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特征分析

2013-08-15 00:5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3年13期
关键词:游艺杂技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血脉得以延续重要途径。然而,随着外来文化的碰撞和社会的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也发生巨大改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体育非物质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各民族紧密相关,传承形式多以口头传承呈现,是民族信仰、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因此,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程下,加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重大。

1、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形式多样,它与人类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信仰等密切相关,这不仅为研究古代政治、军事、文化的学者提供了研究素材,更为人类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的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契机。然而,作为当前研究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研究重视度不断提高,许多学者也持不同的观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崔乐泉博士2012年7月,在体育文化建设与提升中国体育软实力高级研修班授课中提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被各群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具有游戏、教育和竞技特点的运动技艺与技能,以及在实施这些技艺和技能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器械、相关实物和空间场所。”2012年,麻晨俊在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文中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我国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非生产性活动密切相关,以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各种身体练习形式和文化空间。”这些不同看法的提出是对主题再认识和研究领域再完善的过程,这对于其研究领域无疑是有益的。

2、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

体育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并得以传承至今的珍贵文化遗产,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为了这些遗产更好地得到传承与保护,我们以存在于中华各民族中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做如下分类:第一,射箭类;第二,武艺武术;第三,角力与摔跤;第四,练力与举重;第五,田径赛跑;第六,球类活动;第七,保健养生;第八,水上运动;第九,冰雪活动;第十,棋类活动;第十一,御术与赛马;第十二,民俗游乐。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合理地分类为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定、挖掘、整理、管理等方面奠定了基础。

3、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析

2006至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共确定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为518项,第二批为510项,第三批为192项,共计1219项。查阅名录可以看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为:民间舞蹈类中的体育项目;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中的体育项目;民俗类中的体育项目三大类。

3.1、民间舞蹈类中的体育项目

民间舞蹈是人们在节庆欢愉时所举行的民俗活动,可分为单人、双人、集体舞蹈。国务院批准由文化部颁发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舞蹈类中的体育项目为41项,第二批为55项,第三批为15项,三批共计111项。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名录中舞蹈类中的体育项目为43项,第二批为45项,第三批0项,共计88项。

3.2、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中的体育项目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将杂技与竞技改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力开展,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范畴也随之拓宽。其中第一批公布的杂技与竞技类中的体育项目为15项,第二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中的体育项目为29项,第三批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类中的体育项目为14项,共计58项。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名录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中的体育项目为5项,第二批为9项,第三批为0项,共计14项。

3.3、民俗类中的体育项目

民俗简而言之就是人民世代相承的、在特定的时间或地点举行的民间活动。民俗类中也存在着众多的体育项目,这些体育项目的开发不仅弘扬了民族体育文化精神,也充实了人们日常休闲、娱乐、健身的项目。目前民俗类体育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为3项,第二批为1项,第三批为3项,共计7项。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名录中民俗类体育项目为0项,第二批为10项,第三批为0项,共计10项。

4、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征

4.1、项目数目不确定性

三批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呈递减趋势;民间舞蹈类、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数量都呈现“∧”型;民俗类体育项目数量呈递增趋势。三批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名录总数呈递减趋势,民间舞蹈类、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民俗类项目数量都呈现“∧”型。

4.2、民族特征明显

某一民族都有与之相对应的体育文化,这种文化的产生体现出了该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智慧、审美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进入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看出,体育项目中民族特征明显,其中,舞蹈类以民族为代表的有土家族摆手舞、湘西苗族鼓舞、基诺大鼓舞,民俗类以民族为代表的有壮族铜鼓习俗、苗族独木龙舟节,这些项目在加以区分时都以民族为依据,充分体现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性。

4.3、入选项目地域不均衡

进入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按地区分布来看,由多到少依次为:华北33项、华东29项、西南20项、华中15项、华南13项、西北18项、东北6项。

3、结论

3.1、名录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数的14.4%。其中民间舞蹈类中的体育项目比例最大,其次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中的体育项目,最后是民俗类中的体育项目。

3.2、从地区来看,名录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集中在华北和华东地区,西北、东北地区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占比例较少。西北地区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挖掘和保护现状相对处于落后阶段。

3.3、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特征明显,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应该重视民族性,尊重民族文化,尊重民族知识产权,科学鉴定文化遗产的归属权。

4、建议

4.1、加大宣传力度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源于民间,由于地区文化、经济的差异,人们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也不尽相同。宣传工作的开展,为人们认知各民族体育文化搭建了空间平台,为我国各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顺利开展迈出了卓有成效的第一步。

4.2、加大挖掘力度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具有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挖掘工作是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基础。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在此阶段更应该重视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工作。加大挖掘力度不仅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定、分类奠定了基础,也促进了民族、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从而增进各民族之间的认同感,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得以实现。

4.3、建立管理机制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如此,涉及到社会学、民俗学、经济学等学科,因此在评定、挖掘、管理工作中难免会出现管理冲突、浪费人力物力的现象。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一体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组织和体系,对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4.4、合理开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价值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要开发保护和传承价值,更应该注意开发商业价值。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物质载体的保护都需要资金作为运转的基础。结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旅游业、制造业等方面的商业价值,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积极的、可持续发展的。

[1]王晓.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若干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No.14001:72-75.

[2]刘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体育与科学,2007,No.16906:21-23.

[3]白晋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保护[J].体育科学,2008,01:3-7.

[4]张春燕,田振华,刘跃军.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民族传统体育分类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v.44;No.23203:25-28+33.

[5]王卓.2003-2011年我国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浙江体育科学,2012,v.34;No.16602:1-5+25.

[6]崔乐泉.国家级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建设与提升中国体育软实力高级研修班,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讲稿.2012.07.

[7]麻晨俊.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J].赤峰学院学报,2012,v.28;No.13903:186-188.

猜你喜欢
游艺杂技名录
空中杂技师
看杂技
同贺名录
作者名录
生产商名录
老鼠演杂技
游艺大转盘
游艺大转盘
游艺大转盘
游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