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儿歌提高小语教学效果

2012-12-29 03:15孙立利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2012年19期
关键词:葫芦娃葫芦儿歌

孙立利

(承德县实验小学 河北 承德 067400)

儿歌内容浅显,篇幅简短,语言轻快活泼,节奏明快易唱,是孩子们十分喜爱的一种儿童文学形式。笔者通过实践发现,立足低段教材的文本特点及课后生字的编排情况,创作识字儿歌,用以辅助低段语文识字教学,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

1. 利用儿歌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的时候,借助儿歌揭示课题是个不错的选择,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进行识字预热。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6课《要下雨了》,以童话的形式,向孩子介绍了下雨前特有的自然现象。结合文本特点,笔者在导入新课时先让学生简单交流平时观察到的雨前天气变化,然后出示儿歌:乌云密布天气闷/天空一片阴沉沉/闪电婆婆把腰伸/雷声响起一阵阵。

这首儿歌不仅唤醒了学生的生活旧知,且带出了“闷”、“腰”、“伸”、“阵”等4个本课要识记的生字。将这几个生字分散到课前认一认,学生兴趣浓,识记效果好,进入课文学习时识字任务也就减轻了。

2. 上课时适时、恰当地引用儿歌,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低年级孩子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若教学活动过于单一,则极易导致学习情绪下降,注意力分散。如果在课中能适时地插入一些活泼有趣的识字儿歌,让孩子们读一读,动一动,演一演,不仅能调节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也为他们继续后面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带来良好的效果。根据功能的不同,课中识字儿歌大致可以分成以下3类:

(1)用于调节情绪。二年级《我要的是葫芦》中有一段文字特别优美:“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在教完这段文字后,我巧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听,可爱的小葫芦还唱起了自编的歌谣呢!小葫芦们,快站起来随着微风一起摇摆吧!”投影仪上出示了笔者编写的儿歌:青青藤上开小花/小花谢了结小瓜/小瓜身上长细毛/原来是群葫芦娃/葫芦娃呀葫芦娃/挂在风中笑哈哈。

儿歌中除了“藤”、“葫”、“芦”是本课要认的生字,其余都是熟字。笔者套用了学生很熟悉的歌曲《小星星》的旋律,先是带着学生有节奏地读,读着读着,慢慢地唱起来。舒缓优美的旋律既放松了身心,也是对书中优美文字的最好诠释。这样的课中律动,既不脱离之前的阅读情境,又让语文课充满了艺术的情调。

(2)缓解阅读疲劳。一年级下册第27课《两只小狮子》分别描写了勤狮子与懒狮子的不同表现,一般老师们的做法是先学勤狮子的表现,再学懒狮子的表现。但这样的顺学教学节奏单一,形式重复,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弱化,如果在课中穿插一首小儿歌,也许就能避免阅读疲劳的发生。于是笔者在教完勤狮子的表现后,出示了儿歌:小狮子,练本领/滚、扑、咬,能吃苦/靠自己,不偷懒/将来长大当狮王!

儿歌包含了“练、滚、扑、咬、苦、懒、将”等多个生字,对上半节课随文所学的生字做了及时的再认巩固,同时也热情赞美了勤狮子的优秀品质。由这首儿歌过渡到学习懒狮子的表现,显得十分自然妥帖,课堂节奏稍做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被调动起来。

(3)渗透识字方法。在现在通用的新简化字中,形声字占了绝大多数。正是由于汉字这一特点,就产生了形近字众多这一现象。而形近字混淆恰是低段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出现的最大问题之一。有人以一个独立字为母体,以加偏旁的方式派生繁衍形成字族,进行识字教学,这就是“字族识字法”。其实我们也可以立足文本,编写“字族儿歌”。

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第一段中同时出现了生字“哇”和熟字“娃”。笔者先鼓励学生展开头脑风暴,给“哇”换偏旁还能变成哪些字,再根据学生的交流,现场编写儿歌:张口一声“哇”/用手往上挂/有水是水洼/桂树开桂花/女孩抱娃娃/捉虫能手小-青-蛙。

学生打着节奏朗读儿歌,轻松地辨析出不同的偏旁表示的不同意思,了解到区分形近字的一个重要办法就是关注偏旁。

3. 在教学结尾巧妙运用儿歌作小结,可以加深对生字的印象 很多时候,儿歌还可以用于课堂教学的尾声。根据其作用的不同,也可将儿歌分为以下几类:

(1)内容总结型。如二年级下册第19课《最大的书》,结课时笔者出示这首儿歌:厚厚的岩石像册书/文字、图画多丰富/“画”着雨痕和波痕/“写”着煤炭和矿物/地质勘探好叔叔/根据“书本”寻宝物!儿歌以七言的方式编写,押“u”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其中包含了本课要认的“厚、岩、册、痕、质、堪、寻、宝”等8个生字。其内容提取了课文的主要信息,将“最大的书”——岩石的特点以简洁的语言梳理呈现,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小结,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借助这首儿歌,笔者还鼓励学生到课外书中继续查找资料,看看在岩石这本“书”中,还能读懂哪些“文字”和“图画”,还能找到哪些“宝物”。

(2)主题升华型。低段的教材选文以童话、故事等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为主,此类文章往往将品德教育、情操熏陶渗透在故事情节之中。教学这类课文时借识字儿歌来点明主题,复现生字,也可算得上是“一举两得”。

如二年级上册第20课《纸船和风筝》,讲述了小熊和松鼠从“团结友爱——发生争吵——重归于好”这样一个温馨故事,结课时,笔者带领学生齐读儿歌:

折只纸船往下漂/扎个风筝往上飘/放个松果是快乐/挂个草莓是幸福/快乐和幸福/乐坏了小熊和松鼠/好朋友,不争吵/多友爱,齐欢笑。

儿歌包含了6个认读生字,并特意将文中出现的“漂”和“飘”这对同音字换个语境再次呈现,起到了很好的生字复习的作用。儿歌内容与课文内容相呼应,最后一句又点明了故事主旨,使学生受到道德熏陶。

(3)启动写字型。纵观老师们的日常教学,低段语文课中的写字指导往往和阅读教学相割裂。老师们一般的做法是先学文再写字:先出示今天要写的字,再观察讲解,教师范写,然后学生把每个字练几次。由于教学程序的雷同,久而久之,每到写字环节,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就下降了。借助识字儿歌,就能将阅读教学与写字指导较好地融合起来。

猜你喜欢
葫芦娃葫芦儿歌
葫芦瓜
识字儿歌
睡觉儿歌
宝葫芦
画葫芦
你喜欢哪个卡通人物
葫芦娃
葫芦娃
儿歌6首等
念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