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是怎样成长的

2014-04-29 00:44张国于亿
家庭之友·佳人 2014年12期
关键词:桥牌奥赛奥数

张国 于亿

眉清目秀的北京高中生胥晓宇在同龄人中间有着世外高人般的名声。

在数学竞赛、物理竞赛的“竞赛党”们聚集的网络社区,人们在打听他的行踪。他被称为“胥神”,因为他“刷新了大神的纪录”。有人开玩笑说,出于对他的膜拜,跪到“双膝已毁”。

胥晓宇是入选了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的中国国家集训队,其间请假参加国内数学奥赛获得金牌,因此又入选数学国家集训队。若不是规则要求不能同时参加,他可能会出现在两个学科的国际奥赛中。

最终,数学金牌的竞争者们少了一位劲敌。2014年7月,胥晓宇和4名队友赴哈萨克斯坦参加了第45届国际物理奥赛。一名加拿大队员碰到胥晓宇,立即客气地向他打听“认不认识胥晓宇”。得知当事人就在眼前,这位加拿大的同龄人说:“你在加拿大非常出名——尤其是在数学奥赛上!”

他并非自己选择了奥赛之路。跟很多孩子一样,最初他是被父母送去参加课外培训班的。不同的是,他找到了快乐。

如今,在他应约写给其他学生的建议中,就包括“不推荐报5个以上课外班,不推荐家长为了成绩威逼利诱”。他也不主张晚上10点以后熬夜学习,听说有人除夕之夜还在复习,他表示“很不能理解”。

胥晓宇强调,对奥赛不能“一棍子打死”,不能因噎废食。

竞赛对于将来的基础科学学习大有裨益。

他坦言,小时候参加数学竞赛,难免有一种虚荣心。但是到了中学,尤其高中以后,虚荣心仍在,但更多的是求知欲以及乐趣在支撑他。有些家长逼着孩子学奥数,以利于升学,这种现象肯定存在,或许还占了大多数。“大部分人不可能一开始就觉得数学特别美”。可是,兴趣可以是后天培养。自己受人夸奖的“自得”,成为学下去的动力,直到对数学的理解越来越深入,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他也有过挫折。高中他一度连省级队都没能入选。他曾想过,如果有一天自己进入国家队,可以算是一个成功。但是如果进不了,“也不能算是一个失败”。

“因为当我就这样坚持下去,当我终于可以勇敢地面对这一切,当我用坚持不懈的精神去面对数学,并且用全身心去热爱数学的时候,我觉得我就已经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他的想法接近于越南产生的第一位菲尔兹奖得主吴宝珠。吴宝珠也曾是国际奥赛金牌得主,在奥数竞赛中喜欢上了数学,高中毕业后决定以數学为业。最近刚刚揭晓的史上第一位菲尔兹奖女性得主玛利亚姆·米尔札哈尼,也曾是两届奥数金牌得主。

跟他们一样,18岁的胥晓宇已经想好,将来希望从事数学和物理研究工作。他在普林斯顿大学的申请书上只填了这两个方向。

多年来,国内众多高考“状元”最爱扎堆的是商学院。而胥晓宇“完全没有想过”去商学院。“说得自满一点,简直是对我数学、物理天赋的浪费。”他说。

胥晓宇在物理竞赛中同样捍卫了他的名声:他在374名选手中获得了金牌第一名。

从小到大,胥晓宇都是那种因为成绩优秀而常被中国的家长们挂在嘴边的“别人家的孩子”。

他甚至从来没有考虑过升学的问题。在声名显赫的北京人大附中,他的各科成绩都是佼佼者,在将大半精力投入竞赛之前,他的学业成绩一直在年级前三,这意味着北大或清华任选。高二那年他获得国内数学奥赛金牌,进入国家集训队,被北大预录取。

从今年开始,教育部调整了高考加分政策,获得5项奥赛全国奖项的高中生不再具备保送资格,但国家队的集训队员例外。今年高考毕业前,他的名字出现在北大保送生名单里。

但他“浪费”了这个机会。在中国高考两个多月前,他接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录取通知,该校还愿为他提供每年4万美元的助学金。收到通知当天,是他18岁生日。

他觉得自己“运气不错”。普林斯顿面试他那天,他正在南开大学接受物理国家队集训,特地请了假。考官恰是一位天体物理学者。面试一开始,俩人就直接聊起了物理。

而“运气”是这位少年极少提到的事情。他迄今为止的整个求学生涯都伴随着无法取巧、无法仅凭运气来度过的激烈竞争。

奥赛拿到第一名,胥晓宇已经超出了他高中时代的“成功”目标。但他没兴奋多久。“还不是该怎么过就怎么过吗?”

他认为,自己身上“必须承认”的一个缺点是,有一点自负。优点则是有自知之明,“知道在哪个地方可以自负,哪个地方不要说自负了,连自信都没有”。

在他看来,至少在数学和物理竞赛方面,他是“极度自信的”,但是,现在自己“还什么都不是”,要学的知识还有很多,何况还有很多知识之外的东西。

指导过胥晓宇的国家队教练之一、南开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张春玲并不觉得这名学生自负。她表示,胥晓宇数学很强,与物理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互相促进的作用。在国家队里,他表现得有思想,又善于与别人交流。

这个身高1.8米、戴着时髦的黑框眼镜的清秀少年并不是书呆子。他的课外生活比绝大多数中学生要丰富得多。

他从小学开始打乒乓球和篮球,初二时又学会了打桥牌,参加过北京市的一些桥牌比赛,自认桥牌水平算“二流中的一流,一流里的二流”。他喜欢科幻和武侠类小说,跟很多年轻人一样,他是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小说《三体》的追随者。金庸的每本小说他都读过三遍以上。

“打桥牌或是看小说,都可以让人开动大脑,比如说打桥牌时,你要事先计算好整个打牌的局面,在进行的时候,需要脑袋转得快,想得多,这对学习数学物理的帮助是很大的。”他说。

即使在国家队集训期间,他也会忙里偷闲读小说。他还常去北大听课,除了数学之外,他喜欢北大的“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课。

在写给别人的建议中,他强调,上课时绝对不可看小说、发短信、玩手机或做作业,否则会导致学习基础不扎实、心态浮躁。同时,“不要放弃自己的爱好”。

就像初一基本学完初中课程、初二基本学完高中课程一样,胥晓宇利用在南开大学集训的时间,完整自学了大学物理基础课,感觉“应该也不是特别难”。他希望在大学前两年把本科课程学完。

奥赛获奖之后,胥晓宇把留学之前的最后一个暑假,放在了辅导中学生上,在母校人大附中为学生们讲奥数课。

他喜欢“助人为乐”。他的学习笔记被很多人奉为“学习宝典”,就连外地都有人索取。他给很多人复印和邮寄过。

由于供不应求,他把今年参加国家数学集训队的作业扫描为电子版,存在网盘里供网友下载。他同时公布了一道数学题,谁解出答案,谁就知道了网盘的提取密码。

“不劳而获不是好习惯。”“胥神”半开玩笑说。

猜你喜欢
桥牌奥赛奥数
桥牌:大脑的健美操
喜报!玉泉桥牌选手获奖啦
野蛮生长的学科奥赛,该管管了
2017年斯洛文尼亚奥赛不等式试题的推广
印尼78岁首富斩获亚运铜牌
奥数是不是数学
一年级奥数测试题
一年级奥数测试题
二年级奥数测试题
桥牌起源于何时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