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境与桂林民俗文化的可译性限度

2013-08-15 00:49陈恒仕
关键词:外国游客桂林民俗文化

陈恒仕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公共外语部,广西 桂林 541006)

民俗文化是依附人们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民俗文化复杂多样,既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也包括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

人们的言语交往是在某个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的。这个语境是说话人使用语言和听话人理解语言的客观共处环境。言语交际双方心理上的认知环境各不相同,但各自的认知环境中包括他们共处的社交语境。要了解话语的意义,除了要利用语言知识去获得言语本身的意义之外,还必须利用语境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思辨、推理,从而取得语境效果,获得言语传达的全部信息。语境直接影响交际双方对话语的理解和表达,如果他们对语境有足够的了解,并能恰当地加以利用,就能获得较好的语境效果,交际也就能取得成功,因此,实现交际的条件是双方的互知,即语境的互知。[1](P148)

一、认知语境对民俗文化翻译的限制

由于文化的差异,译者和接受者处于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他们不具备关于某种民俗文化的共同知识,当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信息出现时,不属于该文化的接受者往往会出现意义盲点,无法将语篇内的言语意义与外部的语境信息联系起来,从而难以建立起理解言语所必需的语义和情景的联系,无法获得对言语的完全理解[2](P229~250)。因此,民俗文化翻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词汇和语义空缺[3],主要包括三种情况:第一,民俗文化中专有的词汇在译入语中出现词汇空缺,如桂林饮食中的一种素食材——素鸡,就是类似豆腐干的豆制品。第二,民俗文化中存在对于异族人而言无法理解或容易误解的东西,如桂林方言中用“狗肉”一词来指好朋友、交情很深的人。食品和人际关系联系在一起,对自然地理解语言造成了一定的难度。第三,特殊的表达方式在译入语中难以找到对应的词语,往往要通过解释等补偿手段才能讲得清楚,有的文化现象即便解释清楚了却还存在理解上的难度。例如,桂林龙隐岩里有幅壁画,为一“佛”字,用的是象形的表达法,香烟缭绕形成“佛”字,勾勒了一位老婆婆烧香拜佛的图像。我们可以解释清楚中国人烧香敬神的行为方式,但是中文的字形结构就算是讲清楚了,外国游客还是难以理解。

二、实例分析

在甲天下的桂林风光中蕴藏着无数的诗画与传奇,下面我们以漓江上的“九马画山”景点为例,阐述民俗文化翻译的限度。

(1)距桂林六十一公里,从兴坪溯江而上四公里的漓江边有一石山,山崖巨壁上,黄白的颜色,浓淡相间,斑驳有致,细看山壁石纹可依稀辨出群马形象,如奔,如卧,似嬉戏,若啸,神态各异,此处便是著名的“九马画山”。

画山上究竟有多少匹马?凭人想象,由你揣摩。相传它们本是天宫神马,趁齐天大圣孙悟空任“弼马温”时看管不严,便偷下凡间,在漓江边饮水时,被一画工看见,画工想描绘下来,结果马群受惊,慌乱中误入石壁而永留人间,由于它们均为神所变,因而形态莫测,难以辨认。历代流传这样的歌谣:“看马郎,看马郎,问你神马几多双?看出七匹中榜眼,能看九匹状元郎。”说明辨认画山“马”不是易事。古往今来,吸引了众多诗人、画家、学者和游人。清代学者阮元的“六年久识奇峰面,五度来乘读画舟”诗句,表达了他对画山的眷恋 。

笔者收集了各种版本的九马画山的英文导游词,提炼出以下文本:

A reputed attraction is Mural Hill,a 100-meter-hight cliff face,which has been weathered and has stratified rock surface in various shades of colors.It is rumored that the colors presents nine horses and a person who can identified them out is considered smart.Legendary storied are given to hill rocks and peaks and it is a delightful experience to appreciate the stunning landscape while listening to tour guide’s interpretation of the stories behind it。

翻译的第一层次:描述性的翻译。九马画山的主要风貌表现为“黄白的颜色,浓淡相间,斑驳有致”,细看则“依稀辨出群马形象”,有人看出三匹,有人看出五六匹,很少有人看出九匹,“说明辨认画山‘马’不是易事”,能看出九匹马的人就是“状元”了。在上面列出的英译中,“stratified rock surface in various shades of colors.It is rumored that the colors presents nine horses”和“aperson who can identified them out is considered smart”基本表达了原文的含义。人类对自然界天生的认知使得我们拥有了感知世界的共同语境,译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天然默契使得外国游客在观看风景的同时会自然产生对马的联想,达到对风景“三分像,七分想”的观赏效果。描述性的翻译能满足外国游客基本的旅游要求。这也是导游们普遍采用的翻译策略。

翻译的第二层次:解释性的翻译。桂林属于岩溶地形,画山色彩的“斑驳有致”就是岩溶地貌的特征,若是在这里加上对桂林地质形态特点的补充,则更能提高导游的专业水准;如果对于“榜眼”、“状元”做进一步的解释而不是用“smart”一笔带过,更能彰显导游词的民族特色。如: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IES)was a method to evaluate ability and select officials in dynastic China on the basis of merit rather than social status or political connections.The winners at a palace exam wer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ir scores and classified into three levels.The top three candidates in the first level were respectively known as zhuangyuan (champion scholar),bangyan(runner-up)and tanhua(third place).不难想象,经过导游的详细解释,游客定会踊跃参与到与导游的互动中,争当状元、榜眼。

在利用解释策略完成了景点及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后,民俗文化翻译的限度则显露出来了。

翻译的第三层次:追根溯源的翻译。九马画山的传说涉及到一个故事、一首歌谣及一句古诗词。导游如果要把这些讲清楚,除了要讲述《西游记》中关于孙悟空的故事,还要把歌谣的音律和诗词的意境解释和表达出来。显然,外国游客记忆中的中国古代文化元素是不多的,翻译中语言符号之间的语义关系无法和游客语篇外的知识或经验形成连贯,游客就无法充分理解和欣赏导游的翻译。从导游翻译的角度来看,对诗词歌赋的翻译也是一道难题。直译甚至硬译只能留下语义的真空,使得外国游客莫名其妙。一个翻译水平高、业务经验丰富的导游,在合理地定义自己与游客共有的知识和语境的前提下,还要考虑民俗文化所蕴涵的艺术和美学价值,以期在表达时恰如其分地传递语义和文化信息。在平衡这二者关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翻译的局限。

综上所述,民俗翻译以达到“共识”为度。语言的共识,采用普通的词语做出普适性解释,在相互对应的语言中理解事物的基本意义;语境的共识,尽量在双方都能理解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基础上进行交流,必要时采用说明、注释的方法进行翻译补偿,使游客恍然大悟,增强旅游的审美效果。

[1]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 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3] 马慈祥.民俗文化词语的可译性限度及其翻译策略[J].青海民族研究,2009(7).

猜你喜欢
外国游客桂林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桂林行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新西兰开征外国游客税每人约23.45美元
乐!乘动车,看桂林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桂林游
居住桂林很潇洒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
外国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