究最关切的部分,也是是词汇学研究应该着力的部分。

五、余论

对于语言研究,各家的意见和方法都不尽相同。我们无意于致力用语言事实来论证或演绎某一理论,而是倾向于通过对语言材料的系统考察来观察其中的事实,即通过描写来了解语言[3]8-9。当然,用描写的手段研究词汇,已经是常识了,本文对描写词汇学的理解是:在一个确定的词汇范围内,对其中的词汇成分作无遗漏的考察。对考察中遭遇的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但不能回避或隐匿。

描写词汇学的考察,要结合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从共时的关系来看,考察不仅需要对每一个词项的意义作出确切的诠释,还需要观察它们的使用数量、分布范围;从历时的角度来看,每个词项的产生时代,相关词项之间的源流关系,都应给予足够的关注。

词汇内部存在复杂的分类关系,形成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部分。比如:词汇新质与旧质,单音词和复音词,不同的词义类别,不同的构词语素(诸如自由语素、不自由语素,能产语素、不能产语素),等等。立足于词汇整体,从宏观的角度思考和区分这些不同的层面,注意不同部分的差异,是词汇描写研究有待深入部分。

此外,描写词汇学的深入,还需要有结合统计分析的客观细致观察。在这方面,数据统计本身并没有太大的价值,需要对数据中所蕴含的语言规则作深入的思考,发现简单化了的数字背后所反映的语言的内在规律,通过这些数字把语言中的种种事实讲述清楚。

描写词汇学涉及广泛,就本文而言,只能就词汇描写的一个局部,即对一个词汇描写对象中,新生率最高的部分,作了简要的陈述,并尝试给予分析,提供一个很小的研究样本。本文通过对早期天师道文献词汇新质的观察,找出了六个最有活力的词汇生长点,从中区分了词汇创新和词汇翻新,再一次证明词汇翻新是词汇发展的重要方面[4],希望它不仅能为古代汉语词汇的研究提供借鉴,也能为当代的新词新语研究有所助益。

[1]陈国符.道藏源流考[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卿希泰.中国道教史[M].第一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3]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俞理明,顾满林.东汉佛道文献词汇新质的表义分析[M].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十五辑.成都:巴蜀书社,2012.

猜你喜欢
天师同义道教
until用法巩固精练
王天师消暑之法
除妖计
西夏文《同义》重复字研究
西夏文《同义》考释三则
西夏道教补议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天师”教职略考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
道教“师道”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