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性的反思

2010-09-19 05:36
大众商务·下半月 2010年7期
关键词:缺失异化主体性

孔 文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的深入,在转型期的背景下,出现了人与自然关系恶化、人与社会关系异化以及人与自身关系二重化等现象,人们在永无止境的物质利益追逐中丧失了主体性。如何合理的认识并构建人的主体性,以塑造健全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现代社会对其成员的本质要求。

【关键词】主体性;异化;缺失;构建

中图分类号:G5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305-01

主体性问题是人的现代化问题在逻辑上的必然延伸。人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同时也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和目标,人的现代化必须优先于社会的现代化。中山大学郑永廷教授总结为:人的现代化,就是指人的现代特性发生、发展的现实活动,包括人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知识结构、工作和生活方式由传统性向现代性的转变,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1]从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的现代化就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现代化,是适应社会实践发展需要的人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的现代化。人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个体的主体性,进而有效的调动更多个体的主体性,实现个体与集体的有效结合、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顺利实现,也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1 对主体性内涵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认为 ,我们不能孤立地只是从人自身来讲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 ,如果离开了指向客体的对象性活动 ,就无所谓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 。只有在对象性活动中 ,人作为主体使自己的活动指向客体 ,同客体相联系 ,才显示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 。马克思说 “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 ,因而这些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必须是对象性的活动 。”[2]这说明没有对象性活动 ,就没有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 。对象性活动实质就是人改造外部世界的实践活动。人区别于动物根本就在于,人是通过生产活动来满足自己生存需要的,并作为主体而存在的。马克思说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3]人通过生产活动改造对象世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正是由于这种类本质的存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同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是根本不同的。动物只能片面的适应它所属的自然界 ,而人则把整个自然界纳入生活和活动的对象 ,人的这种对自然界的掌握实质就是能动性和超越性。在此基础上,郑永廷认为,人的主体性的核心内容是强调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方面的发展和自由个性的生成。它表现为两个向度:即主体性的外向度和主体性的内向度。主体性的外向度是指人对客观世界持有的一种好奇、探索、认识的精神以及自由选择和创造状态,成果体现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积累,并因此而获得了对自然界的主体性。主体性的内向度是指人建构自己的主体意识,提高自身主体能力的,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主体性的内外向度的和谐一致,即是人的解放和自由的实现。[4]

2 人的主体性的异化与缺失

现代社会条件下,物对人的规定、制約乃至支配,使得处于此种状态下的主体性表现出缺失或者极为矛盾的性质,有时甚至具有异化的特征。主体性的异化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由于个人主体性的片面发展,形成了个人主义、主观主义和唯我主义,自己永远是目的,而把别人当成了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甚至靠牺牲他人或集体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导致人格的扭曲和社会关系的异化。其次,由于现代社会价值观的迷失于扭曲,导致一部分人错误的定位主体性的方向,从而盲目的崇拜权力、金钱等物质享受。人们渴望追求权力、寻求权力的庇护甚至屈从权力的威严,在金钱和权力至上的观念中,似乎是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包括主体利益与价值),但实际上人的主体精神及价值在它面前遭到了贬值,人被一种异化的外在力量所支配,迷失了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的缺失表现为,首先,满足于现有的生活条件,依附于现存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采取“中庸”的方法来处理身边的事情,圆滑世故,设置有时违背了自己的原则去“随大流”,放弃了应有的公平正义原则,以求和周围环境的“和谐”。 使外表稳定的社会群体离心涣散,不利于人的主体性发挥。其次,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缺乏创新进取精神。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沉溺于现有的成绩而固步自封,思维僵化,求稳求安,不敢根据实际情况和实践的发展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缺少对现成结论的挑剔、质疑。再次,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一些干部官僚主义、贪污腐化;部分商家造假伪劣、权钱交易、不正当竞争;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社会公德被践踏,社会治安令人担忧,公共设施被破坏、英雄流血又流泪等现象并不少见。这些因素都会这节制约着人的主体性的发挥。

3 人的主体性的构建

实际上,任何国家要获得充分的发展,都必然要经历以实现人的主体性为目标的现代化运动,这是历史的必然。在人的主体作用日益增强、人的主体选择范围更加广阔的当代背景下,由于人的主体作用及能力的滥用,使社会的发展己经面临着许多悖论与困境,笔者认为对于当前条件下人的主体性的构建,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个体自身入手,应该着力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健康发展。它包括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人的各种素质要素都有着各自的结构和特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其整体系统的功能发挥就是素质的提高。这也是人的主体性构建的基本内容。其次,从社会关系入手,要促进人与自身、他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个人需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人的独立性、自觉性和创造性,:避免市场经济下人的物化,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本,坚持集体主义、顾全大局,防止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蔓延,以促进人与人关系的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些也是人的主体性构建的本质要求。再次,从制度入手,破除旧体制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束缚,建构一系列有利于发挥主体作用的机制。政治方面,加强和完善民主法治建设,建立社会权利均衡机制。要实现广大群众作为民主主体与民主管理客体这双重身份的统一,以保证主体责、权、利的统一,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的创造精神。经济方面,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市场环境的规范,加大有利于实现市场平等竞争的各种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这对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对于主体性的更大发挥是至关重要的。文化方面,培养主体的创新进取的精神,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相结合的基础上,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细化、落实到实际生活中,成为人民群众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只有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道德进步、增强集体凝聚力,才能使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才能最终有利于人们主体性的发挥。

“人们难以想象,一种非主体性的存在、无主体性的存在将会是怎样的存在,如果我们就是这种存在,那么这种存在是否还有意义?”[5]特别是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历史传统中主体观念淡薄,依附意识浓重,计划经济又强化了人的依赖性,转型期更是暴露了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主体性在当前环境下的表现的片面发展和恶化趋势,已造成了一系列消极的影响。这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新审视和反思,而这种批判反思本身就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表现。由于实践的发展需要新的理论指导。当前,如何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理论,又如何用新的主体性理论去指导和服务于实践,就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げ慰嘉南:

[1][4]郑永廷等.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M].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11、248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42卷 ,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16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42卷 ,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96

[5]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292

猜你喜欢
缺失异化主体性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社会主义异化”论与精神污染
费尔列希特《异化:从过去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