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社会现实才能不负公众期望

2011-05-14 13:37田东江
杂文选刊 2011年9期
关键词:社论党报公众

田东江

近年来,作为广东省委机关报的《南方日报》进行了多次改版,每一次几乎都增加评论版块的分量。2002年8月第一次改版时,每周只是固定一个评论版(第7版),而去年第七次改版时则占据了封二,且从周二直到周五。比重的不断增大,版位的不断前移,更因为有鄢烈山、安立志等杂文家作为本版常客,使得《南方日报》评论版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评论是报纸的灵魂,这一点人所共知。国外著名大报都有社论部,还都属于一个稍显特殊的部门。并且,为了保持独立自主,与各类利益集团划清界线,社论版和评论版甚至绝不刊登任何广告。从前我们的那些报纸如《大公报》等所以今天还为人们津津乐道,往往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评论办得出色,张季鸾、徐铸成等先生的笔力千钧,每为后辈所仰止。

长期以来,党报尤其是主要党报社论发出的声音,等同于各级党政决策者发出的声音,在极端年代甚至成了观测政治的“晴雨表”,人们习惯于从这些社论或评论的字里行间去探寻讯息,揣度形势发展以及政策走向。

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量党报评论已给人以徒具形式之感,讲的大抵都是无比正确的废话,嚼的是自己不知咀嚼了多少次的馍,毫无味道。至于不少读者不能不戴着“有色眼镜”视之。党报评论的应有功能早已弱化,或者说几近于无。一些例行的会议或节庆,搞个活动,评个先进,颁布个条例,都要“配”篇评论。这种文字无任何信息含量可言,不过把人们耳熟能详的句子重新拆装组合,说的还是重复再重复的意义、道理。加上文字表述上大家并不讳言的“新×体”、“人×腔”等一套八股格式,不能不令读者敬而远之。像这种仅仅是为了显示被“配”事情重要性的文字,一定叫做评论的话也只能归属于“伪评论”一类。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扭转,评论继续沦为“配”的角色,党报评论就势必丧失其灵魂的作用,与读者渐行渐远就几乎成为必然,就难免变成一个鸡肋品种而煞有其事地摆在那里。

时下,“党报发文痛批××”是网站上很常见的标题,举凡物价上涨、柴油荒、短命工程等等。实际上这些“痛批”在其他媒体同样屡见不鲜,而党报说话则被“高看一眼”,表明人们仍然非常重视党报的态度,对党报的“拨乱反正”仍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值。而党报评论若不辜负公众的期望,就应该调整思路,回归本质。世易时移,国家政治生活日益公开和透明,党报不必通过评论的形式让敏感的人们去从中捕捉什么,而应该集中更多的精力去关注社会现实。社会转型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公众利益诉求、意见表达及价值判断呈现多元化特征。如果我们正视现实,就会发现当前损害人民切身利益的行为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存在,党报评论对此没有视而不见或者装聋作哑的道理。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民众对公平和公正的追问意识增强,城市管理、社会发展乃至国家立法、政府决策、干部的选拔任用、官员的政绩考核评价、升迁等诸多方面,有太多公众关心的话题,党报评论要重振雄风,必须直面这些话题。无疑,那些兼具思想性与可读性、尖锐深刻、一针见血的杂文作品应该重新回归党报评论园地。

因此,《南方日报》评论版注重选题,在“新隆中对”、“今古齐观”等栏目刊发了不少紧贴社会焦点、时政热点的杂文。

(作者系《南方日报》评论部主任)

猜你喜欢
社论党报公众
“融时代”地市党报影响力提升和生存发展策略探究
古代诗人玩转公众号
新时期如何增强党报影响力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魔镜告诉我,你缺少时髦的APP公众号
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日报》社论如何引导舆论
关于我国公众环保意识的几组数据
《纽约时报》社论批评美国陆军发布的虐俘事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