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方言与普通话词语比较

2014-05-17 00:26陶立军
荆楚学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方言词颤音荆门

陶立军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

荆门方言与普通话词语比较

陶立军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

荆门方言隶属北方方言,属于官话方言区,与普通话词汇的共同点较多,但由于荆门处南北方言过渡地带,方言词汇自成系统,有自己的特点,与普通话词汇有一定的差异。文章从词形(音节数量、构词语素)、词音(文白异读、合音、颤音)、词义(形同义异、义同形异)三个方面对荆门方言词与普通话词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对荆门方言有进一步认知。

荆门方言;普通话;词汇;比较

荆门位于湖北省中部,处荆山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素有“荆楚门户”之称。境内东南部为平原湖区,北部为低山丘陵,其方言也因此在腔调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南北差异。但就词汇而言,荆门方言词汇城南、城北差异不大,有自己共同的特点,与普通话有一定的差异。

一、词形方面

(一)音节数量的差异

普通话中是单、双音节词,荆门话中对应的却是不同音节的词。

表1 普通话词与荆门方言词音节数量比较

续表1

(二)构词语素的差异

表2 普通话词与荆门方言词构词语素比较

上表所列同素逆序词在荆门方言词中不多,多数情况下两种说法的词义一样,同时应用于人们的日常口语交际,只是在使用频率或场合方面略有差异。但有两组词较为特殊,它们的词义与语法功能在日常口语交际中略有不同,即在不同语境中不能互换使用。

第一组“护卫-卫护”:“护卫”在普通话中多用作动词或名词,分别是“保护防卫”或“保卫人员”的意思,而“卫护”在荆门方言中则是动词,多指心理或行动上的偏护、袒护。

第二组“行礼-礼行”:“行礼”在普通话中多用作动词,是“给别人行礼”的意思,而荆门话中“礼行”是名词,是“礼貌、礼节”的意思。如“他这个人真是礼行大”,“您莫行这么大的礼行,我受不起”。这组词同样受“大”修饰,荆门话的“大”一般要放在“礼行”的前面或后面(大礼行,礼行大),而普通话中,“大”一般放在“礼”前面,并对其进行修饰(行大礼)。

二、词音方面

(一)文白异读

文白异读是汉语方言中一种特有的现象。“所谓文白异读,是指同一个词在书面上有一种读音,在日常口语中另有一种读音,前者称为文读音,又叫读书音,后者称为白读音。”[1]荆门方言就存在这种文白异读现象,例如(1):

表3 荆门方言文白异读例举

(二)合音

“合音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连并用的音节融合为一个音节的现象,有些学者又称并音、减音、音节缩减、音节连并、音节合并等。”[2]合音词是人们在长期的口语交流中,将一些本是双音节或多音节、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连续快读快说拼读而成的单音节词。荆门方言中也存在着这种合音词,例如(1):

(三)颤音(2)

荆门方言中少有儿化,颤音常常代替儿化。荆门方言中作词尾的颤音,发音响亮、时间长、幅度大,记作[r]。

1.名词尾颤音

凡普通话带“子”尾的名词,荆门方言都念颤音,“子”只是颤音的文字记写符号。例如:桌子、狗子、锅铲子、电线杆子、蛇皮袋子等。

2.形容词尾颤音

荆门方言中有“(路)走(V)人子”的说法。这种说法是由“走(V)”与“人子”组合,“人子”表示人的一种特定感受,“走人子”是“路难走”或“走得很累”的意思。其他类似说法还有:气人子、恨人子、腻人子、晒人子、怕人子、胀人子等。

3.量词尾颤音

荆门方言中作量词尾的颤音,与名词尾的颤音相同,但量词后出现颤音有三种情况:

第一,一般物量词后不出现颤音,例如:个、斤、群,但借用物量词后一般出现颤音,例如:桌(一桌子菜)、盆(一盆子饭)、屋(一屋子人)。

第二,动量词“下”[ ],如果表示动作的次数,其后不出现颤音,例如一下、二下,几下,但当“一下子”的“下”后面出现颤音时,“一下子”中的“一”在多数情况下可以省略,例如“你去一下子”,一般都说成“你去下子”,有“勉为其难去一趟”的意思。另外,当“下”前面的数词是“几/两”时,表示数量少,不费时力或有本领、有办法,例如“她两下子就把事情摆平哒”中,“两下子”表示“很快,不费力”;“他这个人不简单,很有两下子呢”,这里的“两下子”是说“他有本领、有办法”。

第三,“点”“些”后面出现颤音时,“些”表示的量不一定很少,“点”表示的量一般是较少的。例如:一点子(数量少)、一些子(数量不一定少)。

4.语气词尾颤音

荆门方言中一般形容词后不带颤音,但一些隐含程度的形容词(如“高、大、深、浅”),与一定的副词或指示代词组合后会出现颤音,表示性质、状态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例如好高子、好厚子、好长子、好宽子、好深子、蛮大子。

三、词义方面

(一)形同义异

1.词义扩大,即荆门方言的词义大于普通话

下面的词,普通话一般只有①中的意义,而荆门方言中所有的义项都有,即相同的词语,荆门方言词比普通话词的义项多,应用范围广。

茶:①用茶叶沏成的饮料。②冷开水。

喝:①把液体饮料或流质食物咽下去。②吸。(喝烟)③吃。(喝米茶、喝西北风)

油:①食用或燃烧等液体油。②油漆。③油腻。④狡猾。(这个伢子太油哒,你招呼上当咧。)⑤熟练。(他打球蛮油咧。)

苕:①红薯。②傻子。(他这个人有点苕。)

过:①经历。②传染。(我的感冒是他过给我滴。)③胎生动物繁殖后代。(老母猪过小猪子。)

有:①拥有。②怀孕。③腻、够了。(我不喜欢吃热干面,看到就有了。)

该:①应该。②欠。(他还该我100块钱没还。)

静:①安静,与“动“相对。②凝固。(温度蛮低咧,中午炖的汤都静到哒。)

歇:①休息。②住宿、睡觉。(这么晚哒,你晚上就在我屋里歇。)

哇:①象声词。②呕吐。(他不舒服,中午吃的东西全都哇出来了。)

猴:①猴子。②顽皮、淘气。(这个伢子不晓得好猴。)③打闹。(猴么事猴,屋里都被你们吵死哒。)

摸:①用手接触。②形容人做事动作慢,磨蹭。(她搞事不晓得好摸。)

硌:①凸起的东西使人不舒服或受到伤害。②非常冰冷的东西,使人不舒服,一般指人的手或脚。(他的手冻滴冰硌人。)

搞:①干、做。②荆门方言词中“搞”的用法很多,范围较宽泛。(搞事灵活、搞饭吃、搞材料、搞坏事、搞鬼、搞酒喝)

捞:①捞起来。②捉。(坏家伙被他捞到了。)③弄。(他这几年捞了不少的钱。)④摆弄、修理。(他放假一刻也不闲,在屋里捞这捞那。)

蚊子:①蚊子。②苍蝇。

黄昏:①黄昏。②糊涂。(他莫黄昏哒吧,连自己的屋都不认得哒。)

夹生:①饭未熟透。②人不近情理。(你不咡他,他这个人有点夹生。)

过细:①仔细。②节省、节约。(他用钱蛮过细。)

招呼:①招引、呼唤。②问候。(来一趟不容易,我去跟她打个招呼。)③照料、照看。(你放心出门,屋里的事我帮你招呼几天。)④接待。(屋里来客哒,快来帮我招呼哈。)

2.词义缩小,即荆门方言的词义小于普通话

下面的词,荆门方言词中一般只有①中的意义,而普通话词中所有的义项都有,即相同的词语,荆门方言词比普通话词的义项少,应用范围窄。

面:①小麦面粉或面条。②粉末。(辣面、椒面、胡椒面、玉米面)

谷:①稻谷。②谷子(粟)。③谷类作物。

蛋:①鸡蛋。②泛指一切蛋。

周年:①死亡满一年的日子。②满一年;一年。

风流:①不正当男女关系。②风俗教化。③杰出的、英俊的。④遗风。⑤风韵。

3.词义转移,即荆门方言的词义异于普通话

荆门方言词中有些词语的词义发生了转化,有的与普通话词只有部分联系,有的甚至没有联系。下面的词,①是普通话词义,②是荆门话词义。

刁:①狡猾。②挑剔。

贼:①小偷。②狡猾、精明。

下作:①卑鄙、下流。②歧视、虐待。(她一搞就在屋里下作她婆子。)

妈子:①常与“老”连用为“老妈子”,指年纪大的女人。②女人的乳房或乳汁。

星宿:①道教崇奉的星神,指“四象”和“二十八宿”。②星星。

豌豆:①豌豆。②蚕豆。

(二)义同形异

在荆门方言词中,有些词语的词形与普通话不同或不完全相同,但意义却与普通话词一样。这些词语一般是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创造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词语。(下面词语,前者为荆门话,后者为普通话。)

1.黑老哇/乌鸦

“黑老哇”强调的是颜色和叫声。“乌鸦”强调的是颜色和属类。

2.檐(盐)老鼠子/蝙蝠

“檐(盐)老鼠子”强调其是鼠类,另或因其喜藏身于屋檐,或误以为其偷吃盐而被称“檐(盐)老鼠”。“蝙蝠”用其学名。

3.脚鱼/甲鱼

“脚鱼”强调了其“有脚”的特征。“甲鱼”抓住了其“有壳”的特征。

4.娥眉豆/扁豆

“娥眉豆”强调是整体形状像眉毛状。“扁豆”强调其厚度是扁平的。

5.天道/天气

“天道”中心是“道”,强调一种自然规律。“天气”则指一般意义上大气状态及其变化的总称。

6.天河/银河

把满天的繁星比作河流,这是荆门方言词和普通话词共性的一面,但荆门方言词的“天河”强调“河”在天上,普通话词的“银河”强调“河”是银白色的。

7.滚子/轮子

“滚子”出发点是“滚动”。“轮子”出发点是“圆形”。

8.手笼子/手套

“手笼子”强调“手被笼罩住”。“手套”则强调的是“套在手上”。

9.踏代/遗传

“踏代”是用“踏着(延续)上一代生理或心理上的某些不好行为、特征”的词义来阐释“遗传”,多含贬义。“遗传”的说法则更科学、表达范围更宽泛。

10.解手/上厕所

荆门方言词中把上厕所叫“解手”,这或与民间传说(明清时各地强制移民,人手被反绑着,遇内急上厕所才能将手解开)有关,或与荆门方言保留了“解”在古汉语中的“排泄、排解”义,以及词双音节化(解溲的“溲”字读音与“手”字相似,而民间又有称“解溲”为“净手”之说)需要有关。总之,“解手”一词以其通俗、简洁、符合双音化口语的要求,在荆门方言中广为使用。

11.茅厕/厕所

“茅厕”反映了早期厕所简陋且多设在茅草棚里的实际情况。“厕所”则倾向于表明厕所的用途。

12.热疙瘩/痱子

“热疙瘩”是当时人们受限于医疗条件,对“痱子”理解有误而简单形象地根据其症状而造的词。“痱子”的说法则更科学。

13.夹舌子/口吃

“夹舌子”形象地突出了“夹着舌头”说话时结巴、口吃不清的状态。“口吃”则表示结巴,口齿不清、说话吃力。

14.吃老米/入赘

荆门方言把女儿留在家里招婿结婚(一般由于家里没有兄弟)称为“吃老米”,强调的是女儿留在家里继续吃以前的老米,而非嫁出去吃别人家的米。“入赘”则强调的是男方进入女方家落户。

15.春天/香椿

荆门方言中的“春天”,特指香椿树的嫩芽儿。由于香椿树在春天发芽,所以被称为“春天”,香椿树也被称为“春天树”。而普通话中的“春天”在荆门方言中则被说成“春上”。

16.栽秧/插秧

荆门方言“栽秧”是把水稻秧苗栽在田中。凡是有完整植株和根须的东西,荆门方言都用“栽”而不用“插”。正因为栽的对象强调有根、有生命,则似更需要用心栽培,如“栽树、栽花”。反之,没有完整植株和根须的东西,荆门方言用“插”,如“插苕”“插葡萄藤”,是把红薯、葡萄的藤剪成段插到地里。

17.跑暴/下暴雨

“下暴雨”荆门方言叫“跑暴”。跑,有迅速前进义,因暴雨来得快走得也快,用“跑暴”正好突出了“暴雨”的这一特点。

18.火屎/木炭

“屎”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大便、粪”或“鼻子、眼睛、耳朵的分泌物”,是一种残留物。荆门方言将木材经火燃烧后产生的残留物叫作“火屎”,形象自然。

注释:

(1)文中所列荆门方言词的国际音标注音主要参考了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年(民国37年)出版的赵元任《湖北方言调查报告》荆门卷对声韵调的划分。

(2)颤音部分的内容受益于刘海章先生的《荆门方言中的颤音》,出自《荆楚方言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王宏佳.湖北咸宁方言的文白异读[J].咸宁学院学报,2008,28(2):71-73.

[2]孙红举.论汉语合音现象的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15.

H172

A

1672-0758(2014)04-0083-06

2014-07-15

陶立军(1980-),女,湖北荆门人,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汉语与汉语方言。

[责任编辑:陈如毅]

猜你喜欢
方言词颤音荆门
美声演唱中颤音技术的运用研究
能源管理系统在荆门石化的应用
鲁迅著作杨、戴英译本的方言词语英译评析
菊逢盛世,韵满荆门 第十二届中国(荆门)菊花展览会侧记
《李白·渡荆门送别》
对长笛演奏中的颤音研究
浅析颤音技术在美声演唱中的运用
行书·李白《渡荆门送别》
颤音在长笛演奏中的运用探析
“壁虎”方言词造词理据的地域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