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3-08-15 00:49陈亮建
关键词:辅导校园文化群体

陈亮建

(宁德师范学院 教育系,福建 宁德 352100)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开放程度不断加大,呈现多元化的文化价值取向,心理健康就成了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虽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仍然是当前高校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需要教育工作者持之以恒地加以引导,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形成有利于大学生自我约束、自我调整、互帮互助的教育管理模式,促进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心理健康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习动机较为缺乏。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群体存在学习动机缺乏的现象,迟到早退、逃课、学习懒散拖沓等现象屡见不鲜,成为当今大学生学习的一个缩影。其原因,一方面是现今社会大潮流的影响,学习成绩已经不再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标准,现实的就业压力也迫使更多的大学生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投入到更多的社会实践中去。另一方面,很多大学课程的设置存在一定问题,教材教法滞后,甚至还是沿用十几年前的相关教材教法,与社会的大跨越发展并不同步。这就导致了大学的教育与大学生就业等方面的需求存在脱节,这些课程自然也就无法吸引广大大学生的兴趣。

第二,心理承受能力差且较为脆弱。如今的大学生群体,自小在父母、老师的细心乃至过度的呵护和关爱下成长,在抗压能力方面较弱,面对批评、挫折、失败的时候往往比较脆弱,养成了受不了批评的坏毛病,一遇到挫折就寻求父母、兄长等人的庇护,一点点困难就容易使他们低头,乃至最终放弃。不仅是家境优越的学生如此,家庭贫困的学生同样面临心理脆弱的困境。在家庭贫困的现实问题面前,经济上的困窘使他们承受更大的压力,尤其是物欲横流的社会,同学之间攀比之风盛行。有些贫困大学生由此便产生了自卑、愤懑、沮丧、自暴自弃乃至恨世的悲观、极端情绪。这种情绪酝酿到极致,很可能造成为对周围同学、社会人群的一种武力攻击,最终酿成惨剧,给自己和别人的家庭造成巨大的伤害。

第三,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如何良好地维系、经营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的一门必修课程。一些大学生由于自小受到父母、老师的宠爱,要么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恃才傲物,什么都以自己为主,一意孤行,而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要么过于自我封闭,不想过多地与周围的同学、群体进行沟通,沉醉于个人营造的自我世界中去。这两种类型的大学生群体,都缺乏一定的社会交往技巧,过于张扬或封闭的性格,也容易与别人发生一定的冲突与矛盾,使自己远离群体的生活,无法顺利融入到新的集体中去。长久的独来独往,便容易形成孤僻、内向的个性特征,最终由于过于压抑而造成心理障碍。

第四,缺乏对未来职业生涯清晰的认识与规划。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按部就班,没有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一个清晰的规划,只是机械地按照课程的设置进行学习,或者干脆对本专业课程的学习采取懈怠的态度。“眼高手低”的现象也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之中:一方面大学生在学校里掌握的大多是理论知识,实践方面还欠缺很多;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希望得到稳定、高薪、轻松的工作,这固然可以理解,但以他们目前的能力而言,要获得这样的职位还需要一个漫长的磨炼过程。一些学生因为缺乏必要的心理上的准备,对就业形势估计不足,又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在屡次碰壁后,对前途感到相当茫然,将就业困难归结为社会环境的不公和运气的不佳,而不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这些都加重了心理负担。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研究

第一,逐步建立并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方面出现问题,一方面与其自身的环境、接受的教育、为人处世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高校客观上缺乏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有关。虽然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并为学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有的还专门聘请了心理健康辅导老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获得了大学生的一致欢迎。但相比于广大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真实需求,这些课程的设置还远远不能够满足,仍然需要设立更多的专职教师对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并且,大部分学校在课程的定位和授课的过程中有一个误区,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的与思政教育混为一谈,把心理咨询机构置于思政教育机构中,将心理健康问题笼统归为德育问题看待,这样处理起来效果不甚理想。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1]在具体目标上,二者虽然侧重点不尽相同,但根本目标是一致的。据笔者多年与学生接触的经验来看,大学生之所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归结为其信念的弱化与扭曲的价值观,要引导学生摆脱心理障碍的阴影,就必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构建一支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及辅导的专门、兼职师资队伍。从各高校心理咨询与辅导的现状来看,仍未充分、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原因是相关师资极为匮乏。既要具备强烈的职业精神、从事并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要拥有广博的专业领域知识、经过专门的特殊的培训、熟练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及走向的心理辅导老师,他们是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但这样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很缺乏,这恰恰是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所面临的困境、薄弱环节所在。当前高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中,心理学、教育学专业教师的比例只有20%左右,师资队伍中的专业化水平较低,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为补充,专业上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就显得十分必要。在加强师资力量的同时,注意多开设一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选修课,如“感恩诚信教育”课程、“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励志教育”课程等,使大学生遇到相应的问题可以学会自我调节,适应不同的挫折与失败。[2](P126)

第三,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校园作为一个半封闭半开放的空间,大学生群体相对较为集中,高校完全可以利用校园空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载体的作用,通过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从整体上提升校园文化环境品位,塑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品性,通过净化他们的心灵,以此缓解长期处于压抑、焦躁的心理紧张状况。[3](P228)与此同时,也需要适当举办一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比赛、社团活动、实地调查走访等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足以施展他们才华的校园舞台。在参与活动的进程中,也能使同学们感受到团队协作的氛围,对合作竞争的认识也能提高一个层次,更加珍惜同学间的情谊。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为纽带,学生之间也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这对提高大学生群体的人际交往水平也大有裨益,为他们今后进入社会与别人打交道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友平台,以上这些品质和能力的提升都有助于大学生群体身心健康的发展,使其保持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心态。

[1]洪元琪.加强新时期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思考[J].理论月刊,2003(7).

[2]郑日昌.大学生心理咨询[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3]陈秉公.大学生修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辅导校园文化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校园文化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