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跨栏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2013-08-15 00:5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3年13期
关键词:跨栏心理素质教练员

1、前言

田径运动的跨栏跑,是由跨越障碍物的基本技能发展演变而来的。跨栏运动从产生,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形成了今天的模式。了解跨栏运动的历史和运动形态是发展跨栏运动和培养其项目运动员的前提,而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正是要符合这项运动的特征。在跨栏运动的训练和比赛当中,有诸多影响比赛成绩的因素,但是心理素质是影响训练以及比赛的关键所在。心理素质常常在比赛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赛的规模、对手的水平、天气情况、运动员所承担的任务等等,这些都会在心理上给运动员造成一定的压力。部分运动员常常因为心理组织较差而在比赛中出现发挥失利的情况,因而影响了比赛成绩,对此,在日常的训练当中,就应该注重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从而为取得更优异的运动成绩奠定基础。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查阅并参考其他文献资料,及时地掌握跨栏运动当前最新的发展趋势。

2.2、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吉林省著名跨栏教练员葛铁军等的访问,了解更多跨栏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存在的心理因素。

3、结果与分析

3.1、跨栏运动的特点

跨栏跑是一种个人性质的且具有强烈的直接竞争性项目,运动员在比赛中须用固定的步数跑完固定的栏间距离,跨越固定高度的栏架,有显著的专项特点。从活动结构上看,跨栏跑是一种由跑转为跨,由跨转为跑连续改变活动结构的协调性活动过程。从活动条件上看,都是在规定的场地上和一系列竞赛规则的限制条件下与对手直接竞争,其活动的结果是以最快的速度跑完全程为标志。

3.2、跨栏运动员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体育科研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创新,在激烈的体育竞技中运动员之间不仅是一场体力、技能的较量,而且是一场心理上的较量。因为在激烈的比赛中运动员不仅要承受较大的生理负荷,而且比赛越激烈心理负荷越大,在双方技能、体能、战术能力、训练水平和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心理素质往往会对比赛的胜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跨栏运动是一项技术比较复杂、节奏感较强和具有一定难度的运动项目,它不但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全面的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还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运动员的训练或比赛中设置了一定数量的栏架、栏架的高度、规定的栏间距离等条件刺激已经呈现在运动员的面前,运动员要完成的任何一种技、战术行动都必须受到自身的生理心理和对抗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且都必须与情绪、意志和个性等特征相联系。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运动员的技术发挥。很多由于在平时的训练当中不注重对运动员整体心理素质的培养,缺乏心理状态和技术力量的有机结合,从而导致比赛过程中心理素质不稳定,失去夺得好成绩的现象,这就要求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要注重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3.3、跨栏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素质作为一种新的培养手段进入运动训练的领域后,就和传统的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一起,构成了运动训练的完整体系。在运动实践中,不仅要进行身体技术、战术的准备,而且要进行各种心理准备。良好的赛前心理状态,是运动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体力、技术和战术水平,形成最佳比赛心理状态,全力以赴参加训练和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跨栏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运动员心里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也是使运动员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心理状态进而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运动行为的过程。在训练过程中,及时地了解掌握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尽量不要给运动员施加太大的压力,让他们在训练当中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或者在训练中适当的选择时间、天气等对运动员心理有一定影响因素的环境,从而来培养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

3.3.1、跨栏运动员一般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般心理训练即“长期心理训练、无形心理训练”,其主要任务是培养运动员的良好动机和对训练的正确态度。在训练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个性特征进行诊断,依据运动员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因人而异安排训练。在常用的一般教学训练中,通常运用的是直观教学法,以讲解示范使运动员建立一定正确的运动技术概念,而后进入亲身训练,从简单到复杂反复的联系和训练。随着运动员年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点及身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在教练员充分示范和讲解的基础上,可以利用技术图片、技术录像和简单的语言提示,运用想象力与内心图像,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

3.3.1.1、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充分发挥有利因素,不断克服不利因素,才能获得满意的训练效果。这就需要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培养调节适宜的心理状态。所谓适宜的心理状态,实际就是使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处于适宜的兴奋状态。它能促进分化抑制的发展,使大脑皮层的兴奋点能更快的集中,建立正确的条件反射,加快动作技能的形成。教练员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除了激发运动员主动性、积极性以外,还要注重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克服心理上的恐惧,从而达到提高练习效果的目的。

3.3.1.2、强化“栏感”

“栏感”的建立与心理机能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要引导运动员苦练过栏的基本技术,由跨栏外形到结合技术实质不断强化过程的时间和空间知觉,逐步建立“栏感”,提高运动员准确感受和控制跨栏瞬间及全过程中人栏一体的能力,克服因为惧栏而出现人栏分家的跳栏动作。

3.3.1.3、无负担训练法

无负担训练法就是指在训练的过程当中,教练员避免给运动员过大的压力。例如:在有些运动员的训练当中,教练员会以成绩为界定,要求运动员在本次训练中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成绩,这在教练员看来似乎是提高运动员成绩的一种方式,但却忽略了这是造成运动员心理压力,从而影响训练成绩的重要因素。对此,在训练当中,教练员在严格训练的情况下应该适当的给运动员的心理空间放宽一些,让他们在训练中保持心理状态的平静。

3.3.1.4、减少跨栏恶性刺激对心理的影响

碰栏或摔跤会留下心理创伤,在挫伤强化的情况下产生对栏的持久恐惧,引起内外抑制现象。因此,应从教法上减少恶性反应刺激。在训练当中把栏升到一定的高度,利用树枝、橡皮筋等来模拟栏板,给运动员在心理上造成一种优越感,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3.2、对跨栏运动员竞赛心理素质的培养

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甚至是伴随运动员的整个运动生涯。德国的运动心理学家里德尔认为:“比赛的心理准备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成功之外还必须经受失败和挫折,最后使运动员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稳定的——也就是说能够抵制各种干扰因素的人。”可见,心理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使运动员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比赛条件和比赛环境以及各种各样的外部因素,在比赛中遇到各种情况都能保持平和的心理,准确、灵活地运用技术取得好成绩。

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运动员对自身身体和技术、战术的调节,或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或起着消极的阻挠作用。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水平对其比赛的成绩有着很大的影响。心理学家认为,在高水平的运动比赛中心理素质对比赛结果有70%~80%甚至90%的作用,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比心理”。在实际中,许多有潜力的运动员不能创造优异的成绩,究其原因就是因他们在平时忽略了心理素质的培养,以至于在关键时刻功亏一篑。运动员的心理素质都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培养与训练,特别是通过大赛的磨练和经验的积累逐步形成的。因此要注意以下方面的培养:

3.3.2.1、加强赛前心理控制

赛前状态,是指在竞赛开始以前,运动员由于对竞赛的认识及由此产生的情绪体验使身体机能发生某些条件反射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神经中枢兴奋性的变化;物质代谢过程的变化;脉搏、呼吸、血压、体温以及汗腺活动、血糖水平的变化等,这些变化对即将开始的比赛有着重大影响。根据运动时间的研究,运动员有四种赛前状态:赛前过分激动状态;赛前淡漠状态;战斗准备状态;赛前盲目自信状态。因而,运动员自比赛前可以听听欢快的音乐,想想自己的美好愿望等,转移紧张的情绪,适当的放松自己的心情。

3.3.2.2、培养运动竞赛的专项心理素质

进行运动竞赛,首先要求将平时训练的心理素质转变为临场竞赛的需要。运动竞赛在运动强度上、技术动作熟练程度上以及身体负荷量上,均不同于平时训练水平,这就要求进行心理素质转化的准备性训练。促进对比赛环境的适应,任何比赛环境条件,都是不可能等同于平时的运动训练的。不少运动员正是由于不能适应赛场上的情况而导致失利的,这种失利从客观上来看,似乎是身体、技术的不适应,但从微观的角度上来分析,经常导致失利的原因其实是在心理方面。教练员应根据实际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运动员多参加大型比赛,或者在国外训练,适应各种大赛的环境,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克服赛前心理紧张。

3.3.2.3、淡化比赛名次,减轻心理负担

名次等一些硬性指标,对于运动员来说可以是一种动力,但是在压力过重的情况下,这种指标压力往往会给运动员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想赢怕输,在比赛中患得患失。对于这种运动员,教练员在比赛前应该尽量避免给运动员下达硬性的指标任务,减轻运动员的心理负担,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3.3.2.4、正确的分析对手

正确分析比赛中对手的情况,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这种优势和劣势不是指比赛的最后结果,而是敌我双方的强弱对比,教练员应帮助运动员正确为自己在比赛中定位,充分了解对手,找出克敌制胜的方法,避免运动员在技术和战术运用上的盲目性。

3.3.2.5、培养环境的适应能力

培养适宜的内部环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不断完善自我。强调运动员自身修养,完善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运动员作为比赛的主角,始终是赛场上的焦点。因此对于运动员来说,应该不断地加强学习,用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张扬的个性来感染赛场上的裁判和观众,使自己在任何场合或出现任何情况时,都能冷静对待,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能够面对现实,客观地评价自己。不会因为一时的失败或成功而改变自己的心态,始终以正确的比赛动机,根据具体情况与教练员指定的适当目标,正确对待比赛。

3.3.2.6、进行良好的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是一种自我刺激的过程。它能在行为的改变和主观经验方面产生一种效应,引起心理、生理上的某些相应的变化。比赛前,不论何种比赛、对手水平如何,都应该自我进行适当的控制。其中,自我暗示就是一种很好的控制手段。通过自我暗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较好地解决心理能量的恢复问题,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坚强的信心,确立长远的目标,更好地进行比赛。

在训练中进行以上心理素质培养的同时,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上的放松训练、紧张训练、思维控制训练、自我控制训练、注意集中训练等来配合整体训练。实践证明,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技术水平的正常发挥。因为良好的心态给运动员技能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适宜的内部环境。运动员应该在实践中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坚定的和敢于面对现实的人,从而在比赛中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发挥出更好的水平。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心理素质是一种特殊的训练,它的好坏决定着运动员训练水平的发挥。目前,不论是世界体坛还是我国体坛,跨栏运动都是运动员们所关注的热门项目,跨栏运动的训练方法也在不断的发展中出现了很多先进的突破点。对于这项技术复杂的运动项目而言,训练当中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必须根据跨栏运动员的特点及竞技规律因人而异、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用最适宜的心理素质排样方法将每一名运动员的体能、心理能力、技术动作能力等全面转化到最佳竞技状态,所有的这些都必须要依靠心理素质来完成。

4.2、建议

从诸多的观点可以看出心理素质对跨栏运动员的重要性,这就体现出心理素质的培养与竞技训练同样的重要,所以心理素质应该与运动员的训练同在,同样应该纳入教练员的训练计划当中,针对不同的运动员制定不同的心理训练计划。教练员同样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求教于心理方面的专家,正确的掌握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以保证高质量的竞技训练。

[1]王文山,戴国清.浅谈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J].哈尔滨体育学院报.2005;23(88);103-105.

[2]王健等.浅谈高水平跨栏运动员比赛心理特征及训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19(3):77-79.

[3]杨建华.试析跨栏跑训练的心理障碍[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75-76.

[4]汪君民,王宝华.刘翔110米栏运动成绩的思考:训练方法与心理优势[J].中国临床康复,2006;(5):149-151.

猜你喜欢
跨栏心理素质教练员
最高的跨栏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体育课教学中跨栏架的妙用
少年跨栏运动员训练的“两抓”策略
学校外聘体育教练员的二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