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皈依课堂生态中发挥正能量

2014-08-27 20:31周一贯
江西教育B 2014年4期
关键词:忠告知识点课文

周一贯

2012年7月,党和国家领导人明确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确实,从“课改”到“改课”,生态文明建设也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语文课堂的生态文明,更对当下严重存在的学生主体地位缺失、教师讲述分析过度、学习实践活动不足和学生生命活力消解等沉疴顽疾,提出了必须予以相应的矫治要求。

课堂生态文明的构建,核心是对自然与人的尊重,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课堂的自然性,在于它是一个为学生的学习而营造的特定空间,学生无疑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服务。为此,学生主体与课堂和教师的和谐相处,便成为课堂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而“和美教学”正是对这种理想境界的不倦追求。

著名特级教师盛新凤提出的“和美教学”理念,从本质上来说是对课堂教学生态的皈依和呵护。她所追求的“主客相生”“显隐结合”“言意相谐”“雅俗共赏”“点面圆和”等,无不以一种统一、平衡的哲学观来重构课堂的和谐生态,“美”即在“和”的适中、适度和适宜之中,在语文教学的教与学、师与生、讲与练、读与写、言与意、导与行的联结、平衡、协调之中。对语文课堂“和美”境界的追求,不仅只是对立统一的哲学思考,还应当有对重构课堂生态文明的思考。她在《三个忠告》一文的教学中,最值得称道之处,也就是“和美”在皈依生态中发挥的“正能量”。

一、 知识点隐身于生态的和美导学之中

语文是有知识体系的,谁都不会否定,它决定了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必然会有许多知识点的落实问题。然而语文又是一种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由知识点结构而成的课程。这就要求语文知识点的落实必须和美地隐身于导学的全程之中。盛新凤《三个忠告》的教学,其知识点的落实,就有着别具一格的“和美”身姿,颇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格调。如她从自然地聊预习入手,而且不露痕迹地渗透了“忠告”的一词多义(作名词与作形容词的区别),在随意的抽读检查中,又顺水行舟地学习了“卵”“巢”等生字;从“揩汗歇息”这个不常见的词语中,技巧地抓住了“歇”与“休”“息”的细微区别;特别的是对“啊”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读法,又在读通课文的检查中自然地落地生根……盛新凤的这种善于让知识点“软着陆”的技巧,显然源于她对语文课堂教学“和美”境界的参悟。这种知识点的落实,其特点就是不突兀、不割裂,在语文课堂生态的整体环境中自然地“落地生根”,从而有力地体现了她那“和美”理念的正能量。

二、 能力点渗透于生态的和美解读之中

语文学习的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则是通过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来提升和体现。盛新凤《三个忠告》一课,最令人瞩目的一点,便是对听说读写的解读和应用,甚至提升到由课文的“三个忠告”引出了怎样学语文的一个忠告,那就是她所说的“只有多听、多说、多读、多写,才能学好语文”。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以为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盛新凤老师的课堂上能够把能力训练自然地融合成引导学生自主解读,这是很值得肯定的。语文课文该由谁来解读?课标指出,应当由学生自主解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和体验,教师只做必要的组织引领,“不应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然而不幸的是,通常的课堂上,我们已习惯于由教师在预设时把自己的主观解读,设计成一步步讲问的固定套路,展示给学生听,而很少有机会给学生在自我的阅读实践中来自主解读课文,获得解读能力。在《三个忠告》的教学过程中,盛老师化教为学,让学生紧扣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实现自主解读。听:国王有没有听懂三个忠告?说:八哥的说话艺术妙在哪?读:有感情地读好八哥与国王的对话。写:写一写国王羞愧时会想些什么?显然,教师引导学生从这样四个方面在走进课文中感悟,再走出课文来交流,便是一个十分有效的解读过程。

三、 探索点融合于生态的和美争辩之中

《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即由以往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探究点的落实,一般总是会在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的纠结点上。于是,争辩便自然地成了课堂探究的一种重要形态。在《三个忠告》的教学过程中,盛老师抓住了学生对八哥的不同评价,开展了辩论。学生中有说它是狡猾、撒谎、油嘴滑舌的,也有说它是勇敢、机敏、睿智的,一百个学生就有一百个不同的八哥形象,这很正常。盛老师抓住发展求异思维这点,让学生把自己的理由说得头头是道,从而激发了学生敢于坚持独立思考,善于说理论辩的生命活力。争辩的过程就成了一个最有效的阅读、倾听、思考、分析和表达的实践过程。争辩使学生求同存异,不仅明晰了是非,而且提升了认识,最后获得了和美的体验。

四、 拓展点圆通于生态的和美运用之中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课文只是一个“用件”。当然,“课本课本,一课之本”,在课堂教学中方面要以教材为基点,这个“用件”当然十分重要。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死抱课本不放,拘泥于从课本到课本的说教。这就要求必须让教材为“教学”所用,既紧扣教材,又能适度超越教材,以拓展点去延伸学生的视界,丰富他们的想象。如在《三个忠告》中,教师抓住文末的一句话“国王听了,羞愧得说不出话来”。让学生思考后并写下一段话,描述当时国王羞愧的心理活动,这就引导了学生必须用想象去丰富结尾:国王怎样羞愧?他当时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国王为什么羞愧?他哪些地方错了?这说明了什么?由此可见,拓展点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教材的内涵张力,是合乎情理的延伸和丰富,与生本课堂的和美生态相融通,并成为其中有机的组成部分。

课堂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构成的无限可能的世界。追求和美永远是一个过程,和美课堂当然也只有更和美,而没有完美。教师在这堂课上由“三个忠告”到“一个忠告”,包括板书中将题目“三个忠告”改为“一个忠告”,从逻辑上来讲是不恰当的。这是因为它们所属范畴不同,“三个忠告”是关于为人处世的哲思,而“一个忠告”(听说读写学语文)是关于语文学法导引的经验。也就是说“一个忠告”不是生于“三个忠告”,不是由“三个忠告”发展而来,所以改题目是一种逻辑关系的紊乱。教师如果能够对学生说:我从“三个忠告”中联想到了关于学语文的“一个忠告”,这个忠告就是……并在课题后面补上“一个忠告”,会合理得多。

和美教学是对语文课堂生态文明境界的崇高追求,“和美”永远在路上,在不断的行进之中。应当说,这就是“和美教学”强大生命力之所在。endprint

猜你喜欢
忠告知识点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画与理
背课文的小偷
给少女的十点忠告
老园丁的忠告
关于G20 的知识点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