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层级理论研究述评

2014-03-30 19:27
关键词:公允层级准则

宋 娜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一、公允价值层级理论在国内外准则制定机构的研究现状

作为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层级理论”的提出重在解决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问题。可靠性问题是公允价值受到质疑的主要原因,但就目前的经济环境而言,该问题无法得到彻底解决。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I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公允价值计量层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公允价值层级理论在国外准则制定机构的研究现状

1.公允价值层级理论在美国的研究现状

FASB在SFAS15《债权债务人对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中提出市场价格是公允价值计量首选的层级思路。2002年“企业合并”联合项目中FASB与IASB将“购买法”确定为企业合并的唯一可用方法,形成公允价值层级理论的雏形。FASB于2003年将“公允价值计量”项目提上议事日程,先在征求意见稿中发布“三级次理论”,接着在工作稿中提出“五级次理论”,最后又在修订的工作稿中重新启用“三级次理论”[1]。至2006年3月,FASB就公允价值计量项目共召开24次会议,其中有数次涉及统一和完善公允价值层级的探讨。经过3年多的激烈探讨,FASB最终于2006年9月发布《公允价值计量》准则(SFAS157),其中提出同时考虑计量和披露的“公允价值级次理论”是该准则的闪光点[1]。SFAS157将公允价值及其估价技术同时分成三个层级,并提出:最高层级参数是活跃市场上同质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不可观察输入变量视为最低层级参数,最高层级之外的可直接或间接观察参数为中间层级参数的层级确认原则。

针对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FASB先后于2008年10月10日和2009年4月9日发布FSP FAS157-3和FSP FAS157-4两份工作人员立场公告,就非活跃市场上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确定提供指南。2009年8月28日,FASB发布《改进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要求主体单独披露第三层级信息的调整对公允价值造成的影响;第一层级和第二层级之间需转换的重要金额及其原因;第三层级输入值所涉及的购买、销售等方面的信息。又于2011年4月发布《公允价值计量》更新意见,旨在为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提供更规范的准则。

2.公允价值层级理论在国际准则中的研究现状

FASB加紧公允价值层级理论研究步伐的同时,IASB也没有放松对其研究。2009年5月28日IASB发布《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该意见稿提出与SFAS157趋同的公允价值计量层级。2010年6月29日,IASB发布了《公允价值计量不确定性分析的披露(征求意见稿)》,重在解决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问题,对披露公允价值计量不确定性的形成原因和不可观察输入参数的使用情形做出严格的规定。IASB和FASB于2011年5月联合发布IFRS13《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承袭了SFAS157的层级思想,构建了作为IFRS13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允价值计量三层级理论。IFRS13基于金融危机背景对公允价值层级理论提出更高的要求:对输入参数的使用原则进行修订;增加基于公允价值层级的信息披露要求。IFRS13将公允价值层级的应用与披露拓展至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非金融资产和负债。

FASB和IASB一直致力于公允价值层级理论的研究,今后还将出台更多关于公允价值层级理论的指南,不遗余力地为出台逻辑严密、国际趋同的公允价值计量层级准则和指南做出贡献。

(二)我国财政部关于公允价值层级理论的研究现状

1.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层级的基本内容

财政部2006年发布的38项具体准则中,有35项直接或间接涉及到公允价值,高达全部具体准则的90%以上。新准则虽未明确提出公允价值层级概念,但其理念已隐含在具体准则中,如在《资产减值》、《企业合并》和《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具体准则中都有所涉及。新准则并未对公允价值层级划分制定一致的标准,也未对公允价值层级的披露进行规范。为此,我国准则制定机构随后展开了紧张的工作,以期为公允价值层级理论的规范建立统一的框架。

2.《企业会计准则第 ×号——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中公允价值层级理论

确定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三个层次应用和披露不规范,是公允价值应用效果不佳的根源之一,为此财政部2012年5月31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输入值及公允价值层级概念的正式引入是该征求意见稿的一大亮点[2]。该意见稿与IFRS13在公允价值层级的划分依据、各层级输入值的概念、整体层级确定原则等方面实现了趋同。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规定了公允价值的级次:“第一层次输入值是计量日能取得的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尚未经调整的报价。第二层次输入值是除第一层次输入值外相关资产或负债直接或间接可观察的输入值。第三层次输入值是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不可观察输入值。”征求意见稿将公允价值层级作为准则的重要部分,向实现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国际趋同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将迎来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新纪元。

二、国内外学术界对公允价值层级的研究

(一)国外学术界对公允价值层级的研究

Benston对安然公司内部会计管理事件的研究发现,公允价值第三层次的计量会使企业产生虚增当期利润、控制开支难度加大和盲目扩张投资等行为,这些行为必将导致会计信息失真[3]。Chang Joon Song等发现基于现行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的三个计量层级均呈现出价值相关性,但因第三层级公允价值计量的固有限制,其相关性比第一和第二层级要弱[4],且企业的信息生产成本、资本成本及审计成本由第一层级到第三层级依次显著增加[5]。市场参与者也认为以第一层级计量的净资产最具有价值相关性,而以第二与第三层级计量的净资产没有呈现出明显的价值相关性差异[6]。Patrick Bosch对欧洲银行业采用三个层级计量的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信息相关性研究的结果显示,总体范围内欧洲银行业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信息是客观可靠的,但以第三层级计量的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信息未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7]。

国外学术界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层级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公允价值层级与相关性的关系,国外学者大都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层级越低,其所反映的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越弱。

(二)我国学术界有关公允价值层级的研究

1.公允价值计量层级的应用研究

从公允价值的计价方式及实务操作层面来看,依据三个层次确认公允价值仍存在困难[8]。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公允价值估值模型的应用条件都不成熟,因此不提倡第二和第三层级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9]。郝振平和赵小鹿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中第三层次的取值不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因此公允价值概念应将第三层次的取值排除在外[10]。而谢诗芬认为只要估计是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展开,那么第三层级估计并没有违背公允价值的定义,仅仅是其估计难度超过了第一和第二层级[11]。可见我国学术界对公允价值层级理论、特别是第三层级的应用持谨慎态度。

2.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确定

对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进行探讨的学者较多,郑春美等通过对公允价值计量层级转换的研究,提出可依据参数的可观察性和市场的活跃性细分第二层级变量的观点,为层级之间进行转换时确定估值变量所属的细分级次提供指南[12]。对于只能采用不可观察输入变量进行计量的衍生金融工具,陈玮建议对有关变量使用方法进行归纳和提炼,最大限度地标准化其使用方法,提高各层级信息的真实公允和不同会计主体计量信息的可比性[13]。由于自有资产或负债专用性高导致其价值信息没有公开化,进而难以准确计量该类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14],所以企业应站在市场参与者的角度选择适当的估值方法和输入参数估计公允价值。对估值技术所使用的未来现金流量依赖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的独立判断确定,并在准则完善中确定折现率适用的优先顺序[15]。可见有关估值参数的选取和计量层级之间的转换是公允价值层级应用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3.不同层级公允价值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第一,不同层级公允价值的可靠性。王建成和胡振国通过对公允价值层级理论发展过程的概述认为,相同条件下,越靠近前面层级的信息计量得出的公允价值越可靠[16]。第三层级公允价值计量依赖的变量多、估值结果对变量敏感性强,使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受到质疑[17]。因而第三层级估计的公允价值可靠性最弱。

第二,不同层级公允价值的相关性。白墨和刘志远对披露不同层级公允价值信息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第一层级确定的公允价值盈余所占比重越高,对股价的解释力越强[18]。邵莉和吴俊英的研究表明披露公允价值层级信息可以提升公司股价,第一层级公允价值资产的相关性最强,第三层级公允价值资产和负债的三个层级均不具有增量价值[19]。

当资产负债存在活跃市场时,其公允价值当然是可靠且相关的,但不存在活跃市场时,需要采用不同的计量层级计量其公允价值,计量结果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因计量层级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且第一层级计量的公允价值最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

4.公允价值计量层级信息的披露

我国2012年5月发布的征求意见稿中对公允价值计量层级信息披露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肯定了学术界增加公允价值层级信息披露的呼吁。李奇和毛振宇认为明确划分公允价值计量层级并扩大其披露范围(特别是第三层级),减少使用估值技术的伸缩空间,有助于提高计量的可靠性[20]。企业应在不违背成本效益原则的基础上,详细披露以第二和第三层级计量的资产或负债所依据的假设及其金额的确认方法[21],第三层级信息披露范围的拓展能帮助报表使用者掌握客观公允的信息[22]。因此,公允价值层级信息披露范围的扩大,可以同时提高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满足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三、启示和展望

公允价值的应用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其相关理论也在应用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FASB发布SFAS157之后,有关公允价值的研究范围逐步扩大到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层级及其披露方面,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更进一步肯定了公允价值计量层级研究的必要性。

梳理国内外准则制定机构及专家学者有关公允价值层级理论的研究可以看出,各国准则制定机构正不遗余力地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层级应用及披露的应用指南或实施细则,学者们也在为公允价值层级理论的完善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可以预期,在不久的将来,将出台逻辑严密、简明一致的公允价值计量层级准则,用以指导公允价值计量层级理论的应用,进一步规范公允价值的计量,并推动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我国提出层级理论的时间比较晚,相关理论还不成熟,因此我国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结合自身具体实际,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允价值计量层级准则或指南,以实现国际趋同的终极目标。

[1]于永生.公允价值级次:逻辑理念、实务应用及标准制定[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7).

[2]肖艳芳.公允价值层级的国际比较及其在CAS中的应用[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2(5).

[3][新]Benston G J.Fair-value accounting:a cautionarytale from Er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6(27).

[4][美]Chang Joon Song,Wayne B Thomas,Han Yi.Value relevance of FAS No157 fair value hierarchy information and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0(4).

[5][美]Ettredge M L,Xu Y,Yi H.Fair value measurements,auditor industry expertise and audit fees:evidence from the banking industry[R].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Kansas,2009.

[6][英]Beng Wee Goh,Jeffrey Ng,Kevin Ow Yong.Market pricing of banks'fair value assets reported under SFAS 157 during the 2008 economic crisis[R].Working paper,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2009.

[7][美]Patrick Bosch.Value relevance of the fair value hierarchy of IFRS7 in Europe-how reliable are mark-to-model fair values[R].Working papers,2012(439).

[8]尤小雁,刘晨昕.公允价值计量面临的困境[J].经济问题探索,2007(11).

[9]张荣秀,曾勇,赵满红.公允价值会计在安然事件中的使用及其启示[J].会计之友,2009(6).

[10]郝振平,赵小鹿.公允价值会计涉及的三个层次基本理论问题[J].会计研究,2010(10).

[11]谢诗芬,戴子礼,廖雅琴.FASB和IASB有关《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研究的最新动态述评[J].当代财经,2010(5).

[12]郑春美,谭洁,段川川.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层级转换研究——基于次贷危机的经济后果分析[J].财会通讯·综合,2010(5)(下).

[13]陈玮.公允价值计量信息如实反映性述评——非活跃市场下公允价值计量[J].财会通讯·综合,2010(6)(上).

[14]曹钦.非完全信息下企业资产公允价值第三层级量化分析——基于适应性预期理论模型视角[J].商业时代,2012(28).

[15]张杰,陈昌明.公允价值层级划分问题探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7).

[16]王建成,胡振国.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现状及相关问题探析[J].会计研究,2007(5).

[17]王肖健.公允价值计量的现实选择[J].财会通讯,2008(6).

[18]白墨,刘志远.公允价值计量层级与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验与管理研究,2011(11).

[19]邵莉,吴俊英.不同层级公允价值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研究[J].西部会计,2012(3).

[20]李奇,毛振宇.公允价值计量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2010(5)(下).

[21]吴丹.公允价值计量层级与盈余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昌高专学报,2011(4).

[22]余柳燕.IFRS13公允价值计量及对我国的启示和对策[J].中国证券期货,2012(5).

猜你喜欢
公允层级准则
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需要转出吗?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具非线性中立项的二阶延迟微分方程的Philos型准则
СТО ЛЕТ КИТАЙСКОГО ВУЗА
职务职级并行后,科员可以努力到哪个层级
公允价值影响了银行杠杆的顺周期行为吗?
基于Canny振荡抑制准则的改进匹配滤波器
任务期内多层级不完全修复件的可用度评估
对公允价值计量:CAS 39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