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健康促进视域下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的研究

2013-08-15 00:5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3年13期
关键词:普通高校健康状况视域

当前,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逐年下降,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慢性疾病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发病率显著上升,甚至大学生猝死现象也时有发生。为了改善大学生体质,我国推出了《大学生国家体质健康标准》。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重点均放在了体质健康测试和评价方面, 缺乏有效的体质健康咨询指导和体育课健康干预。

增强学生体质是国家和社会赋予学校的重要使命。体质健康促进实验室是大学体育课教学中关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与管理的重要辅助工具,很多高校也建立了自己的体质健康测试实验室。将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与体育教学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有效的解决了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与学生健康问题实际相脱节的局面,为全面、有效的改善普通高校体质健康状况提供科学化的服务。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承担着发展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任务,大学体育课应当改变传统的体育技能教学模式,向发展学生体质的教学模式过渡。本研究是从高校现实情况出发,依托普通高校体质健康促进实验室,提出了 “体育课体质健康促进教学模式”,为提高普通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提供体育课干预策略。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以“体质健康促进”“体育课”、“教学模式”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查找文献,对体质健康测试的指标、体育课教学模式以及当前公共体育课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研究和借鉴。

1.2.2、专家访谈法

就普通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体质健康促进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等对普通高校一线教师、体质健康实验室管理员以及教务处老师等进行了访谈。

1.2.3、实地调查法

对部分普通高校的体质健康实验室以及部分普通高校的体育课进行了实地调查,了解了一些现实状况。

2、结论和建议

2.1、体质健康促进视域下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指导思想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公共体育课教学目标为核心的基本观点和认识,对高校公共体育课起着方向指导作用,是设立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公共体育课教学是普通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要在“体质健康促进”思想的指导下,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生理机能和运动素质等,提高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要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增长体育知识技能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出发点,不断开发学生的体育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受益着想。

采用排放绩效标准作为反映火电机组发电过程中兼顾能源利用效率与污染物排放控制的综合指标,根据火电机组发电量来计算其污染物许可排放量,使所有火电企业遵循同等的环境管理要求,在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方面不仅可以有效促进火电行业的清洁化发展,还可以提高发电效率。由此,实施统一的基于产出的排放绩效标准,一方面在环境管理政策方面操作简单而公平,另一方面为火电企业提供有效的竞争机制,促进火电行业的绿色持续发展。

2.2、体质健康促进视域下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的设定

体质健康促进视域下的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就是指以发展学生体质为目标,在普通高校体质健康促进实验室、医务室和管理部门等的配合下,着力创造一种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目标的体育课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突出以下几点:首先,要将体育课教学与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与评价相联系,为有针对性的体育课教学提供可行依据;其次,要记录并长期跟踪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让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清楚的了解自己的体质健康状况以及改善自身体质状况的方案;第三,要着重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中的“短板”,并对每一个组设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并有针对性的提高;最后,设定的教学模式要符合实践需求,是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开展可行性方案。

综上所述,体质健康促进视域下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模式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在学生新学期入学时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和评价,了解学生个人在体质健康方面存在的和继续解决的问题;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将学生每次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与每一学期体育课参与情况记录在案;根据学生体质的“短板”进行分组,将学生分为身体成分组、耐力组、力量组、速度组、柔韧组和灵敏组六个组;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技能教学和专项素质教学的时间,合理安排不同组的锻炼方法,降低或消除学生的体质健康风险因素。最后经过一学期的体育课健康干预后再进行学生体质测试,记录在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中,并与之前的体质状况进行对比,并对上一学期的体育课教学进行评价。

2.3、体质健康促进视域下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的实施

2.3.1、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测量与评价

2.3.1.1、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测量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因此需要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密切配合。作为测试对象,学生对待体质健康测试的态度至关重要,其认真程度将直接关系到测试数据的准确与否。因此,测试前的讲解与引导是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取得理想化效果的重要保障。为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取得理想化效果,学校教师要对学生讲解体质健康测试的项目、方法、目的和意义等,让学生理解和认识体质健康测试标准、测试内容与体质健康的关系,引起学生对测试工作的高度认识,避免漏测、替测和弄虚作假等现象的发生;作为测试者,教师对学生测试过程的严格监督和对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绝对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其态度如何直接决定了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真实与否。因此,测试中教师的严谨态度是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可持续性开展的重要基础。为了保障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在测试前要了解测试的内容和测试仪器的性能以便测试中的熟练操作,并在测试中要严格把关;另外由于普通高校学生数量众多,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综合统计以及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评价较为繁琐,再加上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遇到的测试场地、学生请假以及一起管理等问题,这无疑增加了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测试和上报的难度。但是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是在该教学模式下实施体育课教学的重要依据,因此学校管理者对测试后数据的如期上报是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

2.3.1.2、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以及学生生活习性的评价

通过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的评价可以了解学生体质健康动态,通过对学生生活习性的评价可以了解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因此,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和生活习性的评价是大学体育课新模式中的重要环节,亦是了解学生体质健康状态的重要途径。

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体质健康动态,体质健康测试的指标要科学、合理的反映大学生的身体成分、心肺功能、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和灵敏性等方面的状况;体质健康测试的标准要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普遍状况,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体质健康测试结果的评价要反映学生个体的健康状况,而不是集体化的评价。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普遍改善,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在享受舒适、便捷生活的同时,也给自己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威胁。造成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因素有很多,例如造成学生耐力、柔韧、力量以及肺活量等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体育锻炼不足;其次,热量摄入过多、不平衡膳食、睡眠不足、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心理压力过大、适应能力较差等也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只有正确了解了学生个人生活习惯,才能找到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根本原因,才能对症下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2.3.2、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的建立

高校应当依托学校网络,为学生建立“体质健康档案”,及时反馈体质测试成绩及对每位学生体质测试的评价,并适时给予健身指导意见,从而为学生参与有效的健身活动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指导。首先是将学生每一次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评价结果以及测试后的体育课干预方案录入进每一个学生的体质健康档案。其次是建立体质健康预警机制,对一些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欠佳者要及时通知学生,并予以重点指导。最后要将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及评价反馈给每一位学生,有利于学生真正了解自身的健康状态并激发学生自身锻炼的自主性。还可以通过长期的监测与评价,预测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趋势,为体育课干预项目的选择提供依据,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的最终目标。

2.3.3、学生体育课分组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指标反映了对发展和改善学生健康状况有直接影响且关系密切的身体成分、心肺循环系统的功能、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以及柔韧性等。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找到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短板”因素,据此对学生的“短板”因素进行分组,尽量将同一“短板”因素的同学分在一组,在充分考虑到学生技术水平和身体健康状况差异的情况下分组、分内容授课,有组织、有计划的对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体育课干预,为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降低了学生体质健康“短板”风险因素的影响,进而提高了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提供了可能。

2.3.4、体育课的组织形式

体质健康促进视域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课是有计划、有组织地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短板,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学习不同锻炼效果运动项目,以降低体质健康风险因素水平,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因此,普通高校体质健康促进教学模式下的公共体育课教学应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公共技能教学,另一部分是有针对性的分组教学。该研究中的公共技能教学就是指对全班学生的某一运动项目的教学。该研究中的教学分组主要是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将全班学生分为身体成分组、速度组、耐力组、力量组、柔韧组和灵敏组。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师关注学生体质健康的实际状况,适时地调整公共体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可以在前45分钟进行普通的技能教学,在后45分钟进行循环式的各项素质教学。在每堂体育课的专项素质教学中,根据锻炼内容将全班学生分为两个部分,重点对本班学生的“短板”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并对学生提出课内锻炼的时间、强度和频度等要求以及课后的有效锻炼形式等。比如在速度素质练习中,将学生分为以速度组为主的部分和其他组组成的另一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将重点关注以速度组为主的那一部分,并予以专门性的指导;在下一堂课中的力量素质练习中,教师对以力量组为主的那一部分给予重点关注,如此循环往复的安排体育课的素质练习环节。这种教学模式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提供了有效保障。

2.4、体质健康促进视域下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促进课程实现教学目的重要环节,而体质健康促进视域下的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评价应包括“体质健康”和“体育能力”两个部分,一是将学生学期前和学期后的体质健康测试状况与教学评价相结合,二是将学生的体育态度、参与状况、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与教学评价相结合。既考评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效果,有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可以充分发挥评价体系的诊断、反馈和指导作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体质健康促进视域下的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指导思想要以“体质健康促进”为实践目标,以“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为长久目标,切实为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而努力。

3.1.2、体质健康促进视域下的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要在充分利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的情况下,根据学生体质健康中的“短板”设定不同的教学形式,并实现对学生体质状况变化的长期监测与跟踪,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科学开展提供保障条件。

3.1.3、体质健康促进视域下的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要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进行分组,并将课程平均分为技能教学和专项练习两个部分;在专项练习部分,教师对某一组的同学基于专门性的指导和训练,减少了该组学生体质健康危险因素的影响程度。

3.1.4、体质健康促进视域下的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评价既要充分体现“体质健康促进”的教学目的,又要体现“知识、技能提高”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反馈和指导作用。

3.2、建议

3.2.1、体质健康促进视域下的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具体实践中较为复杂,体育教师一定要分清主次,合理安排素质练习的内容,有针对性的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

3.2.2、普通高校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道路上,既需要体育教师高质量体育教学和强烈的责任心等外力的推动,更需要学生主动利用测试信息,针对性的提高自身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愿望的内驱支持。

[1]陈志军.大学生体质测试信息的运用[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2(01):95-97.

[2]董王伟.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1(03):45-47.

[3]郑允勇.山东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研究[J].天津大学职教学院硕士学位毕业论文,2008.06.

[4]王军涛.我校学生体质与健康测试存在的问题分析[J].科技教育,2012.09:348.

[5]岳保柱.构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服务体系的若干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04):453-457.

[6]张瑛秋.青春发育突增期(高峰年龄)不同发育类型学生体质特征及健康促进总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1):71-73.

[7]宋正刚.我国高校学生体质测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02):11-12.

[8]宋宏伟.辽宁省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02):247-248.

[9]张虎,杨西勇等.对我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模式的思考[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09:71-74.

[10]杜小安,朱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后续服务管理模式与运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08):91-94.

[11]李鸿斌.青海大学公共体育教育“课内外一体化”整体课程模式的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05.

猜你喜欢
普通高校健康状况视域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昆明市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
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