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刍议

2013-08-15 00:49张建英
关键词: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心理

张建英

(德州学院 外语系,山东 德州 253000)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年阶段,由于自身生活阅历的不足和知识的缺乏,加之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都会感到尴尬、困扰和烦闷,日积月累形成了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如何避免和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成为高校迫切关注的事情。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

当代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不稳定阶段,虽然大部分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由于面对着新的学习环境和交流环境,容易产生一些心理矛盾和冲突,因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刚刚脱离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同时也离开了父母面面俱到的呵护,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无论是学习环境还是生活和人际交往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这种突变,一些大学生无法适应,遇到问题更是无法处理,造成心理的压抑和郁闷,久而久之得不到发泄,就会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形成抑郁症和强迫症等心理疾病。

新的人际关系需要重新维护,大学生的生活圈子造就了一批新形式的人际关系,他们不单单是学习的伙伴更是生活的伙伴,新的人际关系需要新的方式来维护。有些大学生缺乏社会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差,在社会交往中无法做到沟通合作,因此倍感精神压力,逃避群体自我封闭,陷入孤独的进退维谷的状况。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承载着父母无限的爱意,寄托着无限的期待。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面临着挫折和压力,容易束手无策,抗压和抗挫折能力差,无法自我调节心理压力,形成焦虑、抑郁、叛逆和自卑等不良心理。

大学生在学习上不同于高中阶段,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一部分学生将时间用于自我提升,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自控力差,将时间用在网络上,沉迷游戏和网聊,影响了学习,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无法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入了WTO,在这种剧烈的社会变革下,很容易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产生影响,而大学生更是处在心理发展不稳定的阶段,面对大量涌入的新事物和新信息,社会阅历浅的大学生受到的心理冲击更加强烈,对于心理的影响也更大。同时,现在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国家统一分配到现在的自主择业,大学生投入到社会的竞争中,使得原本的优越感荡然无存,造成心理失衡,备感竞争的压力,对前途感到恐惧,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学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方式,造成了学校一切的标准都以成绩来说话,过分的注重学生的智力的培养,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问题,这种重分数轻能力,重集体轻个人,重理性轻感性的教育观,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素质,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家庭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在高中时期,为了考取一个自身和父母理想的成绩,肩上承担着巨大的压力,这些压力得不到正常的释放有可能转变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中存在着一些贫困生,他们来自于经济困难的家庭,在父母期望和学习压力的同时还承受着经济方面的压力,容易造成心理的不平衡,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一般都处在十七、八岁期间,正是青年中期时代,这是一个心理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很容易造成情绪的不稳定。同中学相比较,大学的生活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大学生活将会面对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身边都是来自不同地区、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的同学,这给同学之间的相处造成了困扰,而一些大学生选择了沉默,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参加社会活动,久而久之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情感问题开始困扰着大学生,大学时期是情感萌动的时期,而自身的经验不足,加之没有正确的引导,使大学生形成了不正确的恋爱观,出现一些三角恋、单相思甚至是被动恋爱的问题,导致严重的情感压力,最终将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改善措施

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系统化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的教学体系,列为高校公共课的正规课程。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在正常的授课当中穿插着思想健康的教育,全面考虑学生自身的心理需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化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要系统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地学习心理、卫生和健康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心理发展的规律,可以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自我认识,适应新的环境。所以一方面要学校重视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要培养高素质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因此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还有利于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1]。

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可以有效地掌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化状态,加强引导,使学生在心理问题的早期,早发现早治疗。

第一,重视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大学生要学会正确地自我认识,学会科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适度地释放自身的压力,提高抗挫折的能力;要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劳逸结合,科学作息,健康规律的生活有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还要学会自我调节,调节自身的情绪和适压能力,正确地面对现实,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第二,探索有效的方法,抓住时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更有效的方法。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就要把握好有效的方法:要抓住时机,要了解到大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是有不同的心理需求的,要针对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把握侧重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要把握好情感的因素,情感因素在心理教育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它是开启大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要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关心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用一颗温暖的心去感化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2]。

[1]李志国,宋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体—载体双赢”模式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5).

[2]唐柏林.科学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