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校园开展传统美德教育

2010-02-18 00:11李勇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年4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中华中华民族

李勇

双龙中心校的学生生活在农村,见识狭窄,由于家庭教育、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认识不足,孝敬亲长观念薄弱,或者不懂得节约,随意浪费资源。另外,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父母娇惯宠爱,养成唯我独尊的不良习惯,在家当“小皇帝”“小公主”,在学校也为所欲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少年儿童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扭曲,不矫正这种现象,要培养一代新世纪的人才就很难实现。为此,笔者认为,在学生中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

和任何学习活动一样,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必须讲求方法,赋予丰富的信息、多种的载体,去充实、吸引、教育学生,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以学校为主阵地,可通过以下途径开展传统美德教育。

1 纳入教学计划

为使学生能更集中、更系统、更深刻地接受传统美德教育,学校坚持每班每周一节传统美德教育课,以《新编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作为教材,以《红色之旅》(未成年人革命传统教育读本)《三字经》《八荣八耻》等作为辅助材料,把传知、学知、明理、导行贯穿于传统美德教育的始终,把培养学生学做怎样的人作为教育的重点。每课做到“五个一”:确定一个教育内容,讲一个传统美德故事,理解并牢记一句有关古训,懂得做人的一个道理,确定一个实践的途径。

2 建立传统美德宣传长廊

为了使学生更直接地领悟中华传统美德丰富的内涵,设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宣传长廊”,用古代、近代、现代名人或伟人的先进事迹,达到洗涤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情操的教育效果。

3 利用“国旗下讲话”宣传传统美德

充分发挥“国旗下讲话”的育人功能,及时增加传统美德的教育内容,提高学生对传统美德的认识,进一步弘扬中华美德。

4 办传统美德手抄报

结合学校实际,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每月举办一次传统美德手抄报,进行认真评比。发掘和运用传统美德教育资源,使学生从中感知、体验和接受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世代相传、光照千秋。

5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接受各科教育的直接渠道,而传统美德的内容也蕴含于各学科教学内容之中。因此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有利契机,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例如语文科,可结合一些有代表性的课文,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如利用《桂林山水》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教育;利用《司马光砸缸》进行团结友爱教育;利用《曾子杀猪》渗透诚实守信的思想。音乐课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不可多得的机会。《义勇军进行曲》《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学习雷锋好榜样》《歌唱祖国》《龙的传人》(双龙中心校校歌)是学生必会唱的5首歌,欣赏学唱这些歌曲,能培养学生爱国爱校的思想,激发学生珍惜生活、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的情感。

6 结合纪念日开展活动

如3月份的植树节,开展绿化、美化校园活动;9月份的教师节,举行以“我为教师做件事”为主题的中队会。还可以以故事会、讲演会、知识竞赛会等形式多渠道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7 观看影视作品,开展传统美德教育

影视作品是生活的艺术再现,组织学生观看有益的影视作品,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生活,也是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学校经常组织学生观看《地道战》《苦菜花》《开国大典》《秋收起义》等制作精良的电影,组织学生讨论剧情、谈感受、写观后心得,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爱国爱民、孝敬父母等传统美德教育。

总之,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重在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途径。教育形式多种多样,关键在于要根据少年儿童的身心特征和认知规律,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教育效果。

社会在发展,观念在转变,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实质与内涵不能变。可以用不断发展的德育形式,结合时代特征,开展多样活动,不断创新,注重实效,让传统美德教育之花在校园盛开得更加鲜艳!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中华中华民族
身边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