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救援队犬搜索组赴海地工作纪实

2010-11-09 03:01冯海峰宋群国岳迎宾
中国工作犬业 2010年3期
关键词:救援队救援队员

冯海峰 宋群国 岳迎宾

中国国际救援队犬搜索组赴海地工作纪实

冯海峰 宋群国 岳迎宾

北京时间2010年1月13日5时53分,当地时间1月12日16时53分,地处南美洲加勒比海北部岛国海地发生7.3级强烈地震,给当地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发生时,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部队(以下称“维和部队”)正在海地执行维和任务,有8名同志压埋在废墟中。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指示中国国际救援队(以下称“救援队”)迅速赶赴海地灾区,开展救援。救援队抵达海地后连续奋战60多个小时,成功搜救出中国8名遇难人员的遗体和包括联合国驻海地高级官员的7名外籍遇难人员遗体。救援队在海地救援的15天里,在多个地区开展搜救和医疗巡诊工作。

行动迅速 准备充分

此次赴海地执行地震救援任务,救援队共派出了搜救队员、医疗队员和技术专家等共50名队员。根据此次救援任务特点、搜救工作的需要和搜救犬队的实际情况,救援队派出由宋群国、杨晨和岳迎宾3名经验丰富的训犬员带领3头搜救犬组成犬搜索组,负责对压埋人员的搜索任务。参加此次救援任务的搜救犬分别是2岁的金毛巡回猎犬、3岁的史宾格犬和3岁的德国牧羊犬。

1月13日中午,搜救犬队在接到赴海地执行救援任务的命令后,在全队队员的协助下迅速开展人、犬装备和物资准备工作。按照救援队出发时间的要求,搜救犬队以最短的时间将个人装备和3头搜救犬在执行救援任务中所必需的犬笼、犬用帐篷等20余件犬用物资和犬粮20日份,以及犬用急救药品数十种准备完毕,为救援队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并顺利完成救援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与此同时,3名犬搜索组队员迅速了解灾情信息,并召开了小组会议,针对此次任务统一思想,明确要求,制定相关工作程序。下午3时左右,犬搜索组随队伍抵达首都国际机场集结待命。

牢记使命 科学救援

——掌握灾情,拟定搜救方案。

北京时间1月13日晚上20时许登机完毕后,此次赴海地救援行动全面展开。在飞机起飞一小时后,此次救援队领队黄建发司长组织全体队员以及随行的外交部和公安部同志召开了第一次灾情通报和任务部署会。主要对当地的灾情、社情等情况进行了通报,以及任务分工做了初步部署,并传达了各级首长的指示精神和相关要求。北京时间14日12时许在飞行途中召开了第二次会议,对在途中收集到的灾区人员伤亡、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最新情况进行了通报,并明确了任务分工,制定了具体的搜救方案。根据任务分工和搜救方案,确定由犬搜索组3名训犬员带领3头搜救犬与部分救援队员、技术专家和公安部、外交部等同志组成先遣组,于飞机抵达灾区后,立即赶赴救援现场展开工作。

——争分夺秒,全面展开搜索。

当地时间14日凌晨2:06,救援队抵达太子港机场后,根据灾情信息,犬搜索组携带搜救犬与先遣组立即乘坐由维和部队提供的交通工具,并在其护卫下迅速赶往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以下称“联海团”)总部大楼。当地时间凌晨4:00,救援队到达联海团总部大楼现场。联海团总部大楼在此次地震灾害中,建筑整体成粉碎性倒塌,无法识别建筑结构。在这种情况下,维和部队向救援队提供了联海团总部大楼结构草图,并向救援队详细介绍了当时开会人员在地震发生时所处的大概位置。随后,在维和部队的指引和护卫下,由搜救队队长和犬搜索组组长对现场进行详细勘查,其他训犬员则迅速整理装备,带犬熟悉环境,做好搜救准备工作。

根据现场勘查结果和防暴队提供的信息,以及美国救援队曾在现场的搜救情况,经队领导研究决定,先由搜救犬对现场进行搜索。接到命令后,犬搜索组根据现场情况迅速制定了搜索方案。由于大楼楼板重叠,横梁交错,墙体呈粉碎状夹杂在废墟中,大小钢筋或扭曲或似渔网将废墟层层包裹,以及余震不断的现场情况,给犬搜索造成了很大难度。针对这一情况,搜索组要求训犬员靠前指挥,减少搜救犬在废墟上的自由行进路线,加密口令的发布,尽可能地使犬在安全的路线和情况下进行搜索。在搜索的过程中,根据现场特点和不安全因素,以及气温炎热的实际情况,犬搜索工作采用了“接力式”方法对目标区域进行搜索。即对一个区域先用一头犬进行搜索,其它两头犬原地休息,待第一头犬搜索完毕后,第二头犬再进行确认搜索排查,并根据搜索的情况,让第三头犬进行重点确认。同时,地震专家对现场情况及不安全因素进行观察和记录,时刻与搜索队员保持联系,并及时将现场的情况反馈给搜索队员,确保搜索工作安全、顺利开展。

工作中,首先由第一头搜救犬对可能压埋人员的区域进行搜索,搜救犬在联海团大楼东侧一区域有重嗅反应,但无吠叫。随即派出第二头搜救犬从另外一个方向对该区域进行重点搜索;第二头搜救犬在该区域仍有重嗅反应,但无吠叫;然后又派出第三头搜救犬,反应和前两头相同。结合日常训练情况,根据搜救犬在废墟上的反应和维和部队提供的地震时开会人员所处的大概位置,以及现场建筑物倒塌情况等信息,犬搜索组判定该区域为被困人员的位置,并向搜救队领导进行了汇报。

——一专多能,协助开展营救。

由于太子港机场因地震破坏严重已经处于瘫痪状态,救援物资只能由队员手抬肩扛从飞机卸载救援装备物资。大部分营救组队员因卸机不能及时赶到现场展开营救工作,考虑到时间的紧迫性,三名训犬员便主动申请投入到营救工作中,利用现有的装备开展救援工作,为抢救中国同胞争取宝贵时间。

由于当地白天气温在30多度,非常炎热,营救工作又是一项非常消耗体力的工作,在工作了一个多小时后,训犬员岳迎宾便因为天气炎热,体力消耗过大而面色苍白有些支撑不住了,但是为了能够尽快找到8位同胞,他一直坚持工作,坚决不肯下去休息,一直到当地时间1月14日中午,其他营救队员赶到现场后,才下废墟休息。在历时60多个小时的艰苦营救过程中,3名训犬员共参与挖掘出了7具遇难者遗体,其中包括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防爆队政委李钦在内的4名中国遇难同胞,以及3名联合国驻海地工作人员。

——连续作战,开展国际合作。

在完成对联海团总部区域的搜索工作后,犬搜索组携带3头搜救犬随救援队先后转战家乐福某大型衬衫制造厂、中心城区某汽配中心以及太阳城等多处灾害现场进行搜索,并积极与其他国际救援队协同展开搜救工作。先后与西班牙、巴西、尼泊尔、法国、以色列等国际救援队合作,共同对联海团总部及多个灾害现场倒塌废墟进行了搜索排查,赢得了国际同行的一致好评。

总结经验 提高能力

搜救犬训犬员一专多能的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训练中既要提高专业技能训练,更要加强对各类救援器材、简单医疗装备等方面使用能力的训练,注重提高与搜救队伍各部门协同配合的意识和能力。

搜救犬适应复杂化环境的能力有待加强,此次救援由于天气炎热,造成犬工作积极性不高,缩短了搜索时间,降低了搜索效率。此次救援出发地与目的地的温差近50度(从零下16度到零上30度),造成犬在生理方面有些不适应。由于出发前有所准备,通过为犬洗澡梳毛,使犬逐渐适应当地气候。针对此次救援,今后应加强研究搜救犬在救援期间的适应性问题。

(作者单位:冯海峰,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100036;宋群国、岳迎宾,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100036)

(图片提供:冯海峰)

(编辑:周肖鹏)

猜你喜欢
救援队救援队员
紧急救援
以“一刻钟”导航队员“一辈子”
3D打印大救援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队员
福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 招之即战
致敬:风雪中的人大扶贫工作队员
防化医学救援队的培训与演练
救援行动
水下考古队员的一天
紧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