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民魂是最宝贵的(下)

2014-09-24 01:01刘新如
新湘评论·下半月 2014年8期
关键词:尚武精神民族日本

刘新如

关键词:尚武精神

尚武精神兴则国昌兵强,尚武精神弱则国衰兵废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的《大风歌》,颇能体现古老中华传统文化的尚武倾向。

春秋战国时代,“国之大事,在祀在戎。”那些争雄竞长的大国,个个强悍好战,民风强悍。“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人人必修之课。那时候的中国人,不喜欢一步三摇弱不禁风的白面书生,侠客遍地,武士招摇,路见不平,就拔刀相争。

《诗经·秦风·无衣》之“注”云:“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班固在《汉书》中言:“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淮南子·主术训》篇也说:“越王好勇,而民皆处危争死。”

纵览中华民族发展史,尚武精神兴,则民富兵强,国运昌盛;尚武精神衰,则民弱兵废,国运颓萎。汉唐时期文武并重,创下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盛世。鲁迅曾经这样评论汉唐时代的民族性格特征:“奔扬”“奋迅”“骋驰”“驰骛”“宏阔”,汉唐“虽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汉书·陈汤传》载,西汉晚期,甘延寿、陈汤经营西域,骁勇无前,克敌立功,留有“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壮语。

遗憾的是,自汉唐以降,中国的尚武精神日趋没落。皇权专制的演进和道统理学的滥觞,将国人基因中很多雄浑、强悍、不屈的因素给压抑和淹没了。尤其是经过元、清两个马背民族的统治,中国人的血性几乎被摧残殆尽。在一个豺狼横行的世界,我们这个民族变成了一群萎靡颓废、任人宰割的绵羊。

鸦片战争后到中国的外国人,百思不得其解:“很难把中国的男子看作是可以作战打仗的人”,无论外貌气质,还是情感流露,他们“看起来更像温柔的女人。”

反观日本自古也是尚武的民族,并一直认为与中国是“同文同种”,其武士道精神的“忠”来自儒家,“轻生死”则来自佛家。习武强身、以武求功名是日本国民的传统观念,也是封建社会出人头地的一个重要阶梯,这种观念一直持续到近代。

明治维新之后,代表资产阶级的贵族、武士成为日本统治者,他们在发展资本主义文明的同时,也进一步接受了西方列强奉行的弱肉强食理论。严格而残酷的军事训练特别是远洋航行训练,养成了日本军人敢于冒险的进攻心理和良好的战场适应能力。在整个甲午海战中,日本舰队一直在积极主动地进攻,采取突袭、夜袭等战法对付北洋水师,表现出敢打必胜、拼死一搏的战斗精神和作风。

在日流亡期间,梁启超对日本人的尚武精神曾有切实深刻的感受:“兵卒入营出营之时,亲友宗族相与迎送之,以为光宠者也”“其本人服兵役,昂然行于道,标则先后之,亲友宗族从之者数十人。其为荣耀,则虽我中国入学中举簪花时不是过也。”

与之相反,清军“新募之兵,其拔队起行之时,至有涕泣不愿去者。”保定清军听说要向大沽开拔,抵御日兵,“大家立时骇得失神失色,十分恐慌。”“有些家长走到营门口,拉着儿子的手,泪流满面,呜咽不已,奇哭怪嚎,声震云霄,只是不肯罢休。”

在甲午战场上,从丰岛海战、牙山之战、平壤之战到威海之战,各路清军存在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从将军到兵勇普遍胆小怯战,炮声一响,官兵惊惶失措,皆如惊弓之鸟,战之魂飞胆散,退之蜂拥而去,甚至发展到集体逃逸、投降。

只有邓世昌等在甲午海战中的英勇行为,多少为中国人挽回一点颜面。以致后来在侵华战争时,日军占领广州奉命不许进入邓世昌祠,因为他们最瞧不起的是懦夫,最敬佩的是英雄——邓世昌是“军神”,不可亵渎。

古今中外史实充分证明,尚武文化和尚武精神也是一种强大的“软实力”。一个社会要发展,不可没有雄风锐气;一支军队要打胜仗,不能没有铁胆侠骨。好比一个人的脊梁,如果缺少尚武精神的“硬度”,这个国家和民族肯定是立而不起、走而不远的。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素以作战骁勇、以弱制强、以劣胜优而著称于世。这种富于战斗精神的尚武雄风,曾令多少强敌胆战心惊!几乎在同一片土地上,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官兵所表现出的勇猛善战,正是毛泽东“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屈服”的豪迈气魄的生动体现。

尚武精神具有穿越时空、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和永恒魅力。在“丛林法则”、强权政治依然大行其道的今天,中国人脊梁的“硬度”再度面临冲击与挑战。中华尚武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对全民族、全社会的价值观念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和平岁月的消磨、灯红酒绿的浮华,容易使人们尚武精神淡化、意志萎靡,而唯有时刻保持自强不息的尚武精神,才能在歌舞升平中不颓唐懈怠,擦亮令敌胆寒的精神锋刃。

在文化强国、文化强军建设中,我们既要褒扬中华传统武德“以德服人”“兼爱非攻”“和合包容”等价值理念,又要大力彰显不屈不挠、坚不可摧、勇猛无前的尚武精神。什么时候,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头都硬了、都铮铮作响了,什么时候国外敌对势力才不敢小视、不敢欺侮我们,也才能真正实现强国梦强军梦。

关键词:知耻

知耻而后勇,一个没有耻辱感的民族是没有多大前途的

“耻感文化”,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对大量二手资料分析后,给日本文化类型下的定义。

日本是一个耻感文化发达的民族。日语中“责任”二字就写作“耻”,大概有中国成语“知耻而后勇”之意。“耻辱感”,可以说是日本人决定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精神动力之一。

日本军人的勇敢强悍,源自日本民族在岛国生存环境中形成的集体观念和耻感文化。一个时期的全面落后和曾经受人欺侮,是日本国民特性具有强烈耻感文化的根源。这种文化心理,培育了整个日本民族对暴力的崇尚、对战争的狂热,已深深植根于大和民族的血脉。

耻辱感造就了日本人极端的自尊心,为穷兵黩武的军国主义提供了土壤。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开始以作为东方一员为耻,提出“脱亚入欧”,加入西方列强的队伍,开始了向邻国的侵略扩张,给东方文明带来了深重的灾难。endprint

“重荣誉而知耻”,是日本军人长期被灌输的思想。以逃兵役为耻、以被俘虏为耻、以被侮辱为耻、以不忠诚为耻……耻感文化渗透到日本军事领域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耻感文化发展到极致,就是日本武士道大肆鼓吹的“死亡哲学”,认为一个人最体面的事情就是从容迎接死亡,死亡本身就是精神的胜利。

甲午平壤之战前,面对战场上不利形势,日本枢密院院长兼出征军司令员山县有朋对军官们训示:“万一战局极端困难,也绝不为敌人所生擒,宁可清白一死,以示日本男儿之气节,保全日本男儿之名誉。”

日本军人上前线前,一般都要到靖国神社参拜,并约定“我们到靖国神社见面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部队经常出现全军覆没的情况,但将军级的军官却没有一人当俘虏,下级官兵被俘前大多会选择自杀。

在英帕尔战场上的英军指挥官威廉·斯利姆将军在回忆录中写到对日军的印象:如果有500名日本人坚守一块阵地,我们必须消灭495人,才能最终夺取它,然后剩下的5个人便集体自杀了。在日军士兵看来,与其被捉住当战俘,倒不如舍身战死更为荣耀,为你的国家和天皇而献身是毕生最大的光荣。

“耻之于人大矣!”中华文化经典同样把“知耻”上升到“义之端”的高度。“耻”这个字,之前的字形是“ ”,《说文》释义:“ ,辱也,从耳,心声。”《礼记》云:“物耻足以振之,国耻足以兴之。”《管子》中也有这种说法:“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清朝末年的龚自珍曾提出了著名的廉耻论:“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对于“耻”作为一种价值观是多么看重!

然而,到了近代,这种耻辱感在岁月的消磨中国人还剩多少呢?鸦片战争以来,国家和民族受到的屈辱越来越多、越来越重,国人的耻感文化反而越来越淡漠。军人荣辱观整体丧失甚至颠倒,不能不说是甲午战争惨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日舰总攻刘公岛,同是鱼雷艇,北洋海军10艘鱼雷艇在管带王平率领下结伙逃遁,致使一支完整无损的鱼雷艇支队丢脸地毁灭;而日方艇长铃木贯太郎却冒死冲入港内,创下了世界近代海战史上鱼雷艇首次成功夜袭军舰的战例。

更令人悲哀的是,威海之战的紧要关头,“来远”“威远”二舰的管带邱宝仁、林颖启不思杀敌,竟上岸嫖妓未归,致使两舰无人指挥,没有任何抵抗就被日军击沉。

甲午之耻,民族之耻。在甲午战争结束若干年后,被称为一代女侠的我国早期革命家秋瑾仍在喟叹:“忍看眼底无馀子(男儿),大好河山少主人。”

喟叹乎?呼唤乎!

随着历史的沉淀和时间的淘洗,人们总是习惯于牢记胜利、成功和辉煌,往往把失败、伤痕和屈辱遗忘。然而,一个健忘而又没有耻辱感的民族是没有多大前途的。

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表明,一个自强的民族,必然善于从耻辱的历史中获得启迪和激励,从失败的教训中汲取制胜之道。

作为一种自审意识,耻辱感是人类捍卫自尊的基础、追求自强的动力,也是人类最珍贵的情感和认知能力。今又甲午,追思昨日的战争,能不能刺激一下今天国人健忘、麻木的神经,能不能强化一下民族耻辱感的国家记忆,能不能体味军人的忧患意识和历史担当,能不能保持我们曾经获得的民族觉醒和自尊?

祭奠国耻,是为了不再蒙受耻辱;铭记国耻,是为了历史不再重演。

男儿当知耻,君可知耻否?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

“人立而后凡事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塑国之魂、民之魂

纪念甲午,忧思难忘。审视过去与未来,一个民族特别需要一种全民的反省精神。

强国先强民,强民先强心。“人立而后凡事举”。人弱了,国如何会强?当我们自豪地宣称“用100年走过了欧美国家300年的路”,但也不能忘了我们所追求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过上享受物质文明的时尚生活,关键在于国民素质的现代化,即价值尺度、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的现代化。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光有大国物质没有大国精神,纵使你富得流油,也不能称得上是强国。我们不仅要解决一代几代人的强盛、复兴,还要解决三五十代我们民族基因强大的问题。要从根本上避免受人欺侮的历史悲剧,实现由大到强的时代跨越,需要从最活跃、最生动、最有决定性意义的“人”这个因素抓起,需要卸掉自身背上传统因袭的重荷。

鲁迅在《学界三魂》中曾深刻指出:“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在世界文明长廊中,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当我们倘佯在5000年文明历史长河中,就会发现,尽管历经风风雨雨、潮起潮落,涉过沟沟坎坎、急流险滩,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始终没有荒芜,优秀基因始终没有中断泯灭。

今天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这个民族通过不屈不挠的奋起和抗争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在中华大地上展现了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人民正意气风发地走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征程上。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中国精神的内核。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这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和公民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勾绘出了一个国家的价值取向、社会的共同理想和亿万国民的精神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体现了中华儿女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为解决当前我国思想道德文化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供了基本遵循。在社会转型、思想多元、利益诉求纷杂的今天,发展起来的中国对信仰信念、伦理道德、精神风貌、社会风尚的关注更为强烈,对主流价值和共同信念的皈依更甚以往。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铸魂工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甲午战争两个甲子之后的今天,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征程的开启。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矢志坚守我们的国之魂、民之魂,人人争做真正的大写的“人”,我们的国家就会永远充满希望,我们的民族必将实现伟大的复兴!

(作者系解放军报社理论部原主任)endprint

猜你喜欢
尚武精神民族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我们的民族
探寻日本
对尚武精神词义的历史观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黄金时代》日本版
多元民族
尚武精神不能丢(感悟)
尚武精神:近代习武群体的凝聚力与社会思潮的影响力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