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东“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探讨

2014-07-25 11:41万忠康艺之梁俊芬林伟君方伟
南方农村 2014年2期
关键词:种地对策建议广东

万忠+康艺之+梁俊芬+林伟君+方伟

摘 要:近年来,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广东农业种地兼业化、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集中表现为:农业生产布局缺乏统筹规划、供需对接不足;种地主体以兼业农户为主、专业化程度不高;生产单位以小规模农户经营为主、规模效益有限;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农业劳动强度大等。亟待通过“生产精准化”提高农业效益,通过“农民职业化”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农田高标准、规模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及通过“装备现代化”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等多举并下,破解种地难题。

关键词: 广东;种地;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4)02-0012-04

广东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农产品消费大省。但长期以来,广东省农产品自给率均处于较低水平。仅以粮食为例,广东省每年粮食总需求3800万吨左右,总产量在1400万吨左右,自给率仅为33%,缺口高达2400万吨。广东不仅成为中国最大的缺粮区,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缺粮区[1]。“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已成为广东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农业生产基本现状

(一)农业生产主体

近年来,由于纯农业收入效益不高,加之外出就业机会增多,使得广东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2012年,广东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人数占总劳动力的比重已高达32.6%。2000-2012年十多年间,广东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收入比重已由37.9%降低至18.3%,而非农业生产性收入由54.2%上升至81.7%[2],农业收入对不少农户而言正在变成“副业”。因此,当前广东农业生产者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由种田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组成的专业化生产者;另一部分是同时从事非农业和农业生产的兼业农户。而这些兼业农户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60%以上是45至60岁之间的中老年人。同老龄化一并出现的还有低文化程度化。2012年,广东省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1376.8万人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80.5%,高中文化程度的仅占11.8%[3];受过各种专业训练的仅占3%左右[4]。

(二)农业经营规模

目前,广东省农业生产单位仍以小规模的农户经营为主。2012年,广东农村居民家庭户均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为4.86亩,户均耕地面积为2.25亩,较2000年大幅度下降。由各类产业化组织为主体开展的农业生产比重为全省总量的三成,如:由各类产业化组织建立的种植业基地面积为1909万亩,占全省种植业用地面积的33%;水产养殖面积264万亩,占全省水产养殖总面积的31.24%;牲畜饲养量1961万头,占全省牲畜饲养量的30.86%[5]。据华南农业大学秦钟、章家恩(2011年)测算,如生产方式得当,广东部分产业规模化生产仍具有一定优势。如水稻生产规模优势指数均在2.6以上,具有规模优势,平均规模优势指数为2.79,比13个南方水稻主产区平均规模优势指数高36.88% [6]。可见,广东以水稻为首的农业产业规模潜力还未得到充分挖掘。

(三)农业生产条件

2012年,广东省总灌溉面积为3075.79万亩,有效灌溉率为52.27%,“望天田”约占全省耕地的15%。万亩以上灌区有488处,灌溉面积为1248.76万亩。全省仍有中低产田面积100.5多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62%[7]。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33.71%,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63%,处于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8]。

二、存在问题

(一)农业生产布局缺乏统筹规划,供需对接不足

与全省农产品消费的需求总量和结构相比,广东省农业生产布局统筹规划力度仍显不足,农业生产“种什么、种多少、为谁种”的问题并未得到深入思考和科学布局。一是农业生产优势产业、优势区域划分不够准确,因此也就缺乏相应的持续性投入和支持,影响了全省优势农业生产潜在产能发掘。二是农业消费群体、消费市场定位不准,造成同类农产品无法实现差异化定价,影响农业效益和农户收益,对农业生产刺激不足。

(二)农业生产主体以兼业农户为主,专业化程度不高

随着广东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造成种地兼业化、农业人口老龄化加剧,各类产业化组织为生产主体的农业生产活动仅占全省总量的三成,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不高、技术到位率低。一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老龄化。且由于收入、年龄、健康等因素,很多农业生产者缺乏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种地的积极性并不高,有消极种地甚至“抛荒”的可能。二是现有生产者对于技术投入的积极性不足。由于农业补贴与土地挂钩,对实际生产者激励不足,使采用先进技术的种粮农户得不到经济激励,不愿意进行农业投入。造成部分有生产潜力的农业用地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产出效益,造成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三)农业生产单位以小规模农户经营为主,规模效益有限

广东农业生产因耕地资源不足、规模化程度不高等因素,难以产生规模效益。一是人均耕地严重不足。2012年末,全省耕地保有量总面积4752.19万亩,基本农田面积3982万亩。全省人均耕地不足0.4亩,不到全国人均耕地1.41亩的三分之一,也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7]。二是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有限。2012年,广东农村居民家庭户均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仅为4.86亩,户均耕地面积仅2.25亩。种植规模小,规模化效益难体现,多数农民生产的粮食仅够满足自己的口粮。仅以水稻产业为例,据测算,每户家庭至少需要承包耕地11亩,才可实现收益与外出打工基本持平①。因此,耕作面积有限、难以产生规模效益已成广东省农业发展的刚性制约因素。

(四)农业生产条件落后,机械化程度不高

广东大部分农业耕作环境较为艰苦,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机械化、设施化水平不高,造成农业劳动强度大、农户种地意愿不强。一是广东农业公共基础设施有待完善。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相当大部分公共农田灌溉设施年久失修、工程设备老化,灌渠淤积垮塌,涝不能排,旱不能灌,村、镇两级防洪排涝体系病险多、标准低。涉农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相对滞后,农业基础科研、良种良法、防灾减灾等领域农业公共基础薄弱。二是农业先进装备普及不足,农业劳动强度大。受土地细碎化、规模化程度低等因素影响,广东省农业生产缺乏先进适用机具,机械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大。据广东农业科学院的调查显示,省内80%以上的家庭农场设施化、机械化、信息化程度低,使用传统品种和传统种植、养植方式,管理粗放,缺乏现代农业新技术的应用。机械化水平与国内领先地区水平差距明显,如2012年,广东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63%,而宁波已经达到84.6%[9]。由于存在用工量较多、技巧掌握复杂、劳动强度较大,生产效率不高等现实困难,务农生产同样出现“用工荒”。而与此同时,国产机械仍然没有比较成熟的机型可以推广应用,进口机技术、性能先进、可靠,但经济性较差;如何完善购机和作业补贴等相关政策,已成为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

三、对策建议

(一)通过“生产精准化”,提高农业经营效益

提高农业效益留住农民,吸引务农,是解决“谁来种地”和“怎样种地”深层次问题的根本所在。因此,一是要强化农业生产种养顶层设计。科学分析广东农业生产的产业优势、区域优势,以“产粮大县”、“专业镇”等形式,统筹筛选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和地区展开持续支持,鼓励优势农业生产,最大限度发掘生产潜力。二是以需求为导向引领农业生产。综合考虑“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通盘分析国内外不同农业市场、消费群体的需求和消费行为,精准指导一线农业生产,提高农业效益,对接农业供需。

(二)通过“农民职业化”,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做强农业、提升效益,需要提高种地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专业化经营水平,具体为:一是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加快农业生产经营从传统小农模式向土地、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通过政策扶持和种植业补贴等形式,不断培育、支持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农业生产生力军。二是加快推进身份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化。近年来,国外如日本、国内如河南等地针对农业从业人员逐年减少且老龄化的趋势,积极培育职业农民的思路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10]。如进一步完善农业分工,培养有知识、有技能、懂管理、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把农民变成专业化的农业工人等。在帮助农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同时,获得资产性收入——如农田地租以及劳动性收入,实现多赢。

(三)通过“农田高标准、规模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田高标准、农业规模化始终是解决目前广东省农村大量劳力外出务工、土地大面积抛荒现象,又顺应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趋势的有效途径。一是加快基本农田保护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仅仅依靠面积增加实现农业增产显然力度有限,而通过夯实基础,开展高投入、高标准的基本农田建设,将给农业生产带来无限生机。因此,要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面积的基础上,加快基本农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并积极探索栽培技术集成化、生产管理标准化和指导服务信息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新模式,走出一条农业增产新道路。二是鼓励土地流转,引导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据山东省农业厅调研显示,当种粮规模达到百亩以上时,土地利用效率就会提高10%,经济效益则可提高25%以上[11]。因此,可借鉴国内同行做法,建立“土地银行”,除纯农户之间的流转外,特别鼓励工商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作为受让方参与流转,推进农业生产开展适度规模经营。

(四)通过“装备现代化”,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需要通过现代化的装备和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业劳动强度,包括:一是要加快广东特色农业装备设施研发。种地要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要在机械化、设施化上下力,减轻劳动强度、增加劳动愉悦感。要结合广东农业生产实际,在广东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加强特色农业机械化、设施农业的技术研发和推广示范的力量,推进农业装备现代化所需资金和关键技术支撑。建议设立高效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研究开发专项,与设施农业装备重点研发专项相配套,保证设施农业科学、可持续发展。二是要积极完善农业装备补贴方式,加快先进设施、机械推广应用。发达国家如日本、韩国等地对于农户购置农业机械均常年提供高额补贴,以加快推动农业机械化。国内如宁波的农机补贴额高达60%-80%,并对农机手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开展机耕、育秧、机插、植保、机收“五统一”农机服务均提供补贴等。因此,建议对购置机械、开展农业机械化服务等各环节展开扶持,鼓励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机械,降低作业成本,减轻农民负担,引导农民使用现代化生产装备降低农业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到外国买地种田应对“粮食危机”[N].信息时报,2010-01-

28(A8).

[2][3]广东农村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广东农村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4]黎泽林,张弛.广东农业专业分工与区域布局存在的问题与

原因分析[J].惠州学院学报,2012,32(1):46-49.

[5]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广东省发

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农业开发格局[R].2012.

[6]秦钟,章家恩,李韵等.广东省水稻生产的变动及比较优势

分析农业现代化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5):

560-563.

[7]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广东省农

业厅.广东现代农业强省评价指标体系与建设思路研究[R].

2012.

[8]广东省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突破63%[DB/OL].

农博网,http://www.aweb.com.cn,2013-12-30.

[9]宁波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84.6%[DB/OL].中国宁波

网,http://www.cnnb.com.cn,2012-02-12.

[10]一个传统农业大省的粮食安全报告[N].瞭望新闻周刊,

2014-01-06.

[11]聚焦山东农业:规模化种植让种地更划算更体面[N].大

众日报,2014-01-02.

(责任编辑:吴霞)

猜你喜欢
种地对策建议广东
种地钓鱼
“革命三谭”:推动广东党团组织发展壮大
“粤来粤美”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如何让种地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对爸爸妈妈说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