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2013-08-15 00:49李绪微
关键词:朱虹女性主义译者

李绪微

(深圳市行知职业技术学校 英语组,广东 深圳 518002)

中国学者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研究始于2000年,主要包括三类。一类是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介绍,如廖七一《重写神话: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1],周展红《女性主义框架下的翻译研究》[2];一类是主体性研究,如徐来《在女性的名义下“重写”——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意义》[3];还有一类是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女性译者的影响研究。

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Flotow,Simon,Spivak等人的主要观点是:消除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中对女性的歧视;重新界定译作和原作的关系,译作与原作应享有同等的地位;翻译不单是具体的语言技巧问题,还应包括文化、意识形态等诸多问题。[4]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颠覆了传统翻译理论的“二元对立”,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表现出局限性,对翻译的指导作用有待进一步检验。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过分强调对语言的干预与操纵,违背了翻译的文化本质。女性主义译者出于自己的喜好,试图对原文中不符合女性主义观点的文本部分进行干预,为的是达到政治意图,并非出于翻译本身的需要。第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本身存在不连贯性和一定的机会主义。假设女性主义试图通过译文达到提高女性地位的目的,语言将陷入男性话语和女性话语的对抗中,人类语言将产生新的问题。第三,把翻译和政治结合起来,催生了新民族主义。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肯定“差异”的积极性,然而,斯皮瓦克指出,为了迎合西方读者的口味,西方女性主义译者过多地挪用和干预第三世界女性作品的翻译,抹杀了第三世界女性的“差异”,并改变了她们的写作风格,其实质是“对非西方世界新殖民主义的构建”[5](P179)。

二、中国女性译者群体的生成

20世纪初,随着中国文学翻译的兴起,出现了许多女性译者,如薛绍徽、陈鸿璧、黄翠凝等。她们的出现是近代中国女权启蒙思潮的产物,她们的性别意识仍然处于新道德与旧伦理的间隙。作为女性,她们在翻译中比较注重补充刻画女性的内心情感变化和主观感受,增强了女性主体的立场。[6]

1919年是中国文学的一个转折点,女性意识在五四运动中被唤醒,受到这场运动的激励,女性译者开始关注女性问题,冰心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她的翻译生涯始于其在美国留学期间。她是第一个在作品中关注女性命运的译者,并在翻译中采用了不完全忠实于原文的翻译方法,因为如果完全忠实于原文,必然使译文晦涩难懂。

新中国成立后,女性译者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朱虹是第一位把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介绍到中国的译者,同时,她通过翻译中国近代女性作家的作品,使全世界听到中国女性的声音。中国女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一些较为温和的策略,如,仔细挑选文本,进行有意识的女性主义重读和重写。朱虹对文本的挑选有两个标准:作者是女性;作品人物是女性。她对文本进行选择是为了更好地向不熟悉中国的人介绍中国女性的思想、生活和问题。香港中文大学孔慧仪教授认为,女性译者选择女性作品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女性在语言、经历上都有许多相似性。

女性主义重读和重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策略。例如:

(1)在我们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们就懂得一条千真万确的道理……

译文:Ever since I was a little girl,we all held it as an indisputable truth…[7]

对“千真万确”的翻译,译者有意识地选择了indisputable这个词,非常恰当地表现出了小女孩信以为真的那种感觉。如果用《傲慢与偏见》经典的开头it is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读者在最开始就可以感觉到讽刺的意味,朱虹从女性的角度很敏锐地感觉到这种意味而选择了indisputable。

同时,女性译者采用了增补、添加注脚等重写方式。例如:

(2)仔细想想,“男女都一样”的口号曾鼓舞着许多妇女竭力地建树了和男人一样的丰功伟绩。

译文:Come to think of it,the slogan“woman are as good as men”has spurred women on to achievements to challenge men’s.[7]

末尾加上to challenge men’s,可以引导读者去体会女性的辛勤劳动。她们要做家务,照顾一家老小,除此以外,还要挑战各界男士。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种不平等的待遇。通过增加这些词,译者表达了妇女对掌握自己命运的渴望。

在中国,虽然越来越多的女性从事翻译活动,但和西方国家比较起来仍然是凤毛麟角。国情、语言、宗教等各方面的因素造成我国目前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译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女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同男性译者没有区别。她们在选材、翻译风格、语言表达、审美标准等方面体现了女性特征,但这些特征又是无意识的,因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必然是缓慢的,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三、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翻译实践中的特征

中国女性译者虽然没有采取西方女性主义译者激进的翻译策略,但在选词和语调上都做了改动,体现出女性主义翻译意识。相较于相对深刻和极端的西方女性主义译者,她们相对温和和保守,这也决定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翻译实践中有着自己的特征。

第一,中国女性译者在翻译中采取更加温和的策略。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以及受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影响,虽然她们的作品中确实体现出女性意识,但没有人公开声明自己是女性主义译者。同时,她们在作品中没有用到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比较激进的“劫持”、“完全改变原文风格和主题”的策略。

第二,“忠实”仍然是翻译的主流。中国女性译者也意识到翻译不是语言的简单转换,而是受到文化、历史、文学、意识等影响的文化转换,但是她们仍然推崇“忠实于原文”,在她们的译文中没有体现出对原文的背叛。

第三,她们的作品中没有体现出政治诉求。她们的作品不是从女性主义运动中产生的,也没有理论支撑。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妇女解放运动,都是在男同胞的带领下进行的,因而缺乏使女性的诉求在翻译中被看到、听到的外部动机。

[1]廖七一.重写神话: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2).

[2]周展红.女性主义框架下的翻译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

[3]徐来.在女性的名义下“重写”——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意义[J].中国翻译,2004(4).

[4]蒋骁华.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阐发与新思考[J].中国翻译,2003(5).

[5]Spivak,Gayatry Chakravorty.The Politics of Translation[A].Michele Barret,Anne Philips.Destabilizing Theory[C].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2.

[6]罗列.论20世纪初叶中国女翻译家群体的崛起[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7]陆星儿.女人的“一样”和“不一样”[J].朱虹,译.中国翻译,2002(5).

猜你喜欢
朱虹女性主义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进口老表”唱江西——朱虹“江西九唱”读后感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手机女友引燃家庭烽烟,触不到的恋人更危险
“最美乡村”的创业致富带头人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满足欲望,自我选择——西方的“生活方式”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